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專家之眼】看經濟學人的統戰數據 反統戰不如停抹紅

◆  【專家之眼】看經濟學人的統戰數據 反統戰不如停抹紅

◆  【專家之眼】百搭天后謝淑薇的第九冠
◆  【專家之眼】美國亂象與台灣安危







【專家之眼】看經濟學人的統戰數據 反統戰不如停抹紅


2024-07-18 07:2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中共統戰手段雖有變化,卻並未升高對台威脅程度,反而是其他管道出現的抹紅伎倆,正在分裂台灣。記者黃仲明/攝影


面對中共各種統戰及輿論戰法,政府應解自身資源相對微少,首要評估對台具威脅性的手段加以反制,並團結自身力量以立於不敗之地。畢竟統戰與輿論戰都在直指人心,如果台灣自身能團結,那反過來就是兩戰的失敗了。最新《經濟學人》關於統戰的報導,希望可以為最近系列抹紅暫時畫下休止符。因為由此可知,中共統戰手段雖有變化,卻並未升高對台威脅程度,反而是其他管道出現的抹紅伎倆,正在為分裂台灣,也就是輿論戰製造空間。

該報導以一些個案與對台年輕人國家認同的民意調查,及赴陸工作的數字為例指出,中共利用統戰夏令營吸引台年輕人,希望藉此培養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但隨著對岸經濟放緩、國安法規緊縮等因素,統戰成效似乎不彰。

此報導至少有兩個值得反思之處。首先,雖然中共統戰對台年輕人迭創新招,包括民國一○三年(2014年)三中一青與民國一六年(2017年)一代一線,吸引力仍屬有限。報導指出民調台灣35歲以下的成年人,有超過 80% 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20多歲的民眾中,有超過 90% 認為台灣和中國是兩個不同國家,而他們對於在對岸工作、求學或投資的興趣正在大幅減弱,從民國一八年(2019年)的 33% 降到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 3%;當前實際赴陸就學工作人數,也呈現類似趨勢。

其次,這些統計數字是民進黨政府的功勞嗎?恐怕未必。赴對岸工作求學的數字不應與認同放一起評量統戰效果,畢竟前者參雜了更多利益考量。隨著供應鏈轉移與經濟前景效應,人數減少早有趨勢。而把群體放大、時間拉長來看認同議題,上述論點也不稀奇。中共對台統戰是陽謀,兩岸自從開放探親觀光以來,交流逐步擴大,以現在人員往來數量對比疫情前,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這麼多年的交流過程中,中共隨時調整對台統戰策略,方式或許有變,目的始終如一。

但兩岸交流長期呈現經濟社會熱絡,政治背離趨勢。以民年(1992年)迄今,政大選研中心每年做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來看,就算在對岸經濟蓬勃發展、新國安法規尚未制定時,台人的中國人認同也是低迷不振的;再細看一路探底的中國認同數據,近年來微幅上升時間是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增加1%、民國九十八、一○○、一○二年(2009、2011、2013年),各增加0.2%、民國一六年(2017年)增加0.3%、民國一一年(2021年)增加0.2%。呈現這麼瑣碎的資料,只是想說,換黨執政對認同的影響力極小,扁政府時期反倒是近三任總統裡升幅最高的時段。

當然我們可能需要更細緻的數字分析或考慮抽樣誤差,但至少從大勢來看,形成《經濟學人》報導的數字絕非三個政府裡哪個有特別厲害招數,而只是長期過程,但綠營政府卻是表現出推動最多反制政策、並且還順便抹紅對手製造分裂的當家人。

且看綠營最近反統戰作為。上月民進黨中國事務部舉行「中國對台介選與統戰滲透」座談會,稱中國藉由媽祖宮廟、里長等對地方統戰,更確實達到影響民眾投票行為的介選效果,以最淺顯的數據來概括,就是「1間廟約影響925票」,與會者並稱「看似沒有很多,但累積起來就能在選舉中發揮關鍵影響」。

內政部再接力呼應:中國宗教隸屬統戰部轄下,根本沒有真正的宗教自由及宗教人權。並提醒台灣人民赴中國宗教交流應注意自身安全。

匿名國安人士則放話:中國近期積極鎖定台灣青年首來族,參訪活動夾帶「紅色景點」,輸出統戰資訊;國安單位並提醒,考量中國內部風險日增,各國也紛紛提高前往中國的旅遊警示,歐美留學生赴中比例更是創歷史新低。

16日陸委會官員又說,如果把所有國人組團赴陸的限制都解除,它的訊號是告訴國人說去大陸旅遊是安心的,這會誤導國人,可能讓國人失去警覺赴陸旅遊風險云云。

以上政府作為對照趨勢分析,人民應該好奇:為何民進黨忙了半天,跟馬政府表現差距不大?馬同時還能搞個 ECFA,綠營生出了什麼?政府口稱擔心政策可能會誤導國人,但有沒案例證明?或許最好的答案在綠營自身ECFA 之前被稱是糖衣毒藥,執政後又希望不要斷。這段歷史暗示綠營最好別這麼忙,他們應該不願提。

而上述說法固有所本,但也有武斷片面之嫌。本月中共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今上半年數據,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這代表了另一種聲音。就算懲獨法令公布,對台影響不同其他國家,站在法不責眾與統戰邏輯,升斗小民受影響的機率也極低。此事等旅行團開放,台人赴陸機會更多後,就能不用只聽官方說法,隨時可從親朋好友經驗得證。

還應關切的,是朝野政黨在參與創造上述趨勢前提下,對兩岸交流推出不同策略。在野黨主張兩岸應增進了解,就算不為尋找更多發展機會,最低程度也可避免誤判。政黨為求執政,不會違逆民意,因此交流策略應無涉道德批判,只有能不能執行問題。

但綠營及側翼不討論交流可行方法,卻似急於抹紅。「1間廟約影響925票」數據,恐是由台人投票給藍營政治人物計算而來?如果確實如此,該推論疑把特定政治人物當成中共代理人,若真有證據,那應該是國安法與反滲透法鎖定對象;綠營捨司法調查不為,卻把不同意見者與因各種理由支持的社會力一舉抹紅,讓人憂慮這恐怕是在內部製造敵人。而被抹的人會想跟潑髒水的人團結嗎?

執政黨看似認真反統戰,實際執行的,卻是在分裂台灣。這到底是在配合中共,還是愛台灣,甚或只愛黨?恐怕連他們自己都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