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名家觀點/外人直接投資不振的三大癥結

名家觀點/外人直接投資不振的三大癥結


2018-07-26 00:15 經濟日報  李沃牆(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近些年,包括民間、政府及公營事業在內的國內投資狀況不佳已是眾所周知,尤其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更是每況愈下。FDI意指外國企業到本國進行實體經濟投資,一般可由外人投資流入、外人投資流出或外人投資淨流入觀察。最常見的模式為跨國併購案、私募股權投資,如去年跨國併購案風起雲湧下,美國的FDI金額高達2753.81億美元,居全球之冠。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報告(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資料,台彎自2001至2010年的平均年FDI淨流入為35.45億美元,但2011至2017年已降至33.28億美元。其中,2011年為負19.57億美元,主要是因為當年國際私募基金凱雷集團轉讓大富媒體公司、美商AIG出售南山人壽、國泰集團進行跨國財務操作出售境外所持有知佳誼實業公司、美商大都會出售人壽公司等因素所致。
2016年又增至92.31億美元,係因半導體大廠荷商艾司摩爾(ASML)以新台幣1,000億元,收購漢微科及美光(Micron),去年以新台幣1,300億元併購華亞科,拉高投資金額。但2017卻大幅下降為32.55億美元,不及南韓170.52億美元的三分之一、香港1,043.33億美元的3.1%;亦不及南亞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
平情而論,要提振FDI,必須了解其下降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台灣FDI下降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可歸結如下幾點:
一、產業發展限制多台灣缺水、缺電、 缺土地,缺工、缺人才,此五缺問題只要懸而未決,就會影響外國企業投資意願。
再者,近一、二十年內政黨輪替較以往頻繁,行政團隊任期短暫,加上難以針對前瞻產業發展加以明確定位。產業又面臨轉型問題,無利基型產業浮上檯面,難以帶動新一波投資機會。蔡政府推動的5+2產業旨在培養新產業,創造出新的投資機會,但成效仍待觀察。
二、法規制度限制相較嚴苛台灣環評制度嚴苛冗長費時,一直為人垢病,環保機關「集中審查權」加上環評大會具「否決權」,導致環境影響評估範圍無限上綱。在審查時間冗長、審查效率低落情況下,國外企業退避三舍。
其次,在資金朝向全球化、自由化發展趨勢之同時,因國安因素而未能參考國際潮流;亦即除國有企業、控制權併購型企業、敏感標的產業及受到扶植產業外,以淡化「資金國籍」採取正面表列模式的作法,往往影響外資來台投資意願。
再來是以往外人來台投資工作、移民簽證制度,以及薪資待遇及賦稅制度等限制頗多,不夠友善;目前條件雖已鬆綁,但相較亞洲主要競爭國家,仍不具優勢。
三.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受限,全球競爭力下滑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對外依賴貿易,但目前台灣簽署生效的FTA僅有七個,貿易覆蓋比率只占9.69%;兩岸服貿協議卡關、貨貿談判停滯;在無關稅誘因下,外人來台投資意願大幅降低。
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所發布「2018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來看,台灣在63個受評比國家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第17,比去年下降三名。這不僅是台灣競爭力近九年來最差的排名;其中,「經濟表現」、「政府效能」、「基礎建設」及「企業效能」全數下滑;外人來台投資看到不到前景,還願意來嗎,這是我們要深思的問題。


李沃牆

現職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專長為風險管理、財務工程、財務計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