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一顆蘋果救台灣」神話面臨破滅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打假新聞? 民進黨還在用「稻草人治國」
◆  聯合報黑白集/誰是「大家」?
◆  經濟日報社論/「一顆蘋果救台灣」神話面臨破滅







經濟日報社論/「一顆蘋果救台灣」神話面臨破滅


2018-09-24 00: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蘋果公司9月中旬推出三款新手機,但因為仍堅持高價策略,恐重蹈去年iPhone X銷售不佳覆轍,再加上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二階段10%及25%的關稅措施,導致市場擔憂蘋果的前景而台灣是蘋果手機最大零件供應商,在兩岸布局的ICT業者很多都是吃蘋果奶水長大,面對近年蘋果銷售出現瓶頸,以及美中貿易戰可能造成供應鏈調整,台灣ICT產業還能繼續依靠蘋果訂單支撐嗎?如果少了蘋果這張十年不敗王牌,ICT產業將何去何從?未來還有新榮景嗎?台灣經濟成長動能要如何維繫下去?這些嚴肅問題都是亟需解答的關鍵挑戰
若說蘋果是台灣出口主力ICT產業的衣食父母,一點都不為過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是蘋果手機處理器的主要供應者,全球代工組裝龍頭鴻海是蘋果最大組裝廠,光學製造的股王大立光則是手機鏡頭的主要供應者;這三大龍頭加上為數眾多的其他零組件及中下游工廠,形成蘋果供應鏈的重要一環。過去幾年,台灣出口競爭力持續衰退,出口成長都要靠每年8、9月蘋果推出新手機的拉抬,有人說:「一顆蘋果救台灣」,指的就是國內出口及經濟成長好壞完全要看蘋果臉色。「台灣製造」為蘋果公司提供高品質、高價值、高利潤的高端手機等商品,蘋果則為台灣創造了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高市值企業的成功故事;蘋果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
然而,ICT業者對蘋果的高度依賴,也逐漸變成日益升高的經濟風險。首先,近年蘋果供應鏈正快速調整,除了台積電因技術領先仍站穩蘋果手機處理器最大製造商外,其他蘋果手機零組件如面板、光學鏡頭等,供應來源日益分散,再加上蘋果改採高價策略,很多先進技術及零組件都向美國國內及日、韓廠商採購對台廠訂單有普遍減少趨勢,也影響到台灣業者銷售展望這次iPhone三款新手機面市,蘋果概念股一度重挫,反應的正是市場對蘋果供應鏈前景的憂慮
另一方面,美中貿易戰讓蘋果公司及其供應商皆蒙上巨大陰影。雖然川普政府第一波500億(340億+160億)美元、25%關稅措施未涉消費電子產品;今天(9月24日)生效的2,000億美元、10%關稅措施最後剔除了Apple Watch、藍牙耳機等產品,讓蘋果暫時逃過一劫,但在中國大陸實施600億美元、5%~10%報復關稅後,川普依稍早聲明勢必針對額外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屆時蘋果手機、電腦等產品將無一倖免,而受衝擊最大的,是蘋果在中國大陸的組裝廠及供應商,其中台商生產規模最大,受害當然也最深
更令人不安的是,川普目標不只是削減美中貿易逆差,而且針對「中國製造民國114年(2025)」,試圖抑制中國在尖端製造領域的發展,高端ICT產品無疑也是標的之一所以,川普無視國內科技「大咖」紛紛反對擴大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反而還呼籲蘋果公司盡快把生產線遷回美國,而蘋果手機持續採取高價位路線,研判已將遷廠考慮納入未來產銷規劃這樣的發展對台商供應鏈的衝擊,將遠超過單純關稅措施
還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在總統授勳時表示,台積電正面臨大市場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大陸及日本等國家主義的挑戰,必須要有充分的智慧,使得台積電可以在世界市場有公平競爭機會張忠謀談話無疑點出台灣半導體乃至整個ICT產業面臨的困境,因為在兩岸布局的台商不僅要因應紅色供應鏈崛起的挑戰,還要面對川普致力美國「重返製造」及安倍追求「日本第一」的強大威脅,這已不是轉移生產基地的單一問題而是經濟大戰略的嚴厲考驗,ICT產業未來出路,就要看政府及業者如何全力突圍了







聯合報黑白集/誰是「大家」?


2018-09-23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廣東惠州市台商,到當地派出所申領台灣居民居住證。 (中新社)


