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搶救數位競爭力 不能只靠招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714/web/

.聯合報社論/新總裁要能跨越「彭淮南障礙」
.聯合報黑白集/會數學的副閣揆
.經濟日報社論/搶救數位競爭力 不能只靠招商





經濟日報社論/搶救數位競爭力 不能只靠招商


2018-01-24 01:10 經濟日報  本報訊


軟體業巨擘微軟日前宣布計劃兩年投資10億元新台幣,打造科研級的AI研發中心,電商龍頭亞馬遜也宣布與其合作夥伴在台設立聯合創新應用中心。這兩則好消息似乎說明台灣在數位升級和創新方面,還沒掉隊。但觀察國際研究機構對台灣的評價,讓人擔心跨國科技業者的青睞,恐是曇花一現,無法長久。
先就IMD世界數位化競爭力報告來看,2017年台灣在63國中排名第12,看似頗佳。惟探究該調查在知識、科技及未來整備度三大構面的分項,不難發現台灣有「量化」指標排名靠前、「質化」指標表現較差的問題。
像是人才分項中,主要支撐台灣排名靠前的是不錯的基礎教育(如15歲學生在PISA排名第三)、平均素質頗高的人力資源(年輕人口取得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占比排名第三)、高研發比重(排名第六、二的研發支出及研發人力占比)。但若從資深經理人的國際商務經驗、國內經商環境吸引國外高技術人才排名僅有31名、44名、教育支出總額占GDP比排名落至46名可知,台灣既缺乏頂尖人才,也沒有投入足夠資源加以培育;而研發的生產力、科學技術人才僱用占比也僅排到30名、38名,均呈現出台灣在人才方面有量無質,難以在標榜腦力競逐與具有贏者全拿特質的數位時代裡,取得較佳優勢。所謂教育程度頗高,不過虛胖而已。
再與2017年9月麥肯錫公布「台灣刻不容緩的數位化課題」研究報告相比對,更可意外地發現在IMD報告中獲得讚譽的項目,卻是麥肯錫批為急待改進的部分,主要是台灣高度集中在高科技產業,產業多樣性較少,平均過後的數位競爭力自然看起來不差。但若以產業別進行跨國比較,就馬上漏氣了。
舉例來說,美國高科技、化工、基本與先進製造、金融部門的數位化程度分別是台灣的4.3、2.8、2.1、1.5倍,顯示這幾個占台灣經濟產值比重高的部門,數位化程度卻大幅落後,自然難讓台灣躋身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地位,更難搭上跨境資料傳輸飛速成長列車,與受惠於跨境金融活動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台灣企業領導人(特別是比重最大的中小企業)對數位化的認知嚴重不足。依Gartner在2014年提出的數位化商業發展路徑六階段:類比(Analog,商業發展主要仍依靠人際關係)、網路(Web,藉由網路進入新的市場,接觸更多客戶)、電子商務(E-Business,利用網路優化企業營運)、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利用行動裝置、資料及社群進行數位行銷)、數位型企業(Digital business,如物聯網)以及自動功能(Autonomous)來看,全球有44%的企業已走到第四階段的數位行銷、有22%走到第五階段的數位型企業。但2017年初Oracle調查指出,台灣竟有高達42%的企業仍處於第一階段的類比狀態,且誤以為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就已是資訊化或數位化,而77%的企業也僅處在前三個階段,企業對數位化的認知貧乏,由此可見。
如今,政府透過積極招商迎來微軟、亞馬遜等廠商固然可喜,但單靠這顆數位化轉型種子,就希望台灣長出根深葉茂的數位升級和創新大樹,是不可能的。尤其數位化產業具有低邊際成本的特徵,加上網絡化易產生磁吸效應與強化先發優勢,以至於在這個產業必須要做到具有差異化且頂尖的標準,才能存活。
問題是台灣向來重量不重質的數位化發展迷思,使頂尖人才明顯缺貨,再加上政府未設計誘因機制讓中小企業領導人能接觸到數位化的知識、做法,進而採納,使台灣長期欠缺朝向數位轉型需要的養分、水及陽光。本次種下的數位化轉型種子,只怕依舊僅惠及相對少數的企業與人才,無法產生更普遍化的效應。換言之,除了積極招商之外,台灣要在這個贏者全拿的數位化競爭中取得優勢,還要從扎根開始多努力。



