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雙語教學 北歐嚥不下的冷飯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635/web/ 

◆  雙語教學 北歐嚥不下的冷飯
◆  好的教育 親、師都有責任
◆  30年大學教師南柯夢
◆  教師走鋼索 工作愈減愈多
◆  做事不會 宣傳很強 進口蛋60億效應從何來
◆  棄永續發展 雞蛋變炸彈
◆  被低估的國造潛艦成本風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雙語教學 北歐嚥不下的冷飯


2023-09-28 02:39  聯合報/ 廖咸浩/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全教總召開記者會踢爆,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主持人、台北教育大學一名陳姓教授,以英語至上踐踏中小學現場的學科本位。記者許維寧/攝影


政策的推動最忌閉門造車、土法煉鋼。當政府盲目推動雙語教學的同時,不知是否曾睜開眼,看看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先賢」們如今是如何看待這個措施的?如果決策者自己都不夠「國際化」,如何懂得讓別人國際化?

北歐的國家對學習外語態度向來積極,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家小,語言使用者也少,因此必須通曉其他國家,特別是大國的語言,以便能「走出去」。基於此,北歐四國及荷蘭向來是所謂「國際化」的模範生。然而在過去十多年之中,原先相當多元的外語學習,逐漸變成了以英語為尚。特別是這幾個國家(芬蘭除外)的語言與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系,學起英語來也易如反掌。廿一世紀以來以荷蘭為首的這些國家更積極的推動所謂「高教國際化」(其實是英語化),而開始大量增加全英語授課。時至今日,荷蘭已有廿三%的大學部課程是只用英語授課,另外還有十二%的課程可以在荷英中二選一。碩士班的課程則高達七十七%全英語授課。

其實,對這個措施北歐各國內部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只是挾著「國際化」的大旗,反對者都被視為保守派。然而,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荷蘭開始出現了全面的反彈。

首先是「荷蘭大學聯合會」(VSNU)提出了一個新的「(反)國際化」策略,也就是要限制只會說英語的外國學生人數,同時各校也須強化荷蘭學生荷語程度。但由各級學校教師組成的「荷蘭優質教育協會」(BON)對此調整並不滿意,因為,他們認為全英語授課將造成荷蘭語在大學裡與學習無關而「被淘汰」,並淪為市井小民的口語。因此協會要求沒有「教育理由」(而非「經濟理由」,即吸引外籍生),不應在課堂上使用英語。更何況老師們的英語常常只是「嗝囉敝絮」(globish)(一種劣質破碎的英語」),課程品質多半低劣,最終意在拔尖的高等教育遂變成了「奔向沉淪」的災難。

近年來北歐針對大學全英語授課所做的研究,也印證了這種劣質英語教學各種弊端。老師方如:備課費時、無法清楚解說、課程內容稀釋、無法帶動討論、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方如:理解困難、課程枯燥、興趣低落、無法參與討論、不敢問問題等等。可見由於教學工作需要語言精準,因此用外語取代國家語言教學不只是得不償失,而是只有失沒有得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荷蘭針對全英語授課開出第一槍後,此後五年間在北歐這個最熱衷於全英語授課的地區,出現了大幅撤退的風潮(其實義大利早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已由憲法法庭判決全英語授課違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要求永聘的外國籍教師必須在六年內有能力以丹麥語授課挪威奧斯陸大學則要求挪威語上課主要語言,英語只能在「適當和必要時」使用、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必須學挪威語、學校也必須以發展挪威文科技術語為首要之務等等。今年六月荷蘭教育部更規定大學部至少要有三分之二課程以荷語授課。可見這些國家都意識到了全英語授課所造成的英語霸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本國語言及文化生存。但是,此時煞車是否能力挽狂瀾,就不得而知了…。有此前車之鑑,我們還要炒別人無法下嚥的冷飯嗎?












