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金、利率被雙殺 政府還在騙「九趴」
.聯合筆記/治安數據 能讓民眾安心?
.轉診 誰是被減的那二趴
.轉診 會考量病人的利益
.大醫院減診 救人還是害人?
.豪雨後…高雄變「月世界」
.兩岸演進 大巧若拙
.指考物理 大一的我「莫宰羊」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治安數據 能讓民眾安心?
德國聯邦內政部長不久前自豪地公布一項治安數據,德國全國犯罪數出現廿五年來最大降幅;不過,德國刑事犯罪專家的分析指出,民眾的不安全感不減反增。
學者分析,民眾的不安全感,一方面來自媒體幾乎每天都有刑事犯罪 、凶殺案等報導及影片,另一方面則是對大量外來移民的不安。
尤其當一起十四歲少女慘遭姦殺、棄屍郊外案發生,嫌犯又指向是幾年前大規模難民潮中抵達德國的一名伊拉克難民時,整起事件不再只是單純治安事件,當年喊出「歡迎難民」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免不了要面對其他政治人物的嚴厲指責。
曾被封為「難民之母」的梅克爾,去年大選因難民議題已被選民用選票教訓,即使喊出歐洲價值,也不斷調整難民政策,如今面臨被逼宮的壓力仍日增。
場景回到台灣,接連的重大凶殺、分屍命案,不只讓社會再度議論起死刑與社會治安好壞的關係,儘管內政部長拿出數據強調,台灣的治安其實並不壞,只是老百姓的感受與官方提出的冰冷數據,似乎總存在著落差。
不管是幫派間尋仇的行刑式槍決,或是無差別的隨機殺人、恐怖情人分屍,或是不堪各種壓力的親人間凶殺案,一再發生的命案,對民眾心理上造成不安感,如何說服小老百姓當前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這些命案背後曝露的許多問題,都值得政府關注,執政者豈是一句治安比過去好就可免責?
陳水扁曾在第一任總統時宣示以廢除死刑為目標,但他八年總統任內,每年都曾執行死刑;馬英九當總統雖曾任用反對死刑的法務部長王清峰,但當民間要求執行死刑呼聲高漲時,王清峰被迫下台,甚至在找接替的法務部長人選時,條件之一是願意執行死刑。
蔡英文總統在不執行死刑的這條路上,展現出比扁、馬更強的意志力,至少在沒打算執行死刑這項作為上,若沒高層力挺,法務部長邱太三豈能挺得住。
民眾對於治安的感受,會不會反映在年底選票上,執政者是否有感,或許都有待未來證明。
兩岸演進 大巧若拙
2018-07-03 00:05 聯合報 蘇治灝/蘇東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雲縣斗六)
蔡英文總統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兩岸政策,使兩岸交流停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兩岸政策,然後用新南向編織各種似是而非的政策,合理化自己的偏執。黔驢技窮不知伊於胡底。
陸客銳減衝擊觀光,外交節節敗退,中共機艦不斷繞台,國際空間一再被打壓。諷刺的是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竟逆轉超越反感度。蔡政府支持度持續探底,牽動民進黨年底選舉,情勢一片看衰。人民由支持而失望、絕望,離政治海嘯僅一步之隔。接踵而來的兩岸肅殺,不斷讓各行各業付出代價,令人訝異的是,蔡總統的偏執竟如此堅定。
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和馬英九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表面講的善意、誠意,實質上做的盡是反中、仇中、去中。大象無形,大陸有的是資源,用不完的手段和籌碼。馬英九八年,兩岸創造了最大的和平往來;蔡英文兩年,兩岸烏雲罩頂,而且只會日甚一日。這也就是和與鬥的分野,讓台灣失去了迴旋的空間,蔡英文要繼續引領台灣去撞牆?
