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新創 先解資金難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8637/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只剩強制及重罰一招嗎?
.聯合報黑白集/當年重用侯友宜現在狠打 蘇貞昌沒失憶嗎?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新創 先解資金難題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新創 先解資金難題


2018-07-03 00: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當前最重要的經濟政策是透過創新來驅動產業結構的變革,以達到改善就業與分配的目標,然而由於成效尚難彰顯,導致人民還難「有感」,甚至對執政黨年底的選舉造成威脅。人民無感,不單是執政黨憂心的問題,也是全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5+2產業創新計畫是政府最重要的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計畫,雖已逐項推動,但這些大型計畫牽涉廣泛,勢必難有速效。這些計畫若要成功,除了既有產業必須願意配合改變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須有各種創新活動的不斷堆砌與刺激,因此,打造蓬勃的新創環境乃是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
眾所周知,好的新創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的概念,必須資金、技術、人才、法規到位,還要能掌握市場,才有可能成功。過去兩年來,台灣的新創環境在政府與民間努力下,的確有不少進步,新創團隊與育成單位不斷出現,政府也喊出要培育獨角獸的目標。這些發展看似美好,事實上要營造好的新創環境仍有若干困難,其中,台灣的資金難以誘導挹注到新創活動尤其必須克服。資金是新創活動的源頭活水,資金若是困窘,其他各層面的完備也難竟其功
雖然台灣資金充沛,且稅改鼓勵投資新創,金管會近來的鬆綁措施也努力導引資金進入新創,但是做為最後一哩路、新創資金最重要來源的天使投資私募基金的投入仍極為有限。有人戲稱台灣沒有真正的天使投資人,因為在選擇新創時仍甚為保守,不願意冒險,只願投資成功機會較高的新創個案,與一般銀行相去無幾,較之國外,實很難稱為天使。市場機制不佳,政府的國發基金於是必須扮演某種角色。可想而知,會申請國發基金「天使投資計畫」的案子必然是高風險、失敗率較高的新創個案。政府願意協助分攤風險,立意雖佳,但一來國發基金是全民資產,二來仍會受到民意機關的質疑,並非長久之計,天使投資人與私募基金仍須盡快學會負擔風險,習慣高風險高報酬的遊戲規則。當然,加速連結海外的天使投資人非常重要,引進國際加速器就是很好的方法。量多質佳的海外天使可對國內天使投資人帶來刺激與競爭作用,有助於健全新創生態系的資金面。
此外,新創活動多半沒有大企業與中堅企業參與,更加令人憂心中堅企業是台灣產業的優秀主力,理論上應該最挺新創活動,並結合新創來不斷充實升級,但事實上並未發生。至於大企業,雖然5+2中的亞洲.矽谷計畫成立的「物聯網大聯盟」中,已有若干電子業的傳統大廠偕同新創社群共同努力,但數量仍少。如何促使目前仍缺席的大型企業與中堅企業支持新創活動,對於建構好的新創生態系也極有必要。台灣的企業必須理解,透過與外部新創不斷的合作,才能有效轉變體質、順利升級,也才能因應未來的嚴酷挑戰。過去台灣企業流行將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大玩金錢遊戲,如今房地產市場榮景不再,該是嚴肅考量支持新創的時機。
再者,地方政府也應積極投資新創。目前具有研發性質的新創活動仍多集中北部,與各地方政府的連結薄弱。地方政府雖也積極提供場地與資金,但缺乏提供好的待解問題與未來商業模式的支持,導致淪為數字政績。地方的發展如同企業發展,也需要不斷的新創活動來塑造差異化特色。在未來軟體建設更勝硬體的時代中,地方政府必須轉變思維,將硬體建設經費轉而挹注有意義的新創活動,才能真正有助地方發展。
資金的移動很快也很現實,美國已邁入升息循環,川普政府又正研議進一步減稅,全球資金緊俏的情形將有增無減,台灣新創也會面對益加嚴峻的資金環境。政府與民間必須更加努力解決新創資金面問題,以確保產業轉型與經濟升級的成功。






聯合報黑白集/當年重用侯友宜現在狠打 蘇貞昌沒失憶嗎?


2018-07-02 23: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回應文大案,蘇貞昌說,希望侯一次講清楚,別再扭曲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季青


