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耀輝/犧牲者未獲補償 國土法怎推動
◆ 劉大年/強化原產地制度 因應高關稅
◆ 黃齊元/加強兩岸交流 走向真正和平
黃耀輝/犧牲者未獲補償 國土法怎推動
2024-12-14 03:55 聯合報/ 黃耀輝(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
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原定明年四月底上路,但風波不斷。部分縣市政府仍未送出功能分區圖,中央內部也意見分歧,農業部長前任和現任互槓,朝野立委更要求國土法暫緩施行。
國土法爭議不斷,最主要是功能分區方面,被畫為「城鄉發展地區」的土地,因充滿發展前景,地價扶搖直上;被畫為「國土保育」、「農業發展」區的土地,雖為國家社會貢獻自然保育、糧食安全等外部效益,不但沒有補償或補助機制,還受到禁止或限制使用的約束,造成地價崩跌,永世不得翻身。
對於貢獻社會效益而犧牲個人權益者,財政學有一套補助(補貼)理論,認為政府應就其外部效益或特別犧牲,給予補貼或補償,以鼓勵民眾「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也早在各國付諸執行,而成為普世價值。
過去有望族的祖厝,被政府畫為古蹟(而無法改建為大廈),隨即發生火災(是誰刻意縱火,用膝蓋想也知道),此種案例層出不窮,即知政府片面要求私人「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而不給予補償是違反人性,注定會失敗的。因此,「文化資產保存法」對被指定為文化資產者,因其犧牲私人利益而創造社會公益價值,訂定獎勵或補助。
同理,為維護水源涵養與保育而畫設水質水量保護區,而使其土地利用受限,「自來水法」向受益者徵收水源保育與回饋費,專供保護區內居民福利回饋及受限土地補償。「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要求原民會編列預算,對原民保留地畫為禁伐區域者,得申請禁伐補償。這些「受益者付費,補償受限(害)者」的政策,在國內早已行之多年,也成為國民基本常識。諷刺的是,賴政府下年度總預算,違法未編足原民禁伐補償,造成預算審議卡關四十九天的鬧劇,可謂咎由自取。
然而,主管最上位的國土法的內政部,卻對補償機制似乎一無所知。以唯一內陸的南投縣為例,七十四%土地為保育區,農業區廿三%,城鄉發展區不到三%;屬於糧倉的雲林縣,農業區占陸地的六十六%、保育區占十五%;屏東的農業區卅三%、保育區六十%,發展已受到先天的限制。國土法對農地農用的限制,只要求農地的地主犧牲小我(農事艱苦,所得低,風險高,地價貶值),所成全的大我(全國在糧食安全方面受惠)卻未回饋或補償,難怪部分縣市政府遲遲不肯送出功能分區圖,朝野立委也要求中央暫緩。國土法進度遲滯,中央要負最大的責任。
同理,保育、農業區的畫設,成就了全國及中央的政策效益,卻對農業、保育縣的整體發展及財政造成負面衝擊。農地農用雖課田賦,但中央自七十六年停徵。農地移轉與自然人時可申請不課土地增值稅,使農縣自主財源不足。因此,財劃法理當將財源下放給地方政府,尤其是農業縣、保育縣。
總之,要使國土法能夠順利上路,中央政府有必要先修訂國土法,增訂明確的「受益者付費,補償受限(害)者」機制,對受限制的人民予以所得補償;財劃法也應對農業、保育縣,給予合理的財政補助。行政院說等地方交齊功能分區圖後,五年內再通盤檢討,是沒有人會相信的練肖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