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名家觀點/人口經濟的危機與轉機

名家觀點/人口經濟的危機與轉機


2017-07-14 02:51 經濟日報  李勝彥
報系資料照

自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低盪的困境,例如美國、歐元區(歐)、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等,其在民國97到105年(2008到2016年)經濟平均年成長率分別為1.28%、0.37%、0.40%、8.42%和2.67%,皆低於各自海嘯前八年的平均成長率。對此現象,美國前財政部長桑莫斯於民國102年(2013年)秋天提出長期停滯論,指出潛在成長率下降,經濟陷入結構性停滯現象,人口增加率勞動人口比率下降是停滯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後有專家學者認為低成長是新常態,人口經濟學的研究亦蔚為風潮
如同日本,近年來,台灣的人口結構呈現年輕人口減少和少子高齡化現象。例如,比較民國90年105年(2001年2016年)發現,台灣人口成長率由5.79%下降到2.03%,14歲以下人口由460萬人減少到310萬人,65歲以上則由190萬人上升到310萬人,到民國150年(2061年)總人口預測數將只有約1,800萬人。
另一方面,日本的人口成長率則自民國100年(2011年)以來每年皆為負成長,預測其總人口將由民國105年(2016年)之1億2,600萬人降到民國150年(2061年)約9,100萬人。對此,日本首相安倍有了危機意識,提出了1億人口之保衛政策,台灣似也應有2,000萬人口的保衛政策。
人口減少和少子高齡化將降低消費需求。例如,台灣民間消費占國民總生產(GDP)之比從民國97年(2008年)的55.21%降到民國105年(2016年)之52.74%。再者,從人口動態觀之,少子高齡化之發展,將導致未來15-64歲生產人口減少,降低潛在成長率因此,因應之道主要便在提高既有勞動人口生產力
勞動生產力不提高將使薪資難於提升。例如,台灣薪資所得占國民所得之比從民國97年(2008年)之31.63%下降到民國105年(2016年)之29.26%另一方面,為因應金融海嘯,所採取的寬鬆性貨幣和財政政策,雖產生短期經濟穩定效果,但同時也造成股市和不動產的資產膨脹。上述現象印證了法國學者皮凱提在其《21世紀的資本論》所指出的,在低成長之下,財富與所得之差距將因寬鬆貨幣政策而擴大
一般認為,提高技術水準(亦即,技術進步或創新)或可彌補生產不足的缺口,然而高齡化將減弱勞動者的創新、革新和積極性。有學者分析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的資料確也發現,高齡化降低了勞動生產力的成長
高齡化人口雖沒提高生產力的貢獻,但熊彼得認為可以搭起創新商品的需求與供給的媒介。例如,因應高齡人口需求,創新的交通工具、醫療照護和居家設備等行業將應運而生。創新的商機將永不枯竭,但創新商品的供給能力則需要培養
生產人口減少是不可逆轉的人口趨勢,但也是產業升級的轉機。在力求供給穩定、便利和省工的前提下,企業的一般營運方式是充分利用既有生產人口,以機器代替人工的自動化作業和改善職場的工作環境。例如,台灣當前在人工智慧(AI)、巨量數據和物聯綱(IoT)等方面的科技結合應用已如火如荼展開,有助提高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常見國內年輕學子(高中生)每年皆在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上發光發亮,連續幾年皆獲得二、三十面金牌和銀牌。類似科技人才是台灣企業創新和提高生產力的根源。
目前台灣「一例一休」的施行爭議不斷,有礙勞基法第1條所闡明「……,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立法目的之推動。希望主政當局,以達到其立法目的為念,讓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有發揮的空間。

李勝彥

曾為銀行經理人,現為經濟學者,研究日本經濟長達30幾年,是日本通,前總統李登輝稱讚他為「國際金融專家」。曾任中央銀行業務局長、台銀總經理、台新金控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