大陸居住證措施,據統計開放申領的前十天就有超過兩萬名台灣人登記民進黨政府決定管制,研議對領證者限縮公民權,至於限縮範圍如何,行政院說要聽取大家的意見。
這真有趣。請問,誰是「大家」?
大陸居住證從傳出風聲開始,各界就表達了意見。仇中派馬上跳腳,大罵「統戰」,並主張對領證台胞給予嚴厲處罰。但也有人問,台灣人領外國居留證如美國綠卡、加拿大楓葉卡的多的是,何曾規定過必須申報、處以行政處罰、限縮公民權、甚至取消戶籍?學者也說,別逼只為生活方便的台灣人選邊站
以上難道不是「大家」的意見嗎?但民進黨政府早已訂了調,一開口便確立了管制方向。所餘空間有限的「公民權限縮程度」,才說「需要聽取大家意見」。
情勢如此,不同意見者只能借用輿論曾出現的一句評論來表達感慨:蔡總統的虛情假意,以後就免了吧!
明明曾出現的「大家」意見,政府選擇性地只向一方傾倒,定了調,開了鍘,然後殺氣騰騰說要聽取大家意見。既然如此,政府何不乾脆點名誰是「大家」?不妨就由陳師孟、張天欽、吳茂昆…等人帶隊,再加上促轉會、黨產會、中選會等號稱「獨立機關」,以及有資格擔任民進黨「附隨組織」的各種意識形態團體,共同組成政府宣稱的「大家」吧
民進黨決意限縮民主,是在給自己的執政功過寫歷史評價;偏偏還要口稱「大家」,才真令人嘆氣「虛情假意免了吧」!









聯合報社論/打假新聞? 民進黨還在用「稻草人治國」


2018-09-23 23: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打假新聞,通訊軟體上要使用者不要輕易相信未證實的資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政府「打假新聞」的動作,已來到空前的高峰蔡英文總統只要在公開場合,莫不再三強調「假新聞」對政府的傷害,甚至直指許多假新聞來自對岸;民進黨立委也指控藍營製造假新聞。行政院則早就成立「即時新聞澄清專區」,還醞釀修《國安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刑事訴訟法》等法來對抗假新聞,NCC更揚言可對廣電業最高開罰兩百萬元,連新任調查局長也以「清查爭議訊息」表態上任。
不過,行政院卻鬧了個大笑話。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細數自五月成立新聞澄清專區以來,已經查到七百多件假新聞,平均一個月近一百八十件。但不到半天,就被發現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假新聞」,澄清專區的新聞稿,是從一月初開始公布,行政院只好公開道歉,說自己「算錯了」
從卓榮泰「算錯了」的例子,其實很能說明定義「假新聞」的困境:這樣的錯誤,可能是故意為之,也可能是不小心算錯。但故意和不小心,由誰認定?誰又有能力查證?連行政院都會犯這種錯,政府如何定義那些是假新聞?那些應受罰?
再從行政院的澄清專區內容來看,也不完全是針對「假新聞」,有的是政令宣導,有的是觀點不同的論辯,有的則是補充說明其中甚至還有對輿論「評論」的回應,按照卓榮泰的說法,豈不是連輿論對政策的不同意見,都叫做「假新聞」?都是政府要消滅的對象?簡直荒謬。
民進黨可說是輿論操控的專家。事實上,假新聞或爭議新聞並非現在才出現,在野期間的民進黨,本身就是眾多「假新聞」的製造者或受益者;許多社會運動、群眾運動的訴求,乃至民進黨發動的諸多議題,恐怕都符合如今民進黨政府的「假新聞」定義。明知荒謬而為之,顯見問題並不單純
說穿了,「打假新聞」的目的:一是模糊施政不力焦點:將所有批評都定義為「假新聞」,就不需其他的說明,只要「打假」就好;二是控制言論:拿出「假新聞」標籤,甚至祭出法律手段、動用國家機器,就可阻止批評,輕則製造寒蟬效應,重可打擊異己;三是塑造一個更大、更明確的敵人:假新聞的製造者是邪惡的,自己自然就是正義的一方。因此,儘管民進黨從未拿出證據具體說明對岸或藍營製造了什麼假新聞,但利用假新聞議題,加入「中國因素」,就輕易塑造了對立的雙方,而民進黨就站在道德正確的一方。
這樣的手法,並不是民進黨第一次使用陳水扁執政時,在朝小野大的背景下,民進黨開始妖魔化立法院。首先是操弄「在怎麼野蠻」議題,然後宣揚國會的不可信任,進而推動「國會席次減半」修憲。簡單說,就是紮個稻草人作為攻擊對象,自己則站在道德的高點,轉移施政不力焦點,打擊政敵,達到政治目的。
如今民進黨完全執政,面對孱弱的在野黨,民進黨已沒有操作「在怎麼野蠻」的空間,於是仿效美國總統川普,將矛頭對準輿論,大打「假新聞牌」。假新聞成了民進黨新的稻草人
當然,假新聞並非不存在,面對更快速傳遞資訊的網路世界,是否應該修法因應,是可以討論的議題,但假新聞不能由當權者認定民進黨政府將自己視為「新聞真假的裁判者」,且無限擴充假新聞的定義,背後的政治動機,令人無法苟同。更何況,許多假新聞不就是政府製造的?陳水扁為國務機要費案而捏造「南線專案」,就堪稱總統級假新聞的經典案例。
從「在怎麼野蠻」到「打假新聞」,民進黨把「稻草人治國」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惜毀壞憲政運作乃至多元言論自由,也要達到其政治目的但這完全背離負責的執政黨應遵循的價值。唯有放棄這種「稻草人治國」的方式,民進黨才可能成為被人民信賴的成熟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