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去中心化指管 把部隊當游擊隊?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964/web/ 

◆  去中心化指管 把部隊當游擊隊?
◆  除了川普要台灣付保護費… 看美國對世界的巧取豪奪
◆  幫看門還示弱 川普要保護費剛好而已
◆  中共三中重塑創新機構與產業環境 怎應對陸拚新質生產力
◆  公糧政策不只論價 質更關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去中心化指管 把部隊當游擊隊?


2024-07-19 01:00  聯合報/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國軍即將在本月廿二號舉行漢光四十號演習,參謀總長梅家樹表示「去中心化指揮管制」是今年重要訓練目標。乍聽之下不禁譁然,不知何時國防部也開始將金融科技用到軍事作戰?難道國軍也在趕時髦嗎?

「去中心化」一詞主要來自運用區塊鏈的加密貨幣,意指一個群體的成員們不受任何中央實體管控,成員們均可享有同等權利,自由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及相互認證,無須依賴「中心」的介入與控管;也就是說,成員們都有一個共同帳本,各自清楚戶頭裡有多少貨幣,交易時彼此可以互相認證,而負責中心化控管的銀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若將此邏輯套用到修辭矛盾的「去中心化指管」(既要指管又要去中心化,是矛盾的),那就表示國軍各作戰單位彼此可據以調整自己的任務、兵力調度、相互間的火力支援,後勤補給也可以在各作戰單位間自由調度,不需要參謀本部的管控。若然,克勞賽維茲的《戰爭論》將被推翻,《孫子兵法》也可以改寫。

克勞賽維茲說:「集中優勢兵力是戰略上最簡單有效的準則」,意即作戰要「中心化」才能形成優勢。克氏又說:「戰爭中攻防相互轉換,進攻是最好的防禦」,所以要由中心化指揮應變,才能隨時攻防互換;去中心化後,無中央統一調度,恐失戰鬥先機。《孫子兵法.虛實第六》亦云:「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即指出中心化指揮管制的重要。

梅總長回答立委質詢時說,「去中心化指管」區分「各級指揮官清楚任務」、「要給指揮官充分授權」、「給予非常清楚的責任區」、「給予非常周延詳盡的交戰規則」及「具備獨立作戰能力」。

仔細研究,這五個面向全是「中心化」,沒有一個是「去中心化」!任務是由上級層層指示下達、授權是由上級下達、責任區的畫分也是由上級下達、交戰規則仍是由上級下達。至於「具備獨立作戰能力」,除非是把正規部隊當游擊隊用,否則作戰很難獨立,起碼在必要時需向上級申請火力支援、預備隊投入、後勤補給支援等,更不是「去中心化」。

當年盧溝橋事變,具獨立作戰能力的吉星文團長非常清楚任務,也被充分授權,更解自己責任區與交戰規則,對日軍的挑釁絲毫不敢「去中心化」,層層向上請示奉准才開第一槍,揭開八年抗戰序幕。

建議國軍不要仿照資通科技而將指管體系「去中心化」,應如美軍活用資通科技來建構如蜂窩般的「扁平化」指管體系;做到「共同場景」,讓指揮官與前線戰鬥兵力隨時互通且共享戰況,並能立刻獲得指揮官最即時的應變指示,中心化作戰才可如神經系統般快速反應。














除了川普要台灣付保護費… 看美國對世界的巧取豪奪


2024-07-19 00:58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要台灣付保護費」,這句話讓人耳朵不順,股市玩家也驚嚇。只是,川普另有更刺激的話。在民國一○六與一○七年(二○一七與二○一八年),他兩度公開說,美國有權得到伊拉克和敘利亞石油,以其作為美國「攻擊這些國家的軍費賠償!」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在競選期間,他又重申,任何遭受美國攻擊的國家,「美國有權奪取其自然資源,以此補償攻擊的成本。」

但是,這種戕害生命毀損地球,卻又想要壓迫受害者二度受害,另掏腰包「補償」加害者的詭譎想法,除了存在於川普的腦海,其他高官也曾口吐真言。並且,假使川普等人要向受害貧國取財是一種「豪奪」的想法,另有一種「巧取」不是停留在言詞,而是業已存在半個多世紀。