兩韓危機時,川普大軍壓境,幸賴文在寅一夫當關,化解幾百萬、幾千萬人民可能生靈塗炭、流離失所。文在寅致力於兩韓和解,精誠所至,打開金正恩的心結。今日兩韓局勢能化險為夷,逐步緩和甚而邁向和平曙光,弭解了一場民族災難;文總統的大器、卓越,敢於向川普說不的領袖特質,斡旋中、俄、美、日,在大國間的穿梭外交,扮演了和平天使的關鍵樞紐角色。
主張台獨論者有個盲點,他們基本上認為愛台灣,要守護捍衛台灣,就要主張台獨。小國無外交,審時度勢,台灣要正名、入聯、制憲;但,現實上台灣已被中國打壓成中華台北,甚至要以中華台北參與國際社會還要看大陸臉色。
就像有人推動「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目前還在二階段連署中,但國際奧會執委會早在五月就決議不准中華台北改名,如果執意變更為「台灣隊」,可能會被逐出各項國際賽。
台獨論者操作的虛幻世界,悖離了現實世界的務實面,在思想上中了意識形態的毒素。台獨的愛台灣,就像恐怖情人,會把台灣愛到死。兩岸需要更多的和平天使們,為兩岸人民的福祉利益創造更光明的遠景。
靜水流深,十年來苦思兩岸問題,沒有捷徑,無為而為。兩岸統合最需要的是歲月的軸輪,讓兩岸自然和平演進,不要有太多的政治,不要躁進,「大巧若拙」,才會有一個更加從容自信,更加和平王道的新中國。
挺年改、領雙薪的陳前校長 請別在退休同仁傷口撒鹽
2018-07-03 00:05 聯合報 洪全/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反年改團體多次動員抗議上街頭。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俊良/攝影)
明道大學前校長陳世雄。 記者林宛諭/攝影
退休公教人員儘管知悉政府推動年金改革的決心以及社會的氛圍,但是在收到銓敘部的重新計算函後,對於刪減額度之大,以及許多人的十八%優惠存款,不是政府先前講的分兩年歸零,而是已經歸零,有被欺騙之感。許多人後半生的規畫被打亂,激憤之情,政府及社會理應多予體諒,而不是出言譏諷。
當清大李家同教授為大多數退休公教同仁抒發晚景淒涼的感嘆後,立即遭到親綠媒體的圍剿辱罵。難道薪資多少,不是要看你曾經付出多少,有能力貢獻多少,而不是追求齊頭式的假平等?
明道大學陳前校長則抒發雖然退休金從十萬砍到七萬,「不必工作,還可以領那麼多,要感恩了」,並獲得親綠媒體大肆報導,凸顯退休公教人員不知感恩。而當網友誤將陳前校長退休俸當常態,拿來批評退休公教,指責他們貪得無厭,實有失公允。
缺乏正確資訊的對話,只會增加更多的怨懟,讓台灣社會離團結越來越遠,離分崩離析越來越近,用腳投票的人才越來越多,台灣除了政客外還剩下什麼?
對於陳前校長的感受理應予以尊重,但是陳前校長的狀況不等同於大多數退休公教人員的實際狀況,應避免誤導視聽。
其次,陳前校長夫妻年改後的退休金合起來也在十萬元以上,的確可以過舒服的日子。問題是許多退休公教人員是單薪家庭,退休金需養活夫妻兩人,有的甚至還要奉養高齡雙親,非常吃力;何況以目前較具規模的安養院所需費用,未來是住不起的,教他們如何感恩政府德政?
還有陳前校長從國立大學退休,轉任私立大學校長領雙薪,一般退休公教人員沒有這樣優渥的待遇及機運;陳前校長應該體諒一般退休公教同仁處境與自己大不同,多點同理心,此刻發言會讓外界有不厚道的不良觀感。
最後,為加速人才新陳代謝以及緩解流浪教師潮,政府鼓勵公教人員早退甚至給予獎勵,現在的退休新制卻像在懲罰早退,若新上任的政府都可輕易推翻過去政府依法給予的保障,官民之間沒有了誠信,社會能和諧嗎?
年金改革過程粗魯,已經徹底撕裂社會和諧,賴院長談團結一致對外來抗拒中國大陸的鴨霸,在現今的台灣已經不可得,且裂痕持續擴大蔡政府也無意弭平,讓傷口持續深化。年改上路,不平之鳴不絕於耳,陳副總統呼籲讓社會恢復平靜可能嗎?
當國家領導人無法當桶箍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就算購買再好武器,沒了士氣,也難以確保台灣安全。試問台灣還有士氣嗎?
本金、利率被雙殺 政府還在騙「九趴」
2018-07-03 00:11 聯合報 張森林/退休教師(台東市)
很多公教人員質疑,政府事前不敢把年改作法講清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政府信誓旦旦地公開宣布:「公教優惠存款利率自七月一日起從十八趴降為九趴,兩年後歸零。」大家都以為是優存本金不變,只是利息減半的情況。等收到「退休所得重新審定通知書」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他們動了手腳,搞出一個「退休所得上限金額」的名堂。只是把「舊制退休金」及「新制退休金」與「退休所得上限金額」的差額,用優存利息補足而已。
以筆者為例,原有一萬一千四百多元的優存利息一下減為一九八○元。本金也從七十六萬四千四百元,減到廿六萬四千元,乘以九趴就是月領一,九八○元利息。等於實際利率從十八趴瞬間降到三趴,與執政黨宣稱的九趴相去甚遠。本金、利率雙殺,心狠手辣,莫此為甚!更令人既氣憤又無奈的是,全國人民都以為退休公教人員還在享有九趴優存利息呢!
