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蔣介石查無此人
.經濟日報社論.台巴經濟協定 須能創造雙贏
經濟/台巴經濟協定 須能創造雙贏
2017-07-14 04: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巴拉圭總統卡提斯(前中)日前率團抵台訪問,我國昨天也與巴拉圭正式簽署「中華民國與巴拉圭共和國經濟合作協定」。 聯合報資料照片
在巴拉圭總統訪台之際,台巴簽署了「台巴經濟合作協定」,為新政府近日烏雲密布的財經政策投注了一道彩光,值得國人肯定與喝采。然而,這項經濟協定可能帶來的效益為何,應該要有清晰的認知,以免做出過度樂觀的預期,反而可能不利於相關協定之推動與邦交的維繫。
巴拉圭是我國在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人口670萬人,面積41萬平方公里,約11個台灣大小,可說是地廣人稀。經濟生產280億美元,台灣約為它的18倍,人均生產近4,000美元,約為台灣六分之一。去年的雙邊貿易為:台灣對巴國出口27.4億美元,從巴國進口20.3億美元,總貿易額為47.6億美元,巴國為台灣排序103的貿易夥伴,台灣享有7億美元順差。台灣主要對其進口農牧產品,出口工業製造品。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和巴西、阿根廷是巴國前三大進口來源。
依照協定公開的內容,我國對54項農工產品降稅,巴國對我調降19項工業產品關稅,將比南方共同市場關稅更低。擇定部分商品免除關稅,可以提升兩國人民福利,乍看下是好事;不過,兩國同屬世貿組織成員,依照該組織規範,必須是「開發中國家」之間才能簽署僅含「部分商品」免關稅的貿易協定,而台灣早被視為「富裕經濟體」,因此這項協定是否會在未來的貿易政策審查中受到挑戰,不無疑慮,政府可能要早做因應。
既然簽署了經濟協定,免除部分產品關稅,當然對這些產品的貿易有所助益,預期這些產品的貿易量將會增加。以台灣角度看,中小型拉美邦交國貿易量有限,台灣增加其農牧產品的進口來維持邦交,是划算的策略。然而,事後的發展卻經常不如人願。以日前斷交的巴拿馬而言,它在2003年成為第一個和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當然對出口成長充滿預期。而一開始的發展的確不錯,對台出口從2003年的600萬美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2,300萬美元、2008年達到6,900萬美元,但之後卻就停滯不前;甚至從2013年的4,000萬下降到去年的2,800萬美元,和2004年所差無幾,巴拿馬對台貿易逆差不僅沒有改善,大部分年度是惡化的。如果和台灣簽署貿易協定的結果,是這種接近「白忙一場」的狀況,任何經濟狀況不佳的邦交國,大概都會轉向中國大陸「尋求救贖」。
其實,整個中南美洲和台灣的貿易關係大概都是如此,近年來雙邊貿易已經被「經濟區域化」所排擠。例如,以去年和六年前的2010年相比,我國和全球的貿易總量停滯、減少了3%,對鄰近的東南亞貿易量卻反向成長11%,但是和中南美洲卻下降了20%,和巴拉圭降幅更大,為26%。這種和邦交國「自由貿易」,但貿易量卻沒有顯著提高,讓我方企圖「讓利」的邦交國無法因和我方更密切貿易而獲利的狀況,看來相當奇特;但事實上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雙方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我國對於邦交國具有優勢的農牧產品之進口,並未採取自由貿易做法,而是採取「關稅配額」制度,僅在有限的範圍內提供免關稅待遇,超過的部分照樣課徵高關稅;例如對巴拿馬的豬肉、雞肉、雞雜、魚、乳、香蕉、鳳梨、糖等,皆有嚴格配額限制,對其他幾個中美邦交國亦同。只要邦交國的農牧出口達到這些界限,就無力突破增加;可是,我方具有競爭力的工業製造品卻能夠以免關稅待遇,無限制地增加對其出口;嚴格來說,名為「自由貿易協定」,其實是對邦交國不利的。
明乎此,大概就可以預知,對巴拉圭這個邦交國簽署的「經濟合作協定」,「能夠」和「不能」產生甚麼效果了。若要將它定位為維繫邦交之必要「讓利」,那麼,農牧產品的免關稅可能必須是「無配額」的免稅,項目也許要更多,才可能達到目標。
聯合/蔣介石查無此人
2017-07-14 04: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巴拉圭總統卡提斯(右)以西班牙語致詞時提到「(前總統)蔣介石」,但現場翻譯沒翻譯出來,外交部回應,傳譯發生的若干疏漏,將認真檢討改進,也已向巴方妥做說明。 聯合報記者陳嘉寧/攝影
處於外交寒流的台灣,好不容易逢台巴建交六十周年大事,卻因蔣介石名字漏譯事件而出包。堂堂政府泱泱外交部,親手貼了「蔣介石查無此人」的封條,欲蓋彌彰,被迫事後聲明「檢討改進疏漏」,把責任推給傳譯,還稱「已向巴方妥做說明」。小事化大,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舉何其愚昧可笑!