豪奪」的想法,也出現在柯林頓與歐巴馬的前朝官員,現任拜登總統國內政策顧問譚登的發言。她曾經敦促白宮要利比亞交出石油儲備,以此資助美國發動「新冷戰」開支。她說:「我們有龐大的預算赤字,它們有大量的石油」。譚登深知大多美國人會因為軍費巨大而不介入國際事務,因此,「如果我們想繼續參與國際事務,那麼讓石油豐富的國家支付部分成本…並不瘋狂。」

美國憲法的經濟觀》曾引發巨大爭議,因其論證美國的「外交政策會導致為了帝國而有永遠的戰爭」。該書作者查爾斯.比爾德的當代繼承人邁克爾.赫德森,以《超級帝國主義:美國帝國的經濟戰略》提供了「巧取」的論證。聯邦政府或許為了瞭解外界怎麼批評自己的政策,據說引該書作為「培訓手冊」之一。

美國在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持有世界黃金儲備五十九%,三年後增至七十二%,但在韓戰及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積極介入越戰後,至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年)美國黃金儲備僅剩一百億美元時,其財政部宣布停止黃金出售,然後再於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八月宣布黃金禁運,等於結束金本位。

赫德森認為,這使各國央行的美元盈餘「幾乎沒有選擇」,形同只能「借給美國政府」,以購買美國公債等方式持有,聽任美國政府對之「徵稅」。隨著本世紀美國際貿易逆差擴大,華府對美元外匯存底豐厚的許多央行課稅更多了: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美國年均貿易赤字是 GDP 的一點七五%,雖然在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降至一點一四%,本世紀至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則高達三點七五%國防支出在以上三個區間,分別佔了 GDP 的六點一六%三點五八%三點九五%,無論那個區間,俄中日韓與歐盟的國防經費加總都不如美利堅。

在赫德森筆下,這是前所未有的「超級帝國現象。以前是歐洲大國你爭我奪,是私企業競爭,同時各自以軍事武力登場,爆發為兩次世界大戰。現在僅有一家,是美國「國家軍事和總體經濟力量作為一個行為系統的動力」,表現為在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代以前,美國政府以債權國地位左右國際組織,其後逆反常理變成債務國,居然支配全球金融!自由世界幾乎束手無策,聽任自己的美元讓美國揮霍於軍事和民用消費,投機於金融和房地產泡沫

受害最深的日本則說這是「帝國循環」,意指華府利用美元是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通過各種操作來保持美元的國際流暢,從而收割世界各地的財富。














幫看門還示弱 川普要保護費剛好而已


2024-07-19 00:57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波波漫畫


川普受訪時,針對美國是否有必要保護台灣說,「跨過太平洋去防衛一個島嶼有實質困難」、「台灣從我們手上拿走晶片生意,他們非常有錢」,台灣應對美國防衛付「保護費」。發言傳來,股市應聲而跌。

台灣自美國手上拿走晶片生意,是美國企業自己放棄辛苦的晶片製造業,積極發展高利潤的晶片設計、網路平台、資通訊系統產業使然。舉例而言,價差為八美元的晶片,嵌入蘋果手機後的價差可達一百美元,歷年來美國許多領先企業賺得缽盆滿滿,川普卻反過來責怪台灣盡洪荒之力才得來的成果,如此不講前因後果,實屬無稽。

由於兩岸軍事力量強弱懸殊,民進黨政府採取強硬對抗路線,自然要請唯一足以與中共對抗的美國保護,任美國在軍購方面予取予求;除了花費鉅額經費購置武器,也調整「殲敵於海上」戰略,在沙灘上部署火山地雷,近日又擬於宮廟儲存彈藥,準備打「刺蝟戰」與「巷戰」,在亟欲壓制中國崛起的美國眼裡,這是志願做馬前卒的「冤大頭」。拜登屢次明言要「保護台灣」,讓民進黨政府喜不自勝,卻也引來川普宣稱要向台灣索取保護費。

問題是美台沒有共同防禦條約,當兩岸戰鼓響起,沒人能保證美國會適時馳援。即使有正式條約,如越戰和阿富汗戰爭,美國見戰事不利或師勞無功時,也可拋棄盟友一走了之,血跡斑斑往事歷歷在目。何況對比中共軍力,如果中美正面衝突而掀大戰,美國最多只能慘勝,權衡代價,恐非任何美國總統承受得起。