轉診 誰是被減的那二趴
2018-07-03 00:08 聯合報 張裕昇/藥師(高雄市)
健保署從7月1日執行區域級以上大型醫院門診減量,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預估今年受影響的輕症、穩定慢性病患達80萬人。 圖/健保署提供
事實上為了分級醫療這項目標,健保署去年四月十五日才調整過健保門診、急診部分負擔,實施全民健康保險轉診辦法,希望藉由提高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看病門診部分負擔費用,改變民眾就醫習慣。顯然以價制量的效果不彰,所以健保署今年又下了猛藥,把責任推給醫療院所,讓醫療院所自行承擔民眾不願改變就醫習慣的結果。
很多民眾不知道,健保給付上的金額為點值計費,不是現金計價,在健保總額制之下,這項浮動點值給付的規定,已經剝削了醫療行業一層皮。現在健保署欲把民眾不配合的政策不成功因素轉嫁到大型醫院上,又剝了醫療行業一層皮,這樣的層層剝削,大醫院底下的醫護人員待遇會更加提升嗎?醫護血汗情形又會有所改善嗎?
健保制度實施以來,最大的缺失就是沒有抑制民眾浪費醫療資源的機制,曾經有某副總統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上提出這項問題,並呼籲這個制度應重新翻改,否則健保漏洞、護理人員的待遇無法改善。誠哉斯言,惜未獲大家關注,以致如今翻修健保制度須靠挖東牆補西牆來維持。
轉診 會考量病人的利益
2018-07-03 00:29 聯合報 李純馥/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伯璋/健保署署長
健保署今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量年減百分之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健保是台灣人的驕傲,如果要永續經營,唯有落實分級醫療,一來可節省民眾到大醫院掛號不易、重複檢查、等候時間;再者可讓國內醫療體系達到醫療分工與合作,促進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其三則可有效疏解大醫院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進而提升病人照護品質與效率。
過去兩年,健保署逐步推動分級醫療六大策略,繼去年部分負擔微調及挹注六十億元作為調整重症支付標準外,積極建構電子轉診平台、雲端醫療資訊分享系統等,就是朝落實雙向轉診及壯大基層院所進行的基礎工程。
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門診減量對象,會先排除重大疾病、罕病、偏遠、急診及經轉診個案,而以輕症及慢性病穩定個案為主,並保留醫院視自行狀況彈性調整的空間;健保署亦同步增列院所把病人上轉、下轉及回轉的經濟誘因,盼能讓大醫院真正照顧急重症病人,而把輕症病人下轉到基層院所接手照顧。
醫改會憂心大醫院門診減量的是重症或複雜病症患者,顯然是過慮了。根據現行轉診實施辦法,各院所必須先向病人解釋病情,充分溝通並獲得同意才能轉診。病人從大醫院轉診至住家鄰近的診所就醫後,一旦病情變化需轉回原醫院,可透過電子轉診平台提供病情資料等,讓接受轉診的院所隨時掌握患者狀況,可兼顧轉診的連續性與病人的安全性。健保署亦會定期檢視各醫院下轉個案之情形,掌握病人的流向,並採滾動式檢討適時予以改善。
要改變民眾長期就醫習慣,本來就不容易,但吾人相信,有開始才有改變的機會。今年初至今,健保署鼓勵全台醫學中心與基層院所進行垂直整合策略,促進醫療院所分工合作,許多大型醫院陸續推出「雁行計畫」、「共好醫療」、「醫療航艦」、「共榮基層」、「雙向轉診一條龍」等合作方式,各地基層院所紛紛響應,這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新服務模式,盼望民眾重拾對「厝邊好醫師,社區好醫院」的信任感,分級醫療自然會水到渠成。
大醫院減診 救人還是害人?
2018-07-03 00:21 聯合報 洪嘉惠/退休人員(嘉縣民雄)
國人喜歡到大醫院看病現象存在已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昨閱聯合報頭條報導衛生署使用壓力,要大醫院減診,否則健保不給付,擬請從長計議。
個人住在鄉下,小病當然在地方就醫,無故跑到城市看病,一要花時間,二要花車費,三則年老行動不便,萬一閃失死了還好,如果跌傷,轉輾病床更是叫苦連天,哀哉!
為什麼要上大醫院就診?需要所致!以個人經驗,民國八十年患了重症肌無力,嘉義地區好像連一位神經科醫師也沒有,不到北部就診開刀,又能如何?
第二例:民國一○二年突發走路偏頗不穩。當時村裡已有兩位神經內科醫師,立刻就診,第一位收了掛號費卻沒說什麼,只好離開。到第二位就醫,即開了重症肌無力的藥,延到一○三年情況都未改善,跑到大醫院看病,說了病況,醫師立判不是腦瘤就是中風,檢查果然是腦瘤。轉到北部開刀,但已誤診、延診,迄今後遺症煎熬中。
請問衛生署的健保是要救人?害人?我倒希望像傅達仁先生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