好的教育 親、師都有責任


2023-09-28 02:43  聯合報/ 鄭國成/大學助理教授(花縣壽豐)


友人任職某國中,授課國文已逾十餘春秋。數年前某日段考結束,因一名平時成績不佳學生突然成績優異,不免啟人疑竇,意欲求證是否真才實學?若是則揚善於公堂,若非則規過於私室。故心生一計:將原卷請該生重新作答,結果「試卷一樣,分數兩樣」,學生終於承認偷窺作弊

該生放學回家隨即向父母哭訴,父母當下理應給予子女機會教育,救歧路於正道。未料友人當晚竟接到家長電話,被訓斥數落:「不該如此讓孩子心理受傷…。」試問:設若司法者縱放犯法者,輿論會群起鳴鼓攻之;然而執教者出乎教育良心規過作弊者,有錯嗎?難道非要教師當睜眼瞎子,無視全班同學成績之公平正義

家父生前奉獻杏壇四十餘載,他曾經敘述:「某國中老師下課時,從教室返回一樓辦公室。有名男學生在樓上見狀,調皮地模仿訓導主任威嚴口吻,依照老師走路的步伐頻率,當眾大喊:『一、二、一、二』之餘,隨即下令『立正、站好』。老師不堪擺布受窘,怒衝二樓毆打學生。」家父評論:「學生固然製造問題,但老師個性火爆則讓問題更加擴大!」

我向來秉持大學生應該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理念,對於上課慣性遲到、聊天、玩手機者,皆會適時口頭提醒收斂,事不過三,不再饒舌碎唸或當眾打罵,相信學生皆了解我已善盡職責。莫忘至聖先師教誨:「忠告而善道(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以及門徒子游高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事奉國君屢屢忠諫,反招罪辱對待朋友屢屢勸戒,反遭疏遠)」。

社會風氣之良窳,實繫乎一二人之心。韓愈《師說》感慨:「嗟乎!師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此事古已有之,於今尤烈,譬若學生課後不擦黑板、垃圾留置教室等,缺乏群己觀念明朝方孝孺指喻指出大患源於至微:「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故維護學術善良風氣,師生與家長豈能卸責?













30年大學教師南柯夢


2023-09-28 02:41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民國一○七年政府通過年金改革。相對於其他軍公教人員,大學教師因入行門檻高,養成時間長,普遍是「晚入行、年資短」,等到退休來臨時才發現薪資幾乎遭砍半!

由於大學教師本身就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在全球高端人力競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屬於各國稀有族群。然而國內學界薪資長期低於港、澳、日、韓,甚至部分大陸大學。大學教師年金調降後,更難再吸引海外一流人才回來任教,導致許多國內頂尖科系已經面臨招不到優良師資的困境。連具有潛力的現任教師,也頻頻被國外挖角,相繼離職。

根據國內大專校院學術人力統計,大學人力黃金期落在九十學年,當時大專教師年齡集中在卅五至卅九歲青壯年階段,且海外高學歷返國人數眾多;一百學年提高到四十五至四十九歲。以此類推,到了一一一學年年齡超過五十五歲者占全體教師一半以上!台灣大專教師年齡呈現老化趨勢,許多科系在近五年內,出現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教師六十五歲退休潮。因現行延後退休門檻高,許多身體健朗、學術根基深厚、國際聲望人脈充沛、教學研究依然熱忱的教授,只能屆齡退休,或者另謀出路大學學術人才斷層危機,已經在發生中。

此外,受到世界排名競爭壓力,從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以來大學評鑑制度,已完全改變國內大學教師工作環境與學術生態。在教育部與國科會強調各大學 SSCI、SCI 等國際學術論文發表數量評比下,大學除了研究外,還負有教學及社會服務的責任。擅長著書立說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無法與慣用英文論文發表的理工醫農領域教師相提並論,畢竟橘子與香蕉不能比!筆者最近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培養的人文博士教師,都已被迫改用英文發表論文中文論著已淪為次要!

隨著網路世代進入大學校園,這群擅長以文字思考、對工作與社會規範忠誠度高的嬰兒潮與 X 世代老師,必須面對與過去學生學習與態度截然不同、上課中手機不離手,對教師指定的長篇文章不感興趣、語文表達能力較薄弱、不太重視上課規範、且偶爾會憂鬱的 Z 世代。如何理解新世代大學生想要學什麼?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慾?都成了大學教師的艱難挑戰

卅年來,筆者目睹了台灣的大學在歷史洪流中,出現了「優秀者逐漸止步、大學人才漸漸被挖角、三分之一以上將退光、學術評鑑異化、大學生變網路化」等特殊現象。結果是喜?抑或憂?但願這只是南柯一夢留待歷史來評斷











教師走鋼索 工作愈減愈多


2023-09-28 02:41  聯合報/ 關晶麗/國小教師(新北市)