另一方面,拜登聲言保護台灣,較可能的是提供武器,讓台灣在本土打「代理人戰爭」,如烏克蘭一樣,將寶島打得滿目瘡痍也在所不惜。如果中共表現如「紙老虎」是最理想狀況;假如兩岸激戰,讓中共元氣大傷,美軍再來助拳獲勝,也是一舉兩得;即使在最差情況,若中共勢如破竹一舉攻占台灣,也可藉機實施各種制裁手段來削弱敵手,穩賺不賠。

賴政府執政後「依美謀獨」的企圖明顯,日前賴清德總統與新任美國駐台代表谷立言會面後,總統府新聞稿卻刻意省略一中」字眼,竟連「口頭應付」都成大忌,難怪賴就任兩餘月來,兩岸關係愈趨緊張。

民進黨深受「去中國化」遺毒,以致未記取老祖宗明訓「小事大以智」、「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明明可以在中華民族共識下與對岸和平相處,偏要以各種方式「抗中謀獨」棄生民於不顧,是愚不可及。

美國文化可以「敬重強者,蔑視弱者」形容台灣配合美國抑制中國政策,站在為抗中而劃定的第一島鏈協助看門;不向美國索報償,反以弱者姿態尋求美國保護、曲意親美抗中,川普今開口向台灣要保護費,豈非剛好而已?













中共三中重塑創新機構與產業環境 怎應對陸拚新質生產力


2024-07-19 00:46  聯合報/ 徐作聖/產業分析培訓講師、陽明交大退休教授(新竹市)
中共廿屆三中全會15到18日在北京召開。圖/央視新聞


中共廿屆三中全會昨天閉幕,據大陸官媒新華社「受權發布」的會議公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三中全會代表對岸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此次焦點在「改革」。在全球戰火硝煙迷漫和美國總統大選的高風險疑慮中,自動整合 AI Web3.0 分布式産業體系也即將形成,而後者所帶來的結構轉變使得產業發展革外混沌。

今年三中全會的重點是「新質生產力」、財稅、金融、市場化及國企改革等。新質生產力是由習近平在今年三月所提出,是繼過去五年大陸繼十四五規畫、鏈長制、四鏈融合後,所提出的指導原則及核心價值。此次三中後,大陸科技部設立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在 AI 結合 Web3.0 網路結構所形成「自動化」網路系統的時刻,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新質生產力是因應產業環境變遷所產生的策略思維,特別是在培育新產業,發展戰略性產業、未來新興產業等,其政策面兼具技術創新、公共政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其中包括了兩個關鍵政策選項和五大經營策略,而 AI/Web3.0 的自動化/客製化機制活化了新質生產力執行與運作。雖然最終版本尚待三中全會決議定調,但學者多認為新質生產力是重塑整體創新機構與產業環境的關鍵設計。

在政策面上,有市場導向的「水到渠成、順勢而為、韌性治理」,也有中央集權、政府導向的「中央主導主軸規畫、地方上因地制宜」,後者代表性政策是「鏈長制」和「四鏈融合」政策,而前者則更趨近於新質生產力的精神。

在最新的網路科技創新發展中,AI Web3.0 共同融合、協同進化等典範轉移成為主流的成長過程,其中五大主要經營模式分別為:內外協作整合 AI 代理人平台(AI Agent)、規模化/標準化錢德勒寡占經營(OpenAI、Google 等)、多元客製化邊緣智能(UALink 連盟,Edge AI ASIC)、技術創新導向專業化(如輝達 NVLinkCUDA、或三星 HBM)、消費者供給面刺激消費等五大型其中 Edge AI ASICAI Agent 是最大程度發揮分布式智能操作的未來方向,更是中小企業轉型的契機

利用 AI 的龐大計算能量,並結合分布式 Web3.0,是有效發展新質生產力結構體系的最大利基。但大型 AI 規格化和制式模型氾濫,除不能有效滿足特殊產業需求,其衍生的市場寡占及創新困境更是科技創新的殺手。「自動化」AI Web3.0 創造了多元客製化的商機,邊緣智能架構更提升客製化操作的綜效,應是台灣現階段最有利的智能發展策略。

