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名家觀點/以創新力量扶植新創

名家觀點/以創新力量扶植新創


2018-09-20 01:23 經濟日報  李世光(作者是工研院董事長)


面對全球化的競合趨勢,人工智慧、物聯網、金融科技、區塊鏈、大數據、邊緣運算等新科技的蓬勃發展,不單是融入既有產業,也將遍及醫療、交通、能源、金融等各領域,多元的創新應用將為產業創造許多新商機,帶動創業風潮,更勾勒出人類生活不同的樣貌。
新創事業的潮流正席捲全球,根據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全球創業投資在民國106年(2017年)投入了1,400億美元,創下20年來的新高,民國104~106年(2015~2017年)新創公司所創造產值達2.3兆美元,顯示全球新創事業已經蔚為風潮。

獨角獸效應 驅動未來

新創公司不只帶進新經濟,還將帶動整個世代變化,進而牽動產業轉型,關鍵在於「獨角獸效應」,夠份量的獨角獸公司,可帶動整個產業上、中、下游的群聚效應,引發更多創意和衛星服務的價值鏈;金融市場則因為獨角獸公司的加入益加活絡,進而促成國家數位化、智慧化的轉型,更為經濟環境注入活水,激發服務想像力,帶動整個世代年輕人「改變世界、掌握未來」的雄心壯志。
由於新創事業帶來的就業、經濟貢獻與國家競爭力有目共睹,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希望能在下一世代搶占先機。台灣要如何保持永續發展的競爭力,「創新的力量」與「新創事業」是一體兩面,也是驅動台灣下世代產業與未來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台灣有優勢 搶占先機

台灣的新創事業一直都有優勢,包括務實可靠的工程師文化、多元包容的思維、與國際接軌的全球化環境、以及強大的資通訊供應鏈。台灣的工程師文化,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為台灣的基礎建設與後來的經濟發展,突破一次又一次的難關,是新創公司最重要的人才資產,也是新創公司贏得市場的關鍵;而台灣普遍高學歷,國際經驗以及語文能力均佳,是新創公司放眼海外,站上更大舞台的必要條件;此外,台灣積累40年所構築的強大資通訊供應鏈,更是世界少有,足以在智慧物聯的趨勢下搶得先機。
如何打造一個勇於投資、不怕失敗的新創環境,是當前的要務,而當中最重要的關鍵,無疑就是整個社會對新創事業的信心。

工研院領軍 拚「厚創業」

工研院長期深耕創新技術與跨領域整合,做台灣產業發展的技術後盾,近年來不但二度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更連續十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的榮譽;同時,亦積極扶植新創事業的發展,著重具有深厚科技底蘊的創新,打造不易超越、模仿的「厚創業」新創事業。迄今已新創及育成超過270家公司,其中包含台積電、聯電、晶元光電、盟立自動化等科技公司,也帶動了半導體、機械、LED產業等的風華,堪稱為台灣獨角獸的產地
近期,工研院與經濟日報攜手出版《創業超新星:看見14家未來獨角獸》,讓社會大眾了解台灣新創公司已站在全球產業科技的尖端;同時鼓勵年輕創業者不畏市場挑戰,並以此發揮台灣產業強大、強韌的動能,引領產業找到新方向,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李世光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學士,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博士,主修理論及應用力學、副修物理,現任工研院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