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不重視服務業 如何拚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778/web/

.聯合報社論/和蔡總統商榷「台灣價值」的商標權
.聯合報黑白集/文化部避重就輕
.經濟日報社論/不重視服務業 如何拚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不重視服務業 如何拚經濟?


2018-01-25 02:01 經濟日報  社論

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為發展人工智慧(AI),將在今後四年投入至少360億元,加上法規開放,要讓自動駕駛上路,並加速5+2產業創新,讓人工智慧和產業需求接軌。其中包括四年內培育2.1萬相關人才、找出利基發展項目、吸引國際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在5+2產業中選出20個產業發展100個以上的應用解決方案。
我們肯定政府重視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以及劍及履及的預算支援魄力;只是,政府從上到下、長年表達要拚經濟,卻只在工業或製造業相關領域看到魄力和行動;至於已占國內生產六成以上的服務業,除了口惠之外,迄今難見有效行動,令人擔憂。
影響國人薪資最重要的服務業,特別是商業服務業,長期低薪狀況難以改善,政府其實必須承擔相當大的責任。
攤開中央政府總預算,令人吃驚地發現,拚經濟喊得最響亮的這兩年,經濟部主管的預算竟然在總預算微增下,連續兩年下降:從105年的590億元降到了107年的548億元,占總預算比重也從3.0%降到2.8%。更有甚者,總預算中只拿3%左右在「拚經濟」,而「拚農業」的預算卻高達6.6%,顯然「全民經濟」沒有「老農選票」來得重要。若將國防預算16.5%加退輔會預算5.8%,當成「拚安全」的成本,那麼「拚安全」22.3%的預算,才是台灣最大的投入。以3%預算來「拚經濟」,只能是口號吧?
其次,在如此有限的預算中,政府「重工輕商」的心態一直存在。服務業目前占有六成就業人口,工業則有三成五,低薪勞工集中在商業服務業(即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物流等),理論上政府應多撥資源來發展這些產業,特別是提升這些產業雇員的生產力,才有助於雇主提高薪資。但是,政府卻長年將資源投入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獲得的挹注完全不成比例。
以新年度(2018)的預算而言,在經濟部的預算中,由技術處負責的科技專案預算高達160億元,超過半數(83億元)流向工研院,其他的若和技術無直接相關性也拿不到,所以效益還是流到製造和設計,而主要任務是對工業進行輔導的工業局預算也高達85億元。中小企業處雖有46億元預算,但26億元用來支持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其餘多半也是支持中小企業的科技運用。真正和商業服務業發展關係密切的商業司,預算只約10億元,而且泰半用於政府商業行政的電子化。
商業服務業的家數近80萬、占台灣企業總家數近六成,就業人口達300萬,是國人和入境旅客最常面對的服務人員;其生產力高低不只攸關自身薪資,也關係到國家聲譽和入境旅客多寡和消費。商業界希望成立「商業發展研究院」,讓它成為協助商業發展的「工研院」,只是成立迄今十年,政府完全沒有如此對它期許。以去年為例,經濟部對商研院一年的投入只有2.5億元,還不如對國防部所屬中科院的支援5.7億元,更別說對已經成立37年、羽翼早已豐滿的工研院近90億元的投入。工研院有6,000位員工,商研院僅有200位,待遇缺乏誘因、流動率偏高,難以累積研究經驗;商研院會計部門還以公務員方式對其考核,毫無智庫的彈性和自主。商研院成立雖已十年,距離設立初衷-有效提升台灣商業發展,還遙遙無期。
交通部對觀光旅館的品質,已經不懼艱難、使用星級評等而有效提升;但面對眾多餐飲業、零售業、個人服務業,經濟部卻只用寥寥可數、資源稀少的輔導方案交差,難怪商業服務業的服務水準和行銷管理能力普遍低落,跟不上跨國企業的入境競爭。如果行政院不能正視問題,調整資源配置、額外投入至少每年10億元到商業服務業的話,蔡總統3萬元基本薪資的「夢想」,恐怕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難以成為事實。


聯合報黑白集/文化部避重就輕


2018-01-24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華視總經理遭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解職風波,文化部被認為大打太極拳,圖為文化部長鄭麗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華視總經理遭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解職,華視被外界視為民視附庸之「台獨台」;此事舉國吵得沸沸揚揚,唯獨主管機關文化部後知後覺。文化部日昨煞有介事地和公視、華視召開會議,宣稱達成「四大共識」,卻未針對外界關切的問題解決,簡直在「莊孝維」。
外界爭議的是陳郁秀的獨斷獨行,文化部卻對她開除華視總經理郭建宏之舉表示「尊重」,並予追認。外界關注的是華視和公視的「公共性」遭到破壞,節目內容遭到「獨化」;文化部卻大打太極拳,稱會請兩電視台釐清董事長及總經理職權,然後「知會」文化部,一副事不關己之狀。
且看,文化部稍早對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多麼興致勃勃,一副唯《促轉條例》是從的姿態,迫不及待要立刻動手。如今,面對公共化無線電視台被綠化、獨化,及個人利益化,文化部卻只是不疾不徐地做一些官樣文章。難不成,華視變成台獨三台,正暗合文化部的心意?
華視變成台獨台,一般民眾都覺得不可思議,圈內還傳出蔡英文管不了「國母」陳郁秀,導致如此亂象。上周,余天還在民進黨中常會「告御狀」,蔡英文順手把問題推給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徐國勇則稱賴揆「閱報得知」,一關推給一關。如此一路下來,文化部的處理當然不痛不癢,不著邊際。
看來,蔡政府寧可放著公廣集團梁歪柱斜,也不敢出手整頓。而鄭麗君的正義感不如余天,也一目了然。


