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民主規範的崩裂
◆ 張延廷/台灣能變成「北約+」嗎?
◆ 廖元豪/慎防戒嚴與緊急命令的濫用
◆ 馬凱/如果護國神山被搬走
◆ 薛承泰/教改三十年成就了什麼?
◆ 魏國彥/我們都年輕過──致瓊瑤、劉家昌
闕志克/民主規範的崩裂
2024-12-14 03:54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民主規範指的是民主制度運作時,所有政黨都共同遵循,以保留妥協、磋商空間的不成文規矩。這些規範實際作用很大,因為他們促使政黨多以情理利益的討論、談判、協調和交換來解決分歧,避免事事都劍拔弩張。這一次美國大選,川普贏了選舉人團票和普選票、共和黨重新掌控參眾兩院、保守派持續主導最高法院,且給了卸任總統司法豁免權,所以川普第二任將是不折不扣的完全執政。選後川普的人事選擇,似乎顯示他們絲毫不在意什麼民主規範。
儘管事前就預期高忠誠度必然是擇才首要標準,但川普內閣名單上的多個人選仍然讓外界、包括共和黨的建制派為之側目。這些閣員人選的共通點是對川普忠貞不二、唯命是從,但有些或私德有虧、或才不配位。譬如說,國防部長、衛生部長和原司法部長人選,都被揭發曾有疑似性騷擾的犯行;教育部長人選曾創辦經營以宣揚性和暴力為訴求的世界摔角娛樂組織;國防部長人選的最高公職資歷僅是陸軍少校;聯邦調查局長人選在川普第一任內,被當時的司法部長評說「除非我死了」,他才有可能當上聯調局副局長。
過去兩黨閣員人選被刷下來的因素,如年輕時吸大麻、社群媒體上的不當言論、雇用非法移民為保母、沒有把朋友借予的汽車當成收入去繳稅等,比之這次內閣人選的顯著缺陷,算是小巫見大巫,但川普仍然一意為之。原因之一是這些候選人的缺陷跟川普的瑕疵一比,其實也沒那麼離譜;另一原因是川普實在找不到幾個忠誠度夠、經驗與才能完備的大臣之材願意屈就,只好廖化作先鋒。
川普的政策見識與能力本來薄弱,這個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才具最平庸、器用最貧乏的內閣,很難擔當得起未來幾年與中國一較高下的重責大任。台灣當朝也有偏好唯諾黨徒的毛病,前有學經歷遠遜六都交通局長的交通部長,後有只具高中學歷、環保運動經驗的勞動部長。
其實川普也心知肚明,他提出的內閣名單社會評價不高,所以他的團隊才會鑽營「休會期間官員任命」的法律漏洞,意圖讓內閣成員不需經過參議院審查就能上任。不少共和黨參議員持反對意見,但川普仍不放棄,試圖鼓動眾議院決議休會,造成兩院對立後再由總統介入,強迫參議院就範。最後,讓川普打消這個念頭的關鍵是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最高法院禁止歐巴馬趁參議院小休期間任命聯邦官員的判決;因為作出這項判決的大法官大多健在,如果川普硬幹到底,鬧到最高法院很可能會碰得一鼻子灰。
以川普現時氣勢之盛,照理說黨內應無人敢攖其鋒,但還是有足夠多的共和黨籍參議員跟川普說「不」;而最高法院對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爭議也能秉公裁斷;甚至川普也知道適可而止、不為己甚,即時調整司法甚至國防部長的人選。相形之下,台灣執政黨立委任行政權予取予求,幾無置喙餘地;憲法法庭的許多判決不惜背離法學理論,一意向政黨利益看齊;少數執政的總統悍然拒絕與在野黨溝通協商,執意挑戰多數決的民主政治原理,甚至不惜發動民粹網軍、訴諸罷免,以求扳回執政劣勢。
民主規範的崩裂常常是威權統治的先兆,尤其是外患兵臨城下之時。美國社會兩百多年的民主素養與傳統,對川普的專制之路似乎還有點平衡箝制的力量,但現下台灣民間對抗「選舉型威權」的力道如螳臂當車,只剩萬馬齊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