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名家縱論/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2018-10-06 23:06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外媒指稱美軍將在南海軍演,各方關注這場軍演究竟是衝著哪一場選舉;圖為美與日在西太平洋聯合軍演。 (路透資料照)
倘若中共對台動武真從「不是選項」變成「選項之一」,美國因素將立成要害。國人普遍關切,曾在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馳援台灣的美國航母還會再來嗎?答案既要從當前美國實力與戰略裡搜尋,也要深入探討台海的特殊情境。
二戰後的美國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超強,經濟總量幾乎等同其他國家總和。自有人類以來,不曾出現過這麼富強的國家。
如此睥睨全球的美國理所當然地主導國際政治、意識形態、經貿及金融事務,並且很自然扮演起「世界警察」角色,不僅協助民主國家抵抗來自蘇聯、中共及其代理人的威脅,也常介入別國內政,以確保該國的安定或忠貞度。維基百科列舉美國在二戰後參與過七十六次大小流血戰爭,美國國會研究處統計超過兩百次,學者更算出將近四百次之多。不論如何,絕對遠遠超過其它國家的動武次數。
蘇聯崩潰後,「贏了冷戰」的美國並沒有減少武力介入,反而因為更自信而採取更擴張政策,激起的反作用也更大。首先,獨霸全球的「結構自信」讓美國一方面主導北約東擴,壓縮前蘇聯勢力範圍;一方面企圖藉由「交往政策」及台灣的民主示範,促使中國大陸「和平演變」為民主社會。不料北約東擴刺激俄國的全力反抗,而「交往」則幫助中國大陸的經濟騰飛。
其次,篤信民主優越性的「制度自信」,讓美國相信可透過「顏色革命」把缺乏民主根基的中東、非洲及中亞威權國家拉進「第三波民主化」。結果不僅大部分這些國家陷入長期動亂,美國本土還遭到兩百年來第一次的恐怖攻擊。
幾世紀霸權興衰的歷史告訴我們,衰落的關鍵大致有幾。其中最重要的是,霸權國必須經常「獎」、「懲」別國以維持霸主地位,而長期的「獎」與「懲」必然大量消耗霸權的國力,最終導致衰落。
今天的美國似乎再度印證這個歷史的大數據。第一,美國的軍力在甘迺迪總統初期強大到可以同時打贏「兩又半個戰爭」,也就是同時擊敗蘇共、中共及某區域對手(如北韓或北越)。冷戰結束後,大國衝突不再可能,美國的目標就縮成「兩個區域大戰」,如北韓及伊拉克。根據最親近川普總統的傳統基金會研究,近幾年美國軍力由於預算不足及備多力分,已經吃緊到僅能應付「一個區域大戰」。
該項研究還把美軍各軍種戰力分成很強、強、邊際、弱、及很弱等五大類評比。它的結論是整體戰力自民國105年(二○一六年)至今,已從「邊際」滑向「弱」。去年美國十艘航母吃緊到有一整個星期竟沒有任何一艘在全球海上巡弋,是二戰後第一次。去年居然還發生好幾起美軍軍艦撞上商船事件,造成若干官兵傷亡,也是二戰後第一次。
第二,美國財力耗損,縱使不計韓戰、越戰及其他百多戰事,僅僅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已分別累積到八千四百億與七千七百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平均每星期各燒掉十億美元。同時期的中國大陸快馬加鞭,把經濟總量翻了好幾倍,既超日又趕美。
第三,拖了十七年的阿富汗戰事與十五年的伊拉克戰事,耗費上兆美元及三百萬兵次,直到今天還在歹戲拖棚。連出生於阿富汗戰爭第一年的男丁都能入伍了,戰爭的盡頭還看不到。難怪許多美國民眾雖然認為美國仍須介入國際事務,但對戰爭的態度卻越來越審慎。