聯合報社論/和蔡總統商榷「台灣價值」的商標權


2018-01-24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是否和柯文哲繼續合作,蔡英文總統說,柯文哲須就「台灣價值」再確認,柯文哲回稱「打高空」沒有用。圖為兩人去年出席世大運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是否和柯文哲繼續合作,黨內意見分歧,也引發了「台灣價值」的爭辯。蔡總統說,柯文哲必須就「台灣價值」再作一次確認,讓民進黨支持者覺得他是可以一起作戰的人;柯文哲則稱,「打高空」沒有用,他也很想知道蔡英文的台灣價值是什麼。蔡英文丟出一道選擇題,柯文哲還她一個問答題;而真正的答案,其實都不在他們手上。
蔡英文在這裡定義的「台灣價值」,其實是狹隘的。她的言下之意,是認為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主張,不符合民進黨支持者的口味;因此要柯文哲再確認「台灣價值」站回「反中」立場,民進黨才能繼續和他合作。柯文哲則說,台灣的自由、民主、多元、開放就是現階段的台灣價值,法治、人權和環保等仍有待改善。對照之下,蔡英文把台灣價值窄化成「反中」的本土主義,柯文哲則定義為自由民主多元開放等普世價值,後者的視野顯然還更勝一籌。
進一步看,「台灣價值」應該如何定義,又應該包含什麼內容,恐怕不是一個民意支持度僅剩三成不到的總統說了算。蔡英文果然如此,則她會提出如此狹隘的「台灣價值」要求柯文哲認同,一則是因為傲慢,以為總統有權定義一切;二則是出於淺薄,以為簡單的本土口號就是價值;三則是執拗,以為可以利用柯文哲為槓桿,把自己褊狹的反中路線走到底。這樣做,其實只是在弱化「台灣價值」的意涵。
觀察一年多來的民意變化,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不斷受到質疑,也使她逐漸失去民心;相形之下,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路線則顯得更有彈性而明智。再看《天下》雜誌最新的國情調查,由於國家前景欠佳,年輕人出走,民眾的「台灣人」認同創下五年來的新低。就這點而言,蔡英文還要強推其內容空洞的「台灣價值」,恐怕已沒有市場。
我們認為,談台灣價值,不僅要讓台灣的生存、發展有永續擴充的意義,也要建立在一個符合普世價值的架構上。而蔡英文以「反中」為主軸的台灣價值,不僅是狹隘的本土主義,更對台灣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不利與不智,這也是對台灣七十年來發展價值的限縮和窄化。由此看,它充其量只能稱是蔡英文的一種政治戰略,卻缺乏終極價值可言。
蔡英文在民調如此低迷的時刻,竟提出「台灣價值」論調,原因無他,因為民進黨已壟斷「台灣」的商標權太久了,彷彿別人都沒有置喙的權利。從當年陳水扁被支持者封為「台灣之子」,到最近陳致中自命為「台灣之孫」,兩代人對於執政的貪婪腐敗毫無反省;而民進黨的支持者卻不以為忤,繼續向貪腐之神朝拜,不以為「台灣」這個招牌受到玷汙。蔡英文說,柯文哲的言行,讓民進黨的支持者感到「不舒服」;說穿了,這些支持者和挺扁者正是同一批人,他們「反中」,他們也「挺貪」。請問蔡總統,這樣「獨貪同籠」的台灣價值,又是什麼樣的價值?「台灣至上」的政治意識形態,如果完全拋棄道德及是非,甚至罔顧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這樣的台灣價值值得信賴嗎?
翻閱民進黨過去的論述,經常高談「本土優先」,卻很少稱之為「台灣價值」。二○一五年蔡英文在競選總統時訪問紐約僑社,首度稱「多元才是台灣價值」;二○一六年就職時,她遍數的台灣價值是多元、平等、開放、透明、人權。對比之下,她口中的台灣價值如果只剩「反中」這麼單薄的基礎,那麼蔡英文的追求已經嚴重退化了。究其原因,難道是蔡總統因為執政的連續挫折,而降低了自己的理想和視野,也甘願縮小自己的心志嗎?
蔡英文的民調已不足以支撐其瞻矚,所以她的「台灣價值」也隨之矮化。受夠了民進黨壟斷台灣論述的民眾,也該把這個商標權收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