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貿易戰 後座力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貿易戰 後座力大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一國兩治」
◆  聯合報社論/南都覺醒:高雄人心思變的三大因素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貿易戰 後座力大


2018-11-01 00: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3月以來的美中貿易戰始終沒有止息跡象,讓各界開始認真評估演變成持久戰的可能性與衝擊,尤其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民意支持度依舊居高不下,使其有持續對中國施壓的政治資本。但掀起貿易戰對美國是否為聰明之舉,當前國際輿論多半抱持質疑立場,一方面是基於經濟學理論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過往經驗顯示,美國在貿易戰得利的例子甚少,且代價往往超乎想像。
先就經濟學理論來看,國際間的貿易活動雖可讓交易雙方透過專業分工的方式,使生產效率極大化,進而提升雙方所能消費的財貨數量,卻也會衍生產業外移與勞工失業問題等副作用此時,理應透過所得重分配的機制加以調和,但執政者常將其視為損害國家利益的嚴重威脅,遂掀起貿易戰等政治手段因應,導致兩國生產效率受到貿易壁壘所抑制,也使貿易雙方的福祉降低,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再就近代美國幾次貿易戰而言,除了民國69年(1980年)代雷根政府與日本間的貿易衝突外,其餘幾次都以失敗收場。19世紀末,美國為了保障本國金屬與羊毛產業,曾對加拿大啟動關稅戰爭,加拿大也調高美國的農產品進口關稅,做為報復。這場俗稱為麥金萊關稅(McKinley Tariff)的貿易戰,在短短數年間,令美國對加拿大的農產品出口數量砍半,國內物價也因關稅墊高生產成本而飆升。與此同時,加拿大轉向強化與英國的貿易關係,使未曾捲入美加爭端的英國成為最大受益者。
時至20世紀30年代,胡佛政府為了保護國內工業,啟動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提高逾2萬種產品的進口關稅,且以歐洲國家為主要對象。歐洲國家自然回以報復性關稅,造成美國進出口雙雙銳減過半,不僅使工業產能過剩問題惡化,更催生了之後的經濟大蕭條。相對地,蘇聯則適時承接美國流失的市場,讓歐洲國家與蘇聯間的貿易額大幅成長。最終,美國不僅未能從中獲得任何好處,還讓最大敵人坐享漁翁之利,顯見貿易戰或許能嘉惠被保護的產業,但其他經濟或政治層面付出代價卻更大,實為得不償失的最佳例證
既然如此,為何川普敢於一試?或許與他偏愛師法雷根有關。畢竟,雷根主政時期對日本施壓,使日本自發性的實施汽車出口限額,乃是美國貿易戰史上的少見勝利。因此,以川普為首的保護主義者認為,美國可仿效過去經驗向中國施加壓力,迫使其改善中美貿易失衡的問題。
然而,當年美日貿易衝突沒有演變至兩敗俱傷的局面,主要是雙方都有所讓步,亦即美國最終並未對日本輸出的汽車課稅,而日本則自發性的限制汽車出口數量,使美日雙方實際地針對貿易不對等現象,進行經濟利益的重分配。但過去美日間的妥協範本看似成功,卻絕難複製在當前的美中貿易爭端上,原因在於當年日本並非僅著眼於貿易利益,更有美日安保條約的考量也就是說,政治利益才是日本決定讓步的真正主因類如今年歐盟決定降低美國汽車關稅,促使歐美貿易對抗休兵的情形
換言之,川普想打贏美中貿易戰,絕對需要對手「配合演出」。但當前美中之間並不存在如美日或美歐般的同盟關係,遑論美國以國安之名發動貿易戰,等同將經濟對抗轉化為政治衝突,更讓以泱泱大國自居的北京政府勢難妥協有趣的是,今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做的情境分析指出,若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反而會讓有轉單效應的日本、歐盟等國家經濟成長加快,重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歷史戲碼。至於同樣未捲入紛爭、有轉單效應的台灣,是能如IMF預期亦分得若干漁翁之利,抑或因兩岸經貿關係緊密,遭受池魚之殃,仍需視美中貿易戰後續發展而定。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一國兩治」


2018-11-01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陪睡說」掀波,綠營力挺邱議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對中共倡議的「一國兩制」,一向嗤之以鼻殊不知,民眾對民進黨治理下出現的「一國兩治」,一樣感到不屑「一國兩治」的特色是同一套法制,對「自己人」便網開一面,給予通融和方便對於「非我族類」,則收緊封口、盡情封殺
最明顯的例子是,陳水扁近日幫陳致中站台,然後詭辯說自己是「上階不上台,致詞不演講」。如此胡謅一通,整個蔡政府從總統府到法務部到中監,竟統統自動關閉眼睛和法制,彷彿沒看到阿扁踩紅線。蔡英文上任後滿口「正義」和「改革」,現在大家知道,她主張的是「傾斜式正義」和「選擇性改革」
最鮮明的對照則是,退休軍公教不滿年金改革的處分向行政院提起訴願,結果迄今已有一.六萬件遭到駁回或不受理,等於全軍覆沒,無一訴願成功。蔡政府表面上告訴民眾,「不滿意可以訴願」;但無論提不提訴願,結果都是一樣的,不會有任何改變。就算你的個案再特殊,訴願會一律滴水不漏地封殺到底。這麼高的封殺率,比起中共阻擋大陸人民「上訪」的功力,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正是這種「一國兩治」的精神,自己人邱議瑩再怎麼爆粗口都能傲然狂笑,都能推說是韓國瑜的錯;但陳其邁的網路小編出言不遜就得請辭,促轉會揭弊的吹哨者也只能消失於江湖。
對於這種「只容貪腐、不容異己」的政府,民眾還要相信它的改革神話嗎















