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9248/web/
.聯合報社論/葉俊榮準備進入台大校長案的亂葬崗
.聯合報黑白集/官員腦袋都被格式化?
.經濟日報社論/兩黨拚經濟 數字會說話
經濟日報社論/兩黨拚經濟 數字會說話
2018-07-19 00: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為拚年底「九合一」選舉,執政黨組成了「戰鬥內閣」,並擴大宣傳政績。最新攻勢是說民進黨比較會「拚經濟」,所以目前台灣經濟是20年來最好的狀況。民進黨秘書長舉出具體數據,如輪替前國民黨執政的經濟成長率為0.81%,目前正逐步增高,失業率也創下近年來新低,說明不是老王賣瓜,而是有憑有據。
這顛覆了一般的認知,民眾通常認為國民黨比較擅長經濟建設、民進黨較強於推動改革;若民進黨拚經濟也優於國民黨,那國民黨豈不該長久退出政壇?到底是民進黨「自我感覺良好」,還是國民黨真的「廉頗老矣」,值得深入推敲。
比較彼此的經濟表現,不宜只舉出一年半載的數據,因為任何人都會選擇對己有利的數據來發揮。採用執政期間的「平均值」相互比較,才比較合適。另外,台灣是相當依賴貿易成長的經濟體,強烈受國際景氣影響,因此以國際因素來調整或參照,應是更好的比較方式,否則執政表現有極大的運氣成分,無法反映真正績效。
因此,要比較兩黨經濟表現,可將20多年來兩黨執政期間、經濟成長率的平均值算出,再來比較。若將1992~1999年李登輝掌權八年當成可比較的第一期,由國民黨執政,2000~2007陳水扁八年當成第二期,由民進黨執政,2008~2015馬英九八年為第三期,2016~2018蔡英文三年為第四期,用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算出各期平均成長率(2018年為預測值),可獲得四期平均成長率依序為:6.04%、4.23%、2.79%、2.03%。以此來看,蔡英文政府的績效其實最差,李登輝政府的績效最好,但兩黨各有勝負(陳水扁第二,馬英九第三)。
但如同前述,合宜的比較應考量國際基礎,除去國際景氣影響。最簡單的做法是以我國成長率「扣除」國際經濟成長率,看我國表現優於或低於國際多少;做比較基礎的「國際」,可以選擇「全球」,或和我國經濟體質較接近的30多個「先進經濟體」,或和我國體質極類似的對手─「韓國」。如此,我們發現當調整基礎為「全球」時,台灣四期的表現分別為:2.54%、-0.07%、-0.45%、-1.60%,意味著除第一期國民黨李登輝政府有超越全球平均的表現外,其他三期政府表現都不如全球,但以第四期蔡英文政府最差。
同樣的模式,若以體質和台灣更接近的「先進經濟體」為調整基礎時,結果就更有趣,四期表現分別為:3.34%、1.70%、1.79%、-0.14%。兩個國民黨執政期都超越民進黨的執政表現,而最差的還是蔡政府。而以經濟體質最接近台灣的「韓國」來調整時,四期的表現為:0.73%、-0.90、-0.22%、-0.94%,除了李登輝政府施政超越韓國外,後面三期都不如韓國,但第三期馬英九政府的表現超越了前後兩個民進黨政府,陳水扁政府表現接近蔡英文政府,但後者還是最差。
上面的比較環繞在「經濟成長率」上,其關鍵經常在高科技電子業;但景氣好壞在產業間存在極大差異,傳產和服務業一般都會說情況「一年不如一年」。但看數據都有成長,原因何在?因為在政府鼓勵創業下,企業家數持續成長,微弱的業績成長難敵家數增加和網路企業的分食效果,一般企業當然感嘆業績下滑。
據調查,三成計程車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或門檻較低才加入此行業,因此計程車的增減可以反映景氣好壞。去年2月機場捷運通車,對計程車營運產生衝擊,計程車數目應該下滑才是;但到今年5月,計程車數目和政黨輪替前的2015年比較,居然多出了1,000部。如果現在經濟最好,根本無法解釋這種矛盾。
現在,兩黨之間,誰比較會拚經濟,答案應該夠清楚了吧!
聯合報黑白集/官員腦袋都被格式化?
2018-07-19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拋出「故宮台灣化」政策,引發熱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其南的態度證明一件事:任何人進入這個政府為官,腦袋都先被「格式化」了。因此,不論是什麼文化人、什麼專家、什麼知識分子,一坐上民進黨賞賜的位子,統統變成同一種腦袋,想的都是同樣的事。
偏偏故宮裡面的寶物不是可以格式化的東西,它們都具有特定的歷史及文化脈絡,再怎麼硬拗也嵌不進民進黨的「台灣化」框框裡。人類學家出身的陳其南聲言要「翻轉故宮文物的意義」,但請問:文物的意義可用政治之手任意「翻轉」嗎?還是說,當官的陳其南,三兩下就可以推翻學者陳其南的畢生信仰?
