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反恐」帽子別亂拋
.經濟日報社論.永豐金案 暴露金融監理漏洞
經濟/永豐金案 暴露金融監理漏洞
2017-07-13 03: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永豐金控從去年7月開始,持續發生牙材商鼎興、三寶建設相關放款爭議案,引起金融市場的軒然大波。目前這些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終會查個水落石出,但從全案的放貸過程,明顯看出金融監理的缺失,為健全金融市場,主管機關應亡羊補牢,修改不合時宜的監理法令。
首先,有評論認為永豐金爭議案是因為家族控股所致,隱含的意思是家族控股的金融機構比較會出問題,此點是值得商榷的。台灣的金融機構不是政府成立,就是有財團家族創建,雖然政府控股的金融機構可以民管化,家族控制控股的金融機構可以股權分散,然而當家族願意持有較高的持股,其家族財富與金融機構的價值有高度連結,經營效益不會比股權分散的金融機構差。
另一方面,過去也有公營或泛公股金融機構曾發生因政治壓力、個人操守問題的違規放款與投資弊案,因此,永豐金案的關鍵不在於家族控股,而在金融監理與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問題。
其次,有評論認為上述放款爭議案是永豐銀行董事隱匿關係人的申報,以致對授信案給予無擔保放款,此有討論空間。台灣銀行法要求銀行的董事、監察人與經理人(稱為負責人)必須申報關係人,其範圍包括:血親三親等、姻親二親等以內之人,以及他(她)們為負責人或大股東的企業或機構。
而上述關係人向銀行借款,必須經董事會重度決議,並有十足擔保。此種申報制度在全世界算是相當嚴格,很少國家有如此大範圍的申報;同時,現今社會的家族關係更複雜,而家族成員也可能有紛爭,因此有時候是關係人未提供,而非銀行內部人不申報。主管機關目前在思考要以法規課責於銀行內部人之關係人申報,然而一旦修法則會擴及所有銀行負責人,因此我們呼籲主管機關考慮上述時代轉變產生的限制,更嚴格一定有助於防弊嗎?
雖然永豐銀的董事有關係人申報不完全,而致使相關授信案未有擔保品或擔保品不足,但我們要反問的是這些有問題授信案的審查程序是否健全?以牙材商鼎興案,永豐銀行無擔保台幣4億元之授信案是否適當?因此,除了關係人建檔的問題外,銀行的授信品質實在很有問題。
再者,有關金控或銀行旗下海外租賃公司的管理也有加強的空間。海外租賃公司與銀行類似,提供授信,但受到的監理程度較低,其重大授信也不必送金控或銀行審議。以三寶建設相關超貸案,永豐金從屬公司Grand Capital 提供1.35億美元(台幣約41.3億元)授信,而根據報載相關授信程序也有問題;其實此家海外租賃公司,也涉及十幾年前博達公司的授信案。因此,我們建議主管機關的檢查應將金控或銀行旗下租賃公司納入,而且重大授信案要定期呈報金控或銀行董事會。
另外,海外授信案之擔保品管理也應有所規範。這次三寶建設授信案之擔保品,並非資金投資的上海1788大樓,而是此大樓之控股公司的股權。一旦此棟上海大樓出售有問題或資金無法匯出大陸,則此授信案就會有違約的可能。
近來,本國銀行為了提高放款利率,紛紛參加國際聯貸案,我們呼籲銀行董事會要審慎評估以海外控股公司股權作為擔保品的合適性,同時主管機關金融檢查也要納入。
最後,政府應思考健全台灣的公益檢舉人制度(吹哨者保護法規),納入金融機構與上市櫃公司。這次永豐金案,有內部人向主管機關舉報,但報載疑有洩漏檢舉人身分之情事;而且根據報導,檢舉人也曾經想向永豐金獨立董事面訴,但卻無法全部如願。
由於相當多弊案,並非董事會或主管機關發現,而是內部人檢舉,因此必須有相關保護法規;而獨立董事在面對相關檢舉也應該積極面對。金管會會應藉此案強化金融監理法令,彌補可能的缺失。
聯合/「反恐」帽子別亂拋
2017-07-13 03: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由於「反年改」抗爭不斷,傳出有組織性的團體預謀發動衝擊維安的行動,國安單位已將維安拉高到「準反恐」層級。前晚在台北賓館舉行國宴,警方出動大批人力進行交管。 記者陳正興/攝影
巴拉圭總統來訪,慶祝兩國建交六十周年。蔡政府唯恐慶典遭陳抗干擾,除臨時變更地點,更把維安拉高到「準反恐」層級。以「反恐」規格對付陳抗,是用牛刀殺雞,把人民當恐怖分子,完全不恰當。
不可諱言,蔡英文近期下鄉行程飽受陳抗群眾騷擾,維安部署防不勝防。但這些群眾以退休公教警消為主,人數不多,雖偶爆發衝撞、扔鞋,但多僅止於舉牌叫囂。對如此尋常的公民示威,蔡政府竟視如「恐怖分子」,還提升維安規格;一副如臨大敵狀,不知把民主政府的心胸置於何方?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更肅殺宣稱:國安單位已掌握情資,「有組織的力量正預謀在友邦元首來訪時衝擊維安」,意圖製造衝突與破壞。這口氣,和一黨獨大時代的國民黨有何兩樣?更有傳聞稱,為對付如影隨形的陳抗,蔡總統的維安將出動「火力隨扈車」,配備步槍、衝鋒槍等武器。弄到如此風聲鶴唳,儼然重返戒嚴時代,這是蔡英文執政的目的嗎?