川普總統任內作為,諸如大砍援外預算(即少「獎」),只罵人而不打人(即少「懲」),貿易戰不問敵友只問逆差大小等,都顯示他看到了美國衰落的根源,而且抓住了美國人民當下的心情:獨霸自信的失落,固本培元的願望,利己而非利他的對外關係。
瞭解了美國怎樣看自己、看世界,才能探討它怎樣看待台海衝突。(上)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2018-10-08 00:50 聯合報 蘇起(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前國安會秘書長)
CNN引述多位美國國防部官員報導,美國海軍已草擬計畫,建議太平洋艦隊在11月某一周赴南海與台灣海峽一帶執行軍演。圖為美國尼米茲號航母2012年參加環太軍演。 (路透資料照片)
美國出兵援台的決策必然涉及兩個層次。一是政治決策,二是軍事專業的判斷。政治決策前必然會聽取軍事判斷。決策後又由軍事部門來執行。
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來台灣外海時,政治上正處於前文所說「結構自信」、「制度自信」、「軍事自信」的最高點;軍事上美國航母可以自由進出全世界任何角落。所以華府決策時,心中毫無罣礙。
但明後年的政軍情勢完全不一樣。軍事上美軍有三個重大疑慮。第一,美中在台海的軍力對比已向中共傾斜。美國權威國防智庫蘭德公司三年前就建議航母不要在戰時進入離岸一千浬(保守估計)的西太平洋。去年十二月它的最新研究更首次直陳,「美軍可能在下次戰爭中敗給中共…我國必須加油」。
或許正因如此,已連續調查美國民眾對外交態度四十多年的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在五天前公布的最新報告中指出,美國民眾最不樂見的兩大戰爭就是必須對上中共的台海及釣魚台。
第二,中國大陸與台灣近在咫尺,而美國卻遠在天邊。這表示,一,大陸可以結合陸基及海空軍力一起「圍點打援」,而美國卻只能依靠孤懸海上的航母與脆弱到在「開戰初期就可能被癱瘓幾周」的海外基地。
二,美國駐太平洋的航母主力放在加州的聖地牙哥。有鑒於北京動手必定採取突襲方式,措手不及的美國只能調集一小部分的航母,而它們必須先備妥人馬糧草彈藥,並長途跋涉幾天甚至兩星期才能趕到台灣外海。屆時以逸待勞且戰鬥意志較高的解放軍自然擁有較大勝算。這就是為什麼中共對台作戰一直強調「快打速決」或「首戰即決戰」,目的就是要快速造成新的既成事實,讓美國難以翻轉。
第三,美軍在高科技化及實施募兵以後,對兵員傷亡特別重視。相對於越戰近六萬的死亡人數,阿伊兩戰迄今總共陣亡六千多人,還不到全美一年死於車禍人數的兩成。前總統歐巴馬針對敘利亞化學武器鄭重畫下「紅線」,後來該國使用化武,他卻不予制裁。川普總統嘲笑歐巴馬自食其言,但也只對敘利亞發射飛彈,不派地面部隊。顯見兩人都非常顧慮美軍傷亡。
筆者曾單刀直入問一位退休航母艦長,美國會不會再來救台灣。他答覆,「你知道嗎?一艘航母被擊沉,死亡人數等於一個珍珠港加上一個九一一。」這正是用慘重的美軍傷亡來暗示對援台的高度疑慮。何況很多美國友人認為台灣自己都不肯熱血保台,美國何必犧牲自己的子弟兵?
面對這麼高的軍事風險,華府的政治決策一定痛苦、漫長並反覆。本文篇幅有限不易詳述,可以確定的是,一端會有人主張傳統的馳援選項;一端也會有人(如中情局主管情勢研判的某前副局長)警告美國不要掉落當年日俄戰爭時帝俄艦隊在對馬海峽遭殲的下場。一邊有人強調台灣對美國的價值;一邊有人根本不在意台灣,如川普自民國98年(二○○九年)至今發過三萬五千多條推特,只有四條提到台灣,遠不如菲律賓的十七次或越南的廿五次。
如果把上述美國必須面對的風險,放進前文所述的美國基本心態(自信受挫、固本培元、利己而不利他)中考量,我們對「美國會不會來救」的答案,還能一廂情願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