聯合報黑白集/會數學的副閣揆


2018-01-23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 中央社



政府首長開會攸關重大決策,往往成為新聞焦點;但如果竟出現「沒開會聲明」,那是更稀奇的事。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日昨表示,副閣揆施俊吉「沒有召開」調整基本工資的會議。這則「沒開會」的新聞,還真暗藏蹊蹺!
蔡總統說出最低薪資三萬元的夢想後,施俊吉一馬當先,表示「夢想離我們不會太遠」,如果年年調高六%,四到六年即可達成。此話一出,業界大驚,中小企業哀號會有一半關門。經濟學家批評,任何稍具財經背景的人,不該說出這種沒常識的話。大學校長說,拚命調漲薪資,卻又凍漲學費,「是要我們去偷去搶嗎」。
正因輿論反應太激烈,徐國勇遂有「副院長沒開會」的說明,以安定人心。蔡英文更親自回應,調高基本工資不能硬性執行,每年調高六趴只是施俊吉的「一種數學的算法」。啊,原來施俊吉是會數學的!總統針對副閣揆的「補充說明」,還真令人大開眼界。
施俊吉乃經濟學家出身,進入行政院的表現不同凡響。慶富案爆發,他領軍調查小組火速公布報告,將聯貸案疑有行政高層(馬英九)施壓一事送交司法調查。沒幾天,陳慶男父子入蔡總統府陳情的錄音帶爆發,輿論譁然;這個副閣揆層級的調查小組從此消聲匿跡,再未提起調查報告。
如今基本工資調漲事掀起巨浪,逼得政院和總統忙於後續處理。副閣揆擅長於「數學算法」,原來這就是「學而優則仕」的道理啊!



聯合報社論/新總裁要能跨越「彭淮南障礙」


2018-01-23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即將卸任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參加監察院巡察行政院會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再過一個月,十四A總裁彭淮南就要卸任;外界雖不斷傳出接任人選,但情況迄未明朗化。對於新央行總裁的條件,中經院董事長胡勝正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複製一個彭淮南」。正因為彭淮南不可能複製,胡勝正之語可謂道破央行接班人選之難覓,但這也正是蔡政府挑選下任央行總裁必須突破的盲點。
央行的主要任務是發行貨幣、管理外匯及執行貨幣政策,每一項都跟民眾和企業的日常緊密相連。從過年換新鈔、存款利息、房貸負擔、出國換匯、進出口報價及企業財報損益,到調控房地產市場、打擊國際熱錢炒匯、運用超過四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無一不是央行分管領域。因此,央行總裁的職位極其重要,相對於財政部長、經濟部長的角色,其獨立性愈發重要,地位也更崇高。
除了央行職能賦與的重要性,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的因應與殘局處理,無疑進一步擴大了各國央行的影響力。例如,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採取激進的量化寬鬆(QE)措施,透過大舉購買債券向市場注入鉅額流動性,力挽經濟可能走向大蕭條之狂瀾。此外,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協同建立金融援助機制,助歐元區國家度過歐債危機,進而穩步邁向復甦。以迄於今,要安全撤除這些危機時的特別舉措,仍須持續仰賴各大國央行領導人的判斷與決斷;若稍有閃失,全球經濟復甦火苗即可能熄滅。處於這樣全球貨幣政策清算之年,更讓此際我國央行總裁的接班人選動見觀瞻。
不可諱言,這次新央行總裁繼任者選擇過程中,最難的考量,其實正是現任總裁彭淮南長達廿年的領導政績所設下的無形的「彭淮南障礙」。在政治上,彭淮南的總裁任期橫跨三次政黨輪替、四位總統、十五位行政院長。在歷次的首長民調滿意度排名中,他屢屢高居第一,呈現出他超越藍綠的超然與可信。這樣的信任與威望,除了與個人的修為有關,更需要藉時間與作為來累積;環顧當今官場,無人可及,當然也不可能複製。
在經濟上,彭淮南堅守台灣淺碟式經濟特質的政策原則,秉持「穩定中求成長」的理念,審慎調控雙率,努力保持台灣這條經濟小船能平穩航行於國際金融市場的驚濤駭浪中。因此,台灣能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擊退炒匯大鱷,在全球金融海嘯中力抗餘波衝擊。儘管政壇也迭有批評他政策過於保守的聲音,但那些論調畢竟只是基於假設;相形之下,彭淮南持穩的實際戰果已獲國際認證,則不容置疑。
最難複製的,還是個人風格。眾所周知,彭淮南作風強勢,言必行、行必果,他畫下不容熱錢炒匯的紅線,尤令外資抱怨不已,但他不為所動。原因是,他認定台灣經濟規模難以承受國際熱錢的翻雲覆雨,匯率過度波動只會肥了熱錢、苦了民眾,絕不能留給禿鷹想像空間。他的強勢作風更表現在積極面對批評,無論是廣發新聞澄清稿、舉行記者說明會,或在立法院答詢台上,彭淮南不厭其煩地為其政策辯護,這種廿年如一日的溝通作風非常人能及這種強勢作風自然也招致公共政策缺乏討論空間、央行內部民主度不足等詬病,這點,也是不能複製彭淮南之處。
彭淮南在任廿年,政績有目共睹,功過亦自有歷史評說。此際要尋覓新的央行舵手,新人要面對的政治、經濟、社會局面,必與彭淮南時代的情境不同。尤其,台灣經濟正需要加速轉型,央行總裁的功能與角色也須與時俱進。因此,蔡政府必須慎選新的央行總裁人選,財經見識、實務經驗、道德操守、決策膽識、面對利益爭逐的抗壓性等,皆須講究綜合性的平衡,才有可能跨越十四A總裁設下的「彭淮南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