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3626/web/
◆ 聯合報社論/總統也沒資格濫用公帑行政策買票
◆ 聯合報黑白集/統獨牌是良藥或毒藥?
◆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商返鄉投資 看行政效能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商返鄉投資 看行政效能
2018-11-13 01:0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科技部長陳良基日前在立法院表示,在此波美中貿易戰下,台商已有三家獲准進駐科學園區,另有近20家正在聯繫中,主要是網通、伺服器和自行車業者;科技部將提供單一窗口的客製化服務,讓企業在最短時間內達到可生產狀態。這對台灣經濟而言當然是正面發展,我們樂觀其成。
稍早在10月初,經濟部也盤點有意鮭魚返鄉的台商,當時約有30家業者有意回鄉,其中20家為中大型上市櫃業者,主要屬網通、自行車和電子零組件業;另外十家未上市業者則分布於紡織、塑橡膠、電子材料等。由於科學園區屬科技部管轄,而一般工業區則屬經濟部權責,這些台商可能屬意不同的目標園區,所以分別向兩部聯繫,但也可能重疊詢問比價,總之總數應在50家上下。
全中國大陸的台商在7萬家以上,在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受到衝擊有意回國的台商居然只有50家,按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根本是鳳毛麟角。當陳部長在回應立委詢問時,面對這種數據,不知心中是感到驕傲還是惶恐?當台灣的投資環境,面對大陸諸多台商,竟然只對不到千分之一的業者具有吸引力時,身為負責企業投資的部會首長,難道不會感到羞愧?
不管藍綠,這其實是當前政府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對於事關重大的財經議題,要不就是沒立案、設定明確目標,要不就是設定的目標簡單到不必什麼特殊努力,也可輕鬆達成。因此,即便是「國家發展委員會」將其納入「追蹤考核」項目,到方案結束時達成率幾乎都是百分之百,八成以上拿到甲等,年終獎金輕鬆落袋。至於到最後,真正吸引回台的台商,到底是十家或1,000家,產生什麼效果,沒人真正在乎。而妨礙台商回台的主因,到底是土地價格太高或根本不足、勞動力不夠或法規窒礙難行,只要輿論和立法院沒有巨大壓力,行政院不會認真關心,部會循往例也不會追究,社會大眾當然更少有人會關心。
事實上,「五缺」中的「缺地」從20多年前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時已是個嚴肅問題,所以當時提出要設立20~30個現代化「智慧型工業園區」,包括依照地域之經濟需求,提供型態不一、功能特定的科學城、科學園區、研究園區、創業園區、倉儲及發貨中心等。但其後環保意識高漲,開發園區彷彿成為禁忌,而且到現在更加嚴重,連優質廠商也紛紛跑往國外。
因此,台商回流最大的障礙就在於土地,有評估發現,台灣設廠的土地成本高達總投資額一半,除非商機高度確定,否則少有企業願投入如此巨大的土地成本。此外,現有工業區位址不見得適合企業的區位所需,在台商有意回流的趨勢下,應盡速研究開發新的智慧園區。科技部匯整閒置的科學園區土地,發現三個園區(竹科、中科、南科)總出租率已經達到92%,應在合乎環境評估之下,盡速開發更多的產業園區,供應未來陸續回歸的台商所需。但迄今為止,並未看到政府表達或討論這種規劃,似乎已被外界刻板式的非議和環評給嚇壞,不敢主動提起產業區開發了。事實上,經濟部早就規劃民國101~109年(2012~2020年)間要增加2,200公頃工業區來滿足需求。去年底為解決五缺問題,行政院規劃要在民國111年釋出1,442公頃土地來提供產業需求,這項規劃在台商回流趨勢將增強之下應盡速落實,否則時程延宕不僅令台商難以回流、讓難得的契機轉眼即逝,也讓本國企業尋地的困難度日益增高,更讓現時擁地炒作的少數企業有恃無恐,甚至可能變本加厲,加劇投資的困難度。
號稱改革的政府,請展現行政效能、做些實事給大家看吧!
聯合報黑白集/統獨牌是良藥或毒藥?