蔣介石何許人也?近年在「去中國化」的教育下,很多年輕學生或已不知其詳,現在反而可能好奇探究。這就像戒嚴時期,執政者搞資訊封鎖,結果凡禁書、標榜「黨外」的、或撕去封面的國際雜誌,反而在地下通路更受歡迎。
企圖掩蓋歷史真相的小動作,企圖引導國民意識形態的政府黑手,如果行得通,那麼國民黨是如何失去執政權的?民進黨早年深受其害,如今政權一到手,何以做出「蔣介石查無此人」這等無聊之事?又如歷史課綱去除「開羅宣言」,辯稱國際條約法律效力有疑義,還假意作態「歡迎開放討論」。今夕何夕?連捷運上些微私人動靜都可能遭po網的資訊透明時代,還有什麼可容政府隻手遮天?
可憐民進黨,獨立建國大計若民意基礎穩固,何須靠耍弄「蔣介石查無此人」的伎倆鋪路?在羅馬合唱節獲金獎的原住民希望合唱團,獻唱曲目中不也包括了中華民國國歌,以使「台灣被國際聽到」?反而當權者不張口唱國歌,不准蔣介石名字見人,滿朝又盡是看上意諂媚者,執政無自信的程度可想而知!
聯合/不知誰要負責的荒謬預算,能過嗎?
2017-07-14 04: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昨天針對前瞻基礎建設預算召開臨時會,朝野立委爆發肢體衝突。 記者許正宏/攝影
如果不明白台灣為何日漸衰頹,看看最近的前瞻建設計畫的預算攻防,即一目了然。口口聲聲「世代正義」的政府,正在加速揮霍窘態畢露的國庫;長年反對舉債的林全,則以閣揆身分提出浮誇的預算用度;原應在經常門執行的計畫,被斬頭去尾地塞入特別預算充數;號稱「自主」的民進黨立院黨團,卻變成行政院的「鐵衛」;該扮演在野監督的國民黨,則忙著黨內惡鬥。最可笑的是,漫無目標的建設計畫,名實不副地掛著「前瞻」的旗號。
簡言之,原本根基深厚的台灣經濟,在虛有其表的民主形式下,漸漸遭政治掏空。反映在這次的前瞻計畫上,人們便看到這些景象:決策靠的是民粹嗅覺,而不是憑專業智慧;建設的優先性是取決於誰「想要」,而不是人民的「需要」;計畫過關取決於政治的角力,而不是各方的理性辯論;預算的分配則端視當權者的親疏喜好,而非國家與地方發展的迫切性。不難想像,嚴重傾斜的前瞻預算一旦倉促過關,對台灣的傷害將不只是三年五年,而是十年廿年,因為國家資源在輕率、蠻橫、顢頇的政客手中遭到濫用。
觀察行政院提出的第一階段前瞻預算一千一百億元,內容除充滿政治算計,也充滿了荒謬。所謂充滿政治算計,一是故意把內容最鬆散、綁樁意味最濃的「城鄉建設」放在首位,以達到討好各縣市的目的;二是在爭議最大的「軌道建設」項目,故意放大花東及新北等藍營縣市的經費比例。其目的,就是要用建設利益的誘惑,讓在野黨難以出手阻擋。
問題是,這種民粹手法固然奸巧,卻掩飾不了其虛假不實。以花東兩縣在軌道項目獲編五十五億元為例,這其實是馬政府時代「花東鐵路電氣化」的延續計畫,應用年度公務預算執行;但林全內閣卻將之納入前瞻特別預算,這分明是在灌水。新北市獲得廿一億的軌道經費也是如此,這是中央原本編在一般預算內,要給新北淡海輕軌、安坑輕軌、捷運三鶯線的「補助款」;如今,卻變成前瞻特別預算「送給」地方;也難怪遭朱立倫嗆說:「根本是歷史,哪來前瞻?」。用「特別預算」來篡奪「一般預算」,做的卻是尋常建設,這樣的政府恐怕還不是一般的浮誇,而是不知責任為何物。
所謂第一階段前瞻預算「荒謬」,則是指其計畫倉促寫就,內容錯誤百出,與蔡政府端出計畫的大氣魄完全不成比例。且看,行政院倉促將修訂預算書送到國會,要求一周內就要通過;卻隨即遭時代力量「抓包」,發現其中錯誤連篇。在「青年科技創業基地建置計畫」中,上欄說明經費總額廿四億元,首期編列六.五億元;但是底下的細目所列數字無論如何加總,卻僅二.七億元,完全牛頭不對馬嘴。行政院對此怯於說明,卻悄悄上網修改相關內容,原來是經費需求說明欄誤植了「推動國際產學聯盟計畫」的內容。如此草率的作業,民進黨若要表決,真知道自己在通過什麼嗎?
表面上看,從林全到賀陳旦、陳添枝、徐國勇等人都振振有詞,力戰群雄,聲稱前瞻計畫可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云云。問題是,對於外界的各項質疑,他們卻從未認真答覆,也從未誠懇反省;其態度,除了傲慢,就是硬拗。更嚴重的是,當人們對「前瞻」二字已經聽到熟爛,卻從未看過前瞻計畫的完整面貌:「城鄉建設」內容忽大忽小,在國會追加食安、少子化、人才培育等三大項後,究竟有何原列項目將遭移除、有什麼建設會保留或縮減,迄今未獲解答。但民進黨卻一味催促著要過,這究竟是什麼心態?
這個大雜燴的前瞻計畫,未來淪為特大號錢坑已是可以預見的事。問題是,這麼大的一筆爛帳,沒有官員弄得清前因後果,最後民眾要找誰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