從三中全會及大陸創新經濟的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的價值在於,從宏觀政策面和微觀產業面降低環境風險,在運作過程中融入鏈長制因地制宜的成分,在微觀面引進針對性產業專業知識,利用 Web3.0 的「自動」協作整合機制更是不可或缺。

AI 協同分布式 Web3.0 網路運作為全球產業造成不可逆轉的風險,大型 AI 模型氾濫,產業信息唾手可得,平民化的網路資訊將使得「產業轉折」發生頻率大幅提高,而地緣政治所帶來的混亂情勢將是未來幾年的常態。「台版新質生產力」及產業創新必須整合 AI Web3.0 及政府支持,如何應對、重新轉型再出發,是產官學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公糧政策不只論 更關鍵


2024-07-19 00:43  聯合報/ 王乃雯/台大人類所博士(台北市)


日昨立法院通過公糧價格調漲五元的主決議,再度引發農業部大聲疾呼此舉萬萬不可,原因不外乎幾個理由:一、公糧價格調漲會帶動農業資材漲價,農民無實質獲益,反而帶動其他農作物調漲,產生蝴蝶效應,最終造成物價大漲。二、引發搶種,導致稻米品質下降,台灣米被外國米市場侵奪,稻米市價崩盤。三、公糧僅占台灣稻米市場三成,公糧調漲不會影響稻米市價,七成未繳公糧農民未受益。四、排擠農業預算,其他農產並沒有保障收購,稻農應該自身精進品質。

農業部提出的相應對策為「一集、二轉、三加三」。「一集」鼓勵農民加入集團產區,加碼各式獎勵金;「二轉」加強推動旱作雜糧措施;「三加三」強化水稻收入保險及行銷,預計三年內,每公斤乾穀價格提高三元以上。

筆者於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起,即於台灣東部穀倉鄉鎮進行長期田野調查,針對農業部相關論述,希望能提供一些不同看法。

首先,公糧調漲造成農業資材漲價是「倒果為因」。實情是近年來各式農業資材已大漲,近兩年部分資材漲幅甚至高達兩倍,而勞動力價格農業缺工下,亦不斷攀升日趨高昂的成本,逐漸壓縮稻農獲利空間

其次公糧政策自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制定以來,其收購條件也幾經變革,並非所有水田都可繳交公糧,況且公糧繳交條件是由官署決議,收購面積暴增的說法,可藉由政策手段調整。然而,長期以來,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台灣到底需要多少良田作為生產之用,始終沒有具體數字。而在稻作農村屬性快速變遷下,也缺乏與時俱進的普查類別設定。

再次,公糧占台灣稻米總量的三成,並不意味只有三成農民繳公糧!公糧共有三個價格區段,目前全台超過計畫收購(最高價)的區域,恐怕頂多只有花東三、四個鄉鎮。關鍵在於公糧作為穩定物價之手段,其價格一直幾乎是台灣稻米市場的天花板,公糧不漲,在白米市場逐漸萎縮之際,市價漲幅有限(除非是遇天災缺糧),稻農種植意願只會愈來愈低,這對台灣糧食安全將是一大威脅。

而所謂加入「產銷契作集團」可比公糧價高,是指最低階的餘糧、或頂多是中階的輔導收購,且契作訂立後,農民仍不時遇到糧商因自身考量不收糧,但卻讓農民喪失繳交公糧資格。因此,此一政策從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推行至今,全台每期契作面積頂多也僅一點五至一點九萬公頃台灣一期的稻作面積約在廿五至卅萬公頃),況且其中還有不少農民是因在稻作四選三政策下,為保有公糧繳交資格,才勉強加入。在諸多獎勵政策中,其獎金大多被地主拿走,而非務農者實得

最後,稻米作為台灣風土最適宜的主糧,其屬性與其他農作不同,公糧政策的爭議,不應停留在調漲與否,也應考量調整公糧收購策略,扭轉「重量不重質」惡名,也讓公糧主導的稻農實作邏輯,可藉政策引導,將稻米市場導向一個更健康的產業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