事實上,目前這些小規模的陳抗固然擾人,但比起當年民進黨在街頭施展的暴力示威,則遠遠望塵莫及。十年前陳雲林來台,綠營支持者在台北街頭爆發數波攻擊,甚至以石塊、糞便、汽油彈攻擊維安警力;當時,身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如何輕鬆卸責,她忘記了嗎?
反恐的帽子別亂拋,否則,當真正的恐怖分子現身時,政府的維安伎倆均遭識破,那才真是危險。
聯合/競爭力流失的台灣高教 亟待鬆綁
2017-07-13 03: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推動「高教深耕計畫」,五年將投入八五○億元。 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高教十字路」專題,針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進行調查,多數校長對台灣未來的高教競爭力感到悲觀。這樣的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但高達七成二的校長認為台灣高教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仍令人心驚。更嚴重的是,面對這樣的困境,蔡政府與大學校長的認知與解方完全南轅北轍,再加上政治拉鋸與社會角力的夾纏,台灣高教要擺脫五花大綁的命運只怕難上加難。
從廿多年前教改廣設大學開始,又對少子化浪潮視若無睹,全無因應,即已種下禍因。十餘年前,教育部以「頂尖大學」和「教學卓越」等計畫撒下重金,企圖引領高教發展;結果,除推升極少數大學排名外,各種評鑑措施反而把各大學打造成高同質性的「教育部大學」,更導致技職教育崩壞,產學斷鏈,乃至整體高教競爭力的嚴重流失。
蔡政府執政的蝴蝶效應,更加劇了高教困境。例如:兩岸關係急凍,導致陸生減半;對岸極力爭搶台生,讓台灣高教雪上加霜;年金改革讓大學教師人心浮動,大學攬才更形困難。此外,一例一休與兼任教師納保,也打擊教學士氣並影響學校財務,卻未能真正保障師生權益。
面對高教的困境,大學校長多半主張應朝「自由化」方向發展,要求鬆綁。但是,學費鬆綁或招生鬆綁,卻不符蔡總統擴大高教「公共化」的承諾。事實上,自由化與公共化並不必然扞格,大學應兼具自由化和公共化的精神,但政府對大學的干預越來越多,制式的評比和僵化的學費政策,都讓大學的經營備受掣肘。政府奢言公共化,除討好年輕人並讓大家吃大鍋飯外,台灣高教如何和國際比拚?
教育部近日宣布未來五年將投注八五○億元,辦理「高教深耕計畫」,誇稱經費比頂尖大學及教學卓越等計畫的總額多。但這顯然仍未脫「砸錢辦學」的迷思:如果砸大錢就有用,為何連續五年五百億的頂大計畫卻看不到成果?何況,政府撒了大錢,就愈發可以堂而皇之以計畫來制約大學發展,甚至以預算羈絆頂尖走向。事實上,北京清華大學一年的預算,已是台灣大學的五點七倍;大陸七十三所高校一年總預算達一.五兆新台幣,直逼我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兩兆,試問:區區八五○億又如何深耕高教?
九成校長主張學費自由化,但這在台灣已非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被選票和民粹所制約的政經、社會問題。尤其,經濟弱勢較多的私校學生,要負擔公立大學生兩倍的學費,卻僅能分配到三分之一的教育資源,當然更讓反對學費調漲的聲浪高漲。如此一來,也讓體質好的大學遭到五花大綁,有志難伸。
大學校長們感嘆「教育部管太多」,其實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管太多」。教育部該管的是大學註冊率、財務、經營的透明化,以免學生誤踩「地雷股」,其餘則應回歸《大學法》精神讓大學自主,讓沒有競爭力的學校被淘汰。至於如何確保弱勢學生也讀得起好大學,則應透過其他管道來達成。
政府自以為是在推動高教的「公共化」,其實它的手段只是促成「平均化」,不僅違背了大學的「民主化」,更導致它們的「平庸化」。高教競爭力流失,問題不只在錢;高教改革的途徑,也不只是學費和招生鬆綁。如果政府的心態是閉關自守,根本無視外在競爭,卻又要假充是全能政府,對於高教動輒插手干預,大學如何能走出活路?
蔡政府正在強推前瞻建設計畫,卻忘了教育才是真正重要的國家前瞻工程。政府對該重視的不重視,對不需要的建設卻猛砸錢,根本是本末倒置。難道非要等到那些備受質疑的軌道、停車場蓋好了,才發現高教已失去競爭力,人才流失殆盡,國家競爭力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