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922/web/
.聯合報社論╱劈柯之後,民進黨將更遠離中道
.聯合報黑白集╱發鈔票 貼破牆
.經濟日報社論/油價走高的四個理由
經濟日報社論/油價走高的四個理由
2018-05-18 00: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法新社
眾所周知,2014年起頁岩油業者便在具有寡占特性的原油市場中,取代了沙烏地阿拉伯長久以來所扮演喊水會結凍的「搖擺生產者」(swing producer)角色,其每桶50美元左右的生產成本亦被視為增減產的「門檻」。但過去一年來,國際油價陸續高於「門檻」,布侖特油價更從2017年6月21日的每桶41.62美元,一路漲到2018年5月17日盤中的每桶80美元,卻不見頁岩油業者大量增產,使原油市場的「搖擺生產者」角色再度回到沙國手上。
何以至此,難道是頁岩革命光環已失色?部分外資機構口中重返百元油價的預測,將會成真?那倒未必!就長期觀點而言,目前頁岩油業者只是在天時地利欠佳、人也不和的四大因素下,「暫時」交出話語權罷了。
首先,頁岩油供給無法如原先預期般迅速地滿足市場需求,主要是卡在「短期難解」的輸送瓶頸。具體地說,目前美國頁岩油主要產地為德州到新墨西哥州的二疊紀盆地(Permian Basin),國際能源署(IEA)亦預測,2018~2023年間美國新增的每日370萬桶原油產量,將有超過270萬桶來自於此,足見潛力無窮。問題是該石油產區距離出口的港口或主要煉油廠甚遠,僅能透過油管輸送到客戶端,而近幾年頁岩油的資金主要都投入在鑽探上,對油管的建設遠遠不足,以至於該區域油管在去年底的閒置運力只餘4%,今年年中便已達運輸量上限。也就是說,即使業者眼見高油價有利可圖而增產,原油也無法送到市場上。預料要到2019年下半年Cactus II、Gray Oak及Epic三大油管啟動,擴大每日190萬桶的運力後,才能有效舒緩運送瓶頸。
其次,飽受頁岩革命挑戰的傳統原油國,包括沙國主導的OPEC陣營及俄羅斯領軍的其他產油國,在本波聯合減產以推升油價一事上意外地團結,即便油價走揚,也沒有出現過往般偷跑增產的情形。4月OPEC成員國減產達成率為162%,俄羅斯也高達95.2%,讓原油市場的寡占狀態更牢固。
第三,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尤其是美國片面退出伊朗核協議,若就此導致伊朗近二年因核協議而新增的原油出口(約每日117.6萬桶)被抹除,全球原油供需將從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最新預測的2018、2019年小幅盈餘每日17萬桶及每日63萬桶,轉為小幅赤字。同時,目前美國在中東的外交政策有大小眼之患,在分屬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的伊朗與沙國間,明顯與後者交好,使其易產生有美國撐腰的想像,進而將宗教主導權之爭,演變成政治競爭。再加上兩國並不直接短兵相接,而是在中東地區發動代理人的戰爭,如發生在葉門與黎巴嫩境內的長期衝突,皆源於此。因此,目前川普政府在中東的外交政策與操作,將加深該地區國家間的矛盾,引發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不穩定。
第四,這波全球景氣普遍性的復甦,的確帶動原油需求提高。聯準會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去年6月至今的國際油價上漲,有25%左右可被供給面因素解釋,需求面因素則高達49%,今年5月EIA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也罕見地將全球原油需求量再度上修至每日約1億桶,顯見不只供給面的擾動推升近期油價,來自需求的力道更為強勁,成為這波油價上漲的支撐力量。
要言之,前述頁岩油輸送瓶頸等四大因素未消除前,原油市場將暫時重回到往日由傳統產油國說了算的局面。在沙國這位傳統的「搖擺生產者」仍明顯地欲以減產支撐高油價的前提下,能源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勢必會因油價上漲而衝擊國內物價及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再佐以近期新台幣匯率走勢疲軟的影響,只怕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已加速上漲到1.98%,或將是物價壓力進一步升高的序曲。
聯合報黑白集╱發鈔票 貼破牆
2018-05-18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為了挽救觀光遊客下降趨勢,觀光局砸4000萬將補助旅遊團到五縣市旅遊,圖為高雄六合觀光夜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交通部很久沒提出什麼重要政策了,但最近它宣布「擴大振興觀光方案」,民眾參團玩南、高、屏、澎、台東五縣市,每人補助五百元,自由行旅客的補助另擇吉公布。不愧是民進黨,振興不了經濟和觀光,政府至少會撒錢封你的嘴。
問題是,交通部不是才得意洋洋宣布來台觀光人數連續三年突破千萬人次嗎;如果旅遊那麼旺,數字那麼漂亮,觀光業幹嘛還要勞煩蔡政府「振興」,撒錢請民眾到指定縣市去遊玩?這麼一來,交通部也就戳破了自己的謊言。
再看交通部公布的數據,全台觀光旅次衰退的前五大縣市,依序是台東、嘉義縣、桃園、屏東、新竹市,減幅全在三成以上。但交通部公布的補助對象,卻不是根據艱困度,而將高雄、台南納入,把其他排除。這種選擇性手法,到底是「朝中有人好辦事」,或是為挽救年底選情需要而定,令人好奇。
過去如果房屋老舊,人們會用報紙或月曆來糊飾牆壁。民進黨政府的創意作法,則是發鈔票讓各地粉飾觀光的破牆,這真是與時俱進的欺民手法。反正公帑來自人民納稅,中央充闊,地方飾窮,旅遊民眾賺到便宜,大家各得其所。
事實上,政府只要改善一下兩岸關係,觀光不振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蔡總統寧可四處撒錢補壁,粉飾太平,也絕不動搖。台灣一年有破千萬的旅客,政府還在撒錢「救觀光」;試問:貼著鈔票的破牆,算是金玉、還是敗絮?