2018-11-13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選戰逼近,民進黨大打中國、統獨牌,營造危機意識,鞏固綠營支持者團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漫畫/季青
在選情全面潰退的壓力下,民進黨終於打出了「統獨牌」。蔡英文總統在對大華府台灣同鄉會的預錄談話裡毫不遮掩地說,此次選舉看台灣人「選擇親中的政黨,還是繼續堅持民主與主權」,正式將這場地方選舉升級為統獨意識型態戰爭。
蔡總統這番談話,其實醞釀已久。從聲稱「境外資金」、「境外勢力」影響選舉,到「打假新聞」稱中國網軍介入,皆可見端倪,只是沒有說到這麼直白。上屆總統及立委大選,民進黨打得輕鬆如意,高喊「維持現狀」;如今卻訴諸統獨意識形態,可見民進黨的選情已危如累卵。
這張「統獨牌」,對民進黨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回看過去的選舉,無論藍綠,打「統獨牌」的,結果大概都好不到哪去。即使中央層級的選舉,陳水扁兩次獲勝,一次靠的是「新中間路線」,一次是「兩顆子彈」,都無關統獨,更別說地方選舉根本和統獨扯不上關係。
蔡總統不能忘記的是,她自己勝選那回喊的是「維持現狀」;那個現狀,不就是國民黨八年執政的現狀嗎?為何自己執政兩年半,卻又把這個現狀抹黑成「親中、不堅持民主與主權」?這些矛盾,民進黨很難自圓其說。
從上述事實看,若今天民進黨還把統獨牌當勝選「良藥」,就太不可思議。說穿了,民進黨並非不知道這帖藥最多只是讓支持者取暖,甚至可能是毒藥。問題是,現在恐怕真的已沒牌可打,只好囫圇吞毒了。
聯合報社論/總統也沒資格濫用公帑行政策買票
2018-11-13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左)赴高雄為陳其邁助選,與支持者親切握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最近在各地輔選,連連開出鉅額建設支票,幫民進黨候選人拉抬選情。例如,她到宜蘭輔選,地方早一日即傳出她將開出同意「鐵路高架化」的支票,將需三百億元資金支應,引發藍綠交鋒。在高雄,她則作出捷運紅線「延伸到林園」的承諾,這項建設總造價則高達四五五億元。選舉期間,未經謹慎評估,即由總統任意開出動輒數百億的支票,是極不負責任的作法,除了造成後續實踐的困難,也讓國家財務愈發失衡。
民進黨在野時,屢屢批評國民黨「政策買票」的行徑惡劣,將導致債留子孫云云。誰料,蔡英文執政後,卻愈發變本加厲。除了總統四下開出建設支票,行政院長賴清德更利用閣揆身分在各地揮灑,九月底前,他在全台輔選時放送的建設經費已超過七千億元,手筆大到難以想像。諷刺的是,蔡政府正在全台抓賄選,有些地方村里長候選人以「三票一千」買票,迅速被抓。對比之下,中央主政者動輒以千百億公帑買票,卻還要民眾拍手叫好。這種景象,距離人民期待的民主多麼遙遠。
事實上,賴清德八月中到高雄為陳其邁輔選,即曾一口氣開出兩千三百多億元的建設支票。其中,包括啟動橋頭科學園區、高雄港「國際化」、興建高雄第三條捷運黃線及紅線延伸等七項建設。然而,這些大手筆建設似未打動高雄人的心,陳其邁的選情在「韓流」現象中一路下滑。因此賴清德十月中到高雄,隨即再加碼六百億元支票,要改善小港機場及高雄港建設。亦即,蔡政府前後已為高雄開出三千多億元的建設支票,如此大手筆的揮霍,真的都經過深思熟慮嗎?選後又都能一一兌現嗎?
人們若不健忘,應該還記得蔡政府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建設計畫如何「先射箭再畫靶」,未經審慎及理性評估,即將大量國家資源倒給綠營執政縣市。這種揮霍財政及藍綠有別的態度,對照蔡英文自詡「世代正義」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完全是背道而馳。然而,民進黨對自己的偏差與矛盾卻毫無自覺,更在這次選舉中變本加厲地假公濟私,拿國家資源為民進黨候選人助選。包括在桃園,賴清德也承諾了二千三百多億的交通建設案;在台南,則開出一千多億元的捷運路網和鐵路地下化支票。如此徇私己黨,完全體現「不畏人言」的精神。
蔡政府用這種「差別心」對待不同縣市,喪失了中央執政者的公正治理,也糟蹋了自己的承諾與尊嚴。深一層看,這樣的治理手法放在國家發展的框架中看,則是倒退的作法,這可以分成四面向觀察:第一,蔡政府一味迷信「硬體導向」的建設,以為砸大錢就能帶來發展;事實上,若不從人為本的「軟體經營」出發,空有硬體撐不起實質發展。第二,蔡政府以「割據」思維打散了國家整體的資源,將之瑣碎化成地方建設,不僅無法發揮有效的關聯發展,更破壞了台灣的核心力量。第三,將大量資金撒在地方軌道建設及鐵路地下化或高架化,就算有局部改善效果,卻是整體資源的虛耗。第四,民進黨過去常指責國民黨「重北輕南」,造成城鄉差距;但民進黨的執政手法卻更偏頗,以「歧視待遇」扼殺非綠營執政縣市。這種敵視特定縣市的心態,不僅造成社會分裂,更扭曲台灣的均衡發展。
我們要提醒蔡政府的是:陳菊在高雄市留下的許多光鮮建設,其實是用三千億的債務換取而來的;這種胡亂揮霍的模式,民進黨將之帶到中央,後果不堪想像。觀察蔡總統短短兩年多的執政,不斷快速舉債,從事「不前瞻」的建設;如今,又為了一場地方選舉每天開出鉅額支票,難道中央想要步上高雄的後塵?無能的政府,讓人民失望;偏頗又揮霍的執政者,則讓人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