聯合報社論/南都覺醒:高雄人心思變的三大因素


2018-11-01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這波「韓流」映射了高雄民心思變現象。圖為韓國瑜日前鳳山造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民進黨四面圍剿下,韓國瑜在高雄市的聲勢卻不降反升,繼續走揚。很顯然地,韓國瑜成功戳破了民進黨在高雄執政廿年的光鮮假象,也喚起高雄市民的反省與共鳴。這波「韓流」所映射的高雄民心思變現象,對於還耽溺在「綠色治理」驕傲中的民進黨,不啻投下一顆超級的震撼彈。
從政治經濟學的眼光來看,韓國瑜這樣一個「賣菜郎」竟能隻身攻破民進黨的傳統鐵票區,正說明了一件事實:民進黨經營高雄的眼光還停留在早年的陳舊心態,未曾與時俱進;徒有動聽的迷幻口號,缺乏務實扎根與願景營造長期以來,高雄被視為台灣的「南都」,以其強大的經濟能量,和首都台北並駕齊驅且互相輝映。遺憾的是,在民進黨的治理下,高雄卻被當成綠營的「獨都」來經營,一面倒地強調其本土特質,卻任其經濟活力削弱,終而使其原有的國際色彩都失去。不知不覺中,高雄竟連台灣「第二大城」的地位都保不住。
事實上,無論韓國瑜最後是否當選,高雄市家道中落的真相已無法遮掩,高雄市民也拒絕再接受虛幻的政治催眠。因此,未來高雄的新市長和藍綠兩黨,都必須對高雄市的發展找到更清晰、更寬闊的定位,才可能有效回應這波「南都覺醒」的浪潮
概括而論,這次被視為綠營鐵票區的高雄竟出現地動天搖的人心思變風潮,大略可從三個面向觀察。第一,是民進黨治理高雄的疲態與錯誤盡露。不可否認,愛河的整治、環保意識的提升、若干地標地景的建設,都是值得肯定的綠色政績。但相對而言,粉飾性規劃多過扎根性建設、治標不治本的水質改善、撒大錢堆砌政績卻導致債台高築,乃至中央決策錯誤導致民生陷入困境卻絲毫無意反省,則在在都是高雄人難以承受之輕。前幾年的驚天氣爆,與今年的五千個天坑,皆暴露了民進黨廿年治理「僅治表皮」的袖裡乾坤,也吹響了人心思變的第一聲號角。
第二,高雄都會發展定位的錯誤思維。高雄擁有良好的港都條件,人力資源充沛,重工業基礎雄厚,原具備優異的發展條件;除擔任南台灣領頭羊,進可成為南向亞太發展的區域中心。遺憾的是,民進黨卻用「本土主義」及「閉關主義」來限縮高雄的特質,將它當成一個與台北抗衡的基地,用它來擴大「南北差距」的衝突,製造國民黨「重北輕南」的印象。在這樣的心態下,民進黨忙著拿高雄跟台北相比,凡台北有的,高雄無一不可缺;久而久之,卻忘了高雄自己的先天優良條件,忘了自己可以把眼光放向世界。不客氣地說,民進黨侷限高雄發展的作法,和它侷限台灣發展的心態,如出一轍。
第三,陳其邁與韓國瑜兩人本身的條件差異。陳其邁是在地政治人物,又曾任高雄代理市長,輕鬆拿下黨內「西瓜牌」代表出征,原享有豐厚優勢。相對而言,韓國瑜作為臨時空降的外地參選人,又是綠營排斥的「外省人」,並不受到看好。然而,韓國瑜憑其北農總經理任內的扎根基層,在經濟、社會、人情世故上都極接地氣,因而在短短時間內深深觸發了高雄基層的感應,堪稱藍軍的異數。相形之下,陳其邁穩扎穩打的拜票策略則顯得缺乏新意,同時,其父陳哲男輔佐陳水扁時留下的貪腐印象,對於高雄年輕世代而言,恐怕也有不甘的「相對剝奪感」。當年連累連勝文的「政二代」因素,今年在陳其邁身上勢必也會發酵
從高雄人不在意韓國瑜的省籍身分看,這次的「南都覺醒」,已掙脫了民進黨「本土牌」的硬殼,這是最值得慶賀的發展。亦即,「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民進黨可以假裝看不到這點,可以繼續假裝民生經濟不重要,但它終需面對民意的叛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