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馬凱/薪資停滯 誰是罪魁禍首?

.馬凱/薪資停滯 誰是罪魁禍首?
.林中斌/新雙城記
.葉銀華/該如何定位長庚醫院?
.周行一/手腦並用 技職與高教應無不同
.盛治仁/牆人.眼人.態度落差
.黃介正/G20峰會前的美中關係
.嚴震生/七七抗戰80周年,再思當年國際關係
.蘇蘅/MOD風波 中華電該學到什麼
.方祖涵/激化的對立 消逝的靈魂
.劉維公/大學改革從學分開始 工作坊可以不只是輔助
.羅智成/流沙或流水—尋找執政的正當性
.王健壯/當審議民主碰上代議民主
.馬家輝/林鄭的第一份差事
.朱宗慶/過程的價值
.葉丙成/台灣好教學,改變亞洲課堂風貌!
.王文華/「休耕」,為了「深耕」
.嚴震生/技術官僚:瀕臨絕種的動物
.葉銀華/台灣股市的問題在哪裡?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馬凱/薪資停滯 誰是罪魁禍首?


2017-07-13 03:20 聯合報  馬凱(經濟評論者)

主計總處公布去年國人實質薪資比十六年前的水準還低,薪水族身陷窮忙的窘境。 聯合報資料照片



二○○○年以來,台灣的實質薪資水準即陷於停滯,十七年間不但沒有寸進,近年來還倒退到低於十七年前。尤其在同一期間,台灣的名目薪資,也就是薪水袋上呈現的那個數字,年年微幅上升,與周邊國家的差距愈拉愈大;連本來遠遠落後的南韓,也大步超前,羡煞台灣年輕人,因而紛紛奔赴異邦打工,甚至乾脆移民。
台灣深陷低薪的泥淖,一方面人才外流,斲喪國家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比人,氣死人,眼見房價、物價高漲,賴以為生的薪資則不漲反降,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更是每個人生活中最要緊的問題;民怨自如野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關心民瘼的專家學者當然要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鑽探低薪因何而致,同時更進一步,舉出改善之道。結果矛頭指向了央行。有重量級的學者直指,政府壓抑物價因而導致物價長期偏低及薪資無法上漲。亦有學者相與唱和,認為二○○八以來各國紛紛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我央行則堅持穩定物價而不跟隨,導致經濟成長緩慢,勞工難以加薪。此二者對政府的作為有不同的觀察,但主張平抑物價妨礙薪資成長的論點則一。
央行的主要職責既在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因此上述「物價穩定有礙薪資調升」之說,央行立刻成為箭靶,乃於六月下旬理監事會後,特別由彭總裁親自加以駁斥。
由於經濟問題牽涉眾多且曲折複雜,因果關係最難論斷。我們且不做艱澀的論述,只看一個事實:在台灣經濟發展最輝煌的階段,一九八二到一九九○年間,通膨率不及二%,遠低於全球各先進國家,但實質薪資平均每年上升近八%。當時的學者大可據此而夸夸其談「物價穩定大有助於薪資調升」。
至於央行未於過去幾年追隨美日歐等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之說;稍有見識者即知,近幾年央行固未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但從美日歐等國流出的巨量熱錢不斷侵入台灣,一面推升匯率,一面則造成狂熱投機活動,推升房價、股價。如果央行再火上加油,後果不堪想像。
不過,政府長期強壓物價也確是事實,唯過不在央行。從兩蔣時代伊始,一方面過去超級通膨的噩夢餘悸猶存,一方面為討好民心,領導人即念念以穩定物價為務。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名列全球前茅的低油價、電價、水價;而凍漲油、電價格至較成本猶低的水準,屢被當作爭取選票的德政。數十年一以貫之,就使台灣的物價水準與全球各國相去日遠,而形成台灣實質薪資高於南韓但名目薪資則遠低於彼的怪現狀。
這對經濟成長是否有損?近年來工商團體甚至外商不斷抱怨的五缺之中,絕大多數與此有關。而由於國人誤認台灣薪資偏低導致人才持續大量外流,更將動搖國本,使薪資進一步下降。有鑒於此,央行或許在努力穩定物價時,稍微放寬一點,將目標轉為「維持低而穩定具可測性的通膨率」;那絕不是零,至少,應是美日等大國都努力追求的,二%。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