聯合報社論╱劈柯之後,民進黨將更遠離中道
2018-05-18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決定在台北市長選舉自提人選,不再禮讓柯文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決定在台北市長選舉自推人選,不再禮讓柯文哲,並啟動徵召尋覓強棒。表面上,民進黨可以宣稱,自提人選是走回「政黨政治」的競爭常態。但從其間的起伏轉折觀察,這其實是民進黨在中央執政不力及地方不滿情緒的雙重夾擊下,所做出的閃躲與妥協。這也意味,與柯文哲分道揚鑣後,民進黨將更遠離中間選民及中間價值,台灣的前景也就越形堪憂。
兩年來,民進黨內部對於與柯文哲是否繼續合作,一直處於一種拉鋸與拔河狀態。在蔡英文為首的黨政高層眼中,以台北市民的結構與特質,民進黨要拿下市長寶座並不容易。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下,不如和柯文哲保持「盟友」關係,至少能將藍營阻隔在首都之外,即屬上策。這點,從政治精算看,應是比較務實而理性的選擇。
然而,在綠營基層眼中,柯文哲的托大自誇,卻讓他們感到難以忍受。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候選人希望黨內自推人選,是希望有一「母雞」帶動小雞的選情,否則議員席次可能大幅滑落;這點,當然是很現實的考量。至於中南部基層黨員不滿柯文哲,則是因為柯P在兩岸關係、前瞻建設、深澳電廠、拔管等案中,都不假辭色地批評蔡政府,甚至博得掌聲,讓他們無法下嚥。這種情緒,顯然是政治本能居多。當綠營基層南北反柯情緒互相響應,就形成一股由下向上的壓力,加上姚文智、呂秀蓮的參選表態,終於迫使黨中央不能不選擇與柯文哲分手,而自提人選。問題是,如果手上真有招牌人選,還需要拖到這個地步嗎?
從民進黨被迫「劈柯」而自提候選人的過程看,黨中央其實是被地方的雜音和情緒牽著走,而無力引導基層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大局。在此期間,蔡英文作為黨政雙馬車的領導人,展現了她的猶豫不決,既無法堅決說服不同意見的黨員,最後只好選擇跟從地方的喧譁。這樣的領導模式,其實已墜入「尾巴搖狗」的窘境。若對照蔡總統近期處理國政的因應遲緩,這種本末倒置的模式,其實比比皆是,拔管事件的霸道濫權而招致輿論反撲,即是最佳例證。
民進黨拋棄與柯文哲結盟,或許另有其不同的政治計算,這點我們無從知曉。但無論如何,公開宣布與柯文哲分道揚鑣,即表示台北市選情將演變成藍綠白三方相爭,戰況和戰略均將是另一番景象,民進黨必然走向更偏激的路線。以兩岸關係為例,民進黨原本反對的是國民黨的和解路線,並否定九二共識;如今把柯P列入打擊對象,不僅要打擊「兩岸一家親」之說,更要醜化雙城論壇,否定各種交流。如此一來,兩岸氣氛勢必更為汙濁。換言之,正當民眾對藍綠對峙感到萬分厭倦,民進黨為了打柯又打藍,勢必將藍綠惡鬥搞到極致,將中間選民追求的超越藍綠價值毀滅殆盡,「割喉割到斷」。
嚴格而論,柯文哲的所言所行,未必能稱為「中間價值」。但三年來,他憑其特殊的快評風格,在舊有的藍綠政治格局中開闢了一道空間,不僅對民進黨的執政產生了制衡作用,也為追求新政治的民眾提供了一個喘息餘地。而今,當白綠合作的可能性告吹,綠營必然全力破壞「白色」的這個想像空間,把情勢拉回藍綠對決的局面。屆時,各種抹黑、謠言、廝殺必然傾巢而出,對選民而言,要從各種真假虛實的訊息和砲火四射的硝煙中作出選擇,絕對不會是輕鬆的過程。
民進黨在柯文哲輸誠告白之後仍選擇「劈柯」,這對狂傲不羈的柯文哲而言,當然是一記當頭棒喝。然而,對色厲內荏的民進黨而言,這未嘗不是一連串情勢失控的結果;至少,人們看不到那些一再被點名的大將有披掛上陣的意願。畢竟,民進黨再怎麼戰略精算,也補不了中央執政不得人心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