蔡英文總統反中,賴揆是台獨工作者,因此所有政府官員的腦袋都要跟著「格式化」,置入「反中」的運作模式。總統高喊新南向,就沒有官員敢向西看,各部會隨即管制兩岸交流,教育部拚命改課綱,調查局努力抓共諜,現在輪到故宮要「土著化」、「台灣化」。
陳其南至少說對了一句:「即使主張台獨,也必須把故宮文物保存好。」這是從尊重文化的角度出發。問題是,故宮的存在,串連著兩岸牢不可破的文化與歷史關係,這像一面照妖鏡,讓台獨人士惴惴不安。也許有一天,獨派會要求把故宮寶物送回中國大陸。
聯合報社論/葉俊榮準備進入台大校長案的亂葬崗
2018-07-19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大校長遴選的拔管僵局,教育部長葉俊榮的態度備受矚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台大校長遴選的拔管僵局,教育部長葉俊榮的態度三日一變。就任前,他對台大因為此案而「消沉」表示同情,顯有意解開僵局;但就任後他拋出走新路的三選項,卻與其前任吳茂昆的拔管口徑差異不大。與此同時,則傳出總統府近日約詢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維昭,要求他重新遴選校長,且須排除原當選人管中閔。從這些轉折看,葉俊榮要帶著自由意志解決拔管之爭,恐怕已成奢想。
台大校長案難關重重可以預期,比較意外的是,葉俊榮似乎高估了自己的處理能力和空間。首先,回看拔管案的幾波轉折,蔡政府都在分明有大路可通的情況下,選擇走向死胡同,可見決策者的執拗已遠遠壓過理智。這點,從民進黨堅持與柯文哲分道揚鑣並另提姚文智,亦一目了然。其次,從潘文忠揮刀到吳茂昆下手,拔管案雖看似是教育部主導;事實上,蔡英文與賴清德皆在幕後下指導棋,才會如此欲罷不能。第三,以蔡英文就任以來所表現的強烈「好勝心」,任何讓管中閔上任或重新回到遴選隊伍的做法,都會讓她有「戰輸」的挫敗感,絕不可能接受。
在這種情況下,儘管葉俊榮擺出「暖男」之姿,向台大送暖釋出善意,也許喚起了外界一些遐想與期待。但回到現實,要說葉俊榮有能力改變蔡政府「只許贏不能輸」的意志,或改變民進黨「面子比裡子重要」的性格,恐怕都只是妄想。也因此,令人擔心,葉俊榮所謂的「新路」,恐怕不是要鋪平讓管中閔就任的康莊道,而是要打造柔性坑殺台大風骨的陰險路。
回看葉俊榮日前就台大校長案所提出的「三選擇」:一是台大重新遴選,二是等待司法處理,三是教育部和台大更積極溝通,找出新路。以他自己的評價,第一項選擇已經「火車相撞」,第二項選擇是「曠日廢時」,顯然他本人更傾向第三條路,與台大重新溝通協商,共同找出一條可行之路。這點,葉俊榮自己身為台大法學教授,且政治立場上不像吳茂昆那麼死硬,或許確能發現新的可能也說不定。
然而,此刻傳出總統府高層約見陳維昭的訊息,當即打了葉俊榮一巴掌。如果消息屬實,陳維昭確實被要求重啟遴選並排除管中閔,就表示蔡政府堅持的解決之路正是葉俊榮所稱已經「火車相撞」的第一項選擇。也就是說,府院高層並不支持葉俊榮另闢蹊徑去和台大協商,而要他堅持原有路線,跟著吳茂昆已經撞牆的老路前進。如此一來,葉俊榮勢將被迫走進拔管案的亂葬崗,最後可能落得和吳茂昆一樣的狼狽下場。
葉俊榮交出內政部長職位而接下教育部長一職,或者是他錯估了蔡政府的心意;而他對台大的處境表示同情卻又可能陷於無力解決之境,則是他高估了自己的本事。但話說回來,台大校長遴選案演變到如此不可開交的地步,其實不應該只視為教育部和台大的交手攻防,而是蔡政府為了權力私欲而不惜濫行羅織罪名,踐踏大學自主和高教尊嚴亦在所不惜。正因為充滿私欲,所以連拔管的法理至今仍說不清楚;正因為濫權,所以連要收拾殘局都無從著手;正因為不知反省,所以連民眾厭憎都渾然不覺。
對於蔡政府而言,多一個葉俊榮為台大校長案陪葬,大概不算什麼值得顧惜的事。但對葉俊榮而言,自以為可以扮演天使為台大挽回尊嚴,卻可能落到死無葬身之地,這會不會太天真?對民眾而言,臭不可聞的拔管案換人加演續集,歹戲拖棚,又可能增加對民進黨的好感嗎?
我們要提醒台大的是:就算陳維昭被「摸頭」,也不代表台大師生可以接受屈辱的條件去重啟遴選。台大曾挺身走過威權的年代,到了廿一世紀,如果竟然熬不過民進黨的政治髒手,那才叫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