為了新北市長選戰,綠營緊咬侯友宜的文大大群館爭議,蘇貞昌又指侯當年「和威權者站在一邊」打壓台灣民主,且臉不紅氣不喘,「我們又不是有失憶症」。事實上,翻開侯友宜的當官史,蘇貞昌恐怕真得了失憶症。
民進黨和蘇貞昌把侯友宜塑造成貪得無厭、違法亂紀的威權打手,但民國95年(二○○六年)侯友宜不到五十歲即當上史上最年輕的警政署長,當時的行政院長正是蘇貞昌。蘇揆當時宣示要在半年內改善治安,為他背書的就是侯友宜;這些事,蘇貞昌難道都忘光了?
侯友宜接警政署長時,尚未把大群館租給文化大學,但已租給學生或其他民眾。這若是違法又貪婪,當時重用他的蘇貞昌豈非包庇、袒護且識人不明?若侯友宜是威權幫凶,當年民進黨上下不但沒聲討,反而破格拔擢;那麼「蘇院長」豈不是是非不分,也成了威權共犯?
做為百里侯參選人,侯友宜當然必須接受各方的檢驗。然而,蘇貞昌攻擊侯友宜的套路,恰恰反映民進黨多年來選戰的一貫手法:人格謀殺與意識形態抹黑。更惡劣的是,造假的錄音帶、光碟都能無中生有。只能說,民進黨為了對付威權遺毒,使盡賤招,也自我合理化
這些招式演久了,早被選民看破手腳,也感厭煩。蘇貞昌當過兩任台北縣長,政績不差,也熟稔市政議題。但他回鍋重選,不思在政策上直球對決,竟一味走人身攻擊的黑招,令人失望,也令人不屑。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只剩強制及重罰一招嗎?


2018-07-03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健保署要求大型醫院7月起每年減少2%門診量,否則不給付健保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落實轉診制度,衛福部祭出新措施,要求大型醫院每年必須減少二%的門診量;若無法達成目標,政府將不給付相關健保費。表面上看,門診分流當然是正確的目標;但政府推動政策要有聰明、靈巧的設計,才可能奏功。如今衛福部門拿不出有效的制度,卻一味訴諸棍棒強制重罰,把責任完全轉嫁給大醫院;這種一推了之做法,凸顯政府黔驢技窮。
近期以來,類似的「重罰」思維,屢屢見諸蔡政府的施政。很顯然,這不是民進黨政府偶一為之的極端措施,而是當成理所當然的決策模式,才會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演出。例如,對於今夏可能出現嚴重供電危機,行政院四月間宣布,對用電契約容量在一千瓩以上的工業大戶祭出「強制節電」措施,要求他們必須節電五%,否則將強制加徵額外費用,並宣稱這是「削峰填谷」政策。未料,台電與用電大戶溝通時面臨強大反彈,經濟部在六月間即宣布這項政策「暫緩實施」。
行政院敲鑼打鼓宣布的強制節電政策,事後卻由經濟部悄悄宣布收回,是令人費解的發展。一則可見政策設計窒礙難行,二則是廠商拒絕配合,三則是政府自知無理,為免自討沒趣,只好悄悄將政策「下架」。我們無法確知經濟部宣布取消強制節電政策的真正理由,但其中緣由不難想像:要工業大戶「強制節電」,無異要求他們「強制減產」,這恐怕只有專制政權在緊急狀態下才做得出來的事。讓人好奇的是,如此荒誕的點子,若事前未經審慎溝通及討論,當初怎麼會被政府發言人徐國勇當成重大政策大肆公告?
說穿了,「強制節電」政策最大的紕漏,是它揭穿了政府「供電無虞」的謊言。表面上,這項政策是遵循「民生用電優先」原則;實質上,之所以要逼迫工業大戶減電減產,則是蔡政府的非核政策太過急躁,而綠能開發又追不上社會需要所致。換句話說,政府鐵腕推動工廠大戶節電,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能源政策在目標與手段上的嚴重落差,業者當然有權拒絕成為錯誤政策的犧牲品。何況,把所有工業大戶都打成「浪費電力」的嫌犯,本來就不公平。
另一個例子,是環保署公告,明年七月起連鎖速食店等四大場所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引發了諸多不滿。持平而論,限塑令扯成「如何喝珍奶」的風波,未免走火入魔。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放眼環境中比比皆是的塑膠汙染,環保署卻以為禁用塑膠吸管就能代表台灣的環保意識更上層樓,豈不自欺欺人?
事實是,台灣該改革的環保問題很多,包括塑膠在內的垃圾分類和回收仍然一塌糊塗,環保部門卻裝作視若無睹,而選擇在枝節上耍威風。以垃圾「隨袋徵收」而言,十八年來全台只有雙北實施,其他縣市無一跟進。最諷刺的是,環保署長李應元去年三月曾在立法院宣布,要在爆發垃圾大戰的雲林選擇斗南、斗六等地試辦「隨袋徵收」;未料,隨即引來當地民眾一片罵聲,縣府環保局也推說「目前配套不足」,此議隨即銷聲匿跡。別忘了,李應元在雲林擔任副縣長多年,什麼垃圾問題也沒解決,現在卻裝模作樣推動「禁吸管」;這和其副署長詹順貴支持建深澳電廠一樣,不都是虛有其表?
推動醫療分級、分流是談了多年的事,若要落實,除必須加強民眾的醫療教育,更要在資源上給予鄉鎮醫院更多的支持和配置,使他們能夠滿足民眾就地醫療的需求。可笑的是,民進黨政府想出來的辦法,卻是去壓榨及恐嚇大型醫院,要他們把上門的病患吐出來、退回去這種沒本事卻耍官威的棍棒政策,真適合用在醫療政策上嗎?
民進黨動不動就罵「威權時代」,事實上,它自己的決策正是複製那樣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