儘管師道漸微,教師地位今非昔比,各級政府仍會在教師節前後表揚優良教師,官員也照例說些感謝老師、卻無助於改善教育環境的應景話語。

身為第一線的老師,筆者觀察到的學校慘況,遠非各級教育官員所能想像。南韓最近爆發嚴重親師衝突,多位老師在不斷被投訴、含冤莫白下選擇走向絕路,引起南韓社會極大關注。為確保學校老師不至於因家長投訴動輒遭到解僱,還通過《教師權利恢復法案》,希望在師生權利保障上取得平衡。

台灣老師的處境呢?近年來,無論法制面或實際的行政措施,不餘遺力朝保護學生權利的方向努力。相信多數老師支持維護學生權利,但誰來同理老師的處境?協助老師解決班級經營、親師溝通、輔導管教面臨的難題呢?

我在教育界的朋友幾乎都有一致的觀察,隨著社會主客觀環境的變化,如今孩子們普遍愈來愈有想法與個性,特殊生的比率更是大幅提高。筆者身為高年級導師,必須時刻繃緊神經,常覺得自己是手持平衡木的走鋼索人,任何一堂課一刻鐘,沒有思慮周全,就可能引爆危機。

除了輔導管教、日常的作業考卷批改、各類學生評語輔導紀錄表格,更有甚者是教育主管當局對教學的層層加疊,過去校務評鑑借屍還魂為教育報告創新支持系統,美其名是「行政減量數位治理創新支持」,實則是將所有校務全部數據化,用更冰冷的大數據數字要求學校達標,是以,平板借用數量、圖書館借閱率、領域研究會議紀錄限時上傳、各種會議出席紀錄、教育局強力推動的APP每日班級點名紀錄,都是教師在教學、輔導管教學生時必須完成的事項。

老師沒有抱怨的權利,許多老師仍充滿熱忱努力提升專業知能,但教育官員真能同理老師的辛勞?還有,官員宣稱行政減量,怎麼會愈減愈多呢?














做事不會 宣傳很強 進口蛋60億效應從何來


2023-09-28 02:46  聯合報/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雞蛋開放大量進口,價差由政府吸收,雖短暫舒緩蛋荒,價格也下降,市場反應兩極。本報資料照片


首任農業部長下台前自豪說他用政府的五點七億創造了六十億的效益。一直好奇這個十一倍的乘數效應怎麼來?認真爬了一下,原來是台灣一天平均消費二千萬顆蛋,一個月就是六億顆,而這個進口蛋專案從三月到七月共五個月的時間,原本若沒有這些遠道而來的蛋,蛋價會每顆再漲二元,所以六億顆乘以五個月、再乘以二元,等於六十億。這樣的計算方式,其實就是政府過去幾年來的大頭症—做事不會,宣傳很強。

但,發生蛋荒,是國內的產銷失調?去年禽流感撲殺的結果?異常氣候的生物機能?當時農委會或現在的農業部有沒有採取措施,讓來年不再缺蛋?

前部長的計算邏輯可以成立,是因為政府撒錢補助。從能源價格、交通資費、生育補助,甚至大學學費,政府貿然用補助工具介入自由市場的運作。以補助大學學費作例子,經過齊頭式的平等,所有人都可上大學了,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有比技術熟練的高職畢業生高嗎?

民主政治運作下,各政黨都需要定期接受選舉的考驗。但是為了贏得選舉,把政府的錢拿來大撒,而輸了國家發展的長期規畫,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棄永續發展 雞蛋變炸彈


2023-09-28 02:45  聯合報/ 林享能/前行政院農委會主委(台北市)
農業部發布聲明表示,專案進口雞蛋的12來源國,都不使用禽流感疫苗,使用禽流感疫苗,可能造成不顯性感染且產生病毒變異,反而提高疫病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筆者於民國七十八年底從外交部被徵調至農委會擔任政務副主委,專責督導畜牧十年,雞蛋產銷雖有波動,但從未發生缺蛋危機。

為確保雞蛋能穩定供應於市場,對蛋雞的飼養隻數一點都不敢馬虎;畜牧處與養雞協會密切合作,有專責同仁每天記錄蛋雞的飼養隻數變化,每周檢討一次,始終控制產銷均衡狀態下。遇蛋雞因禽流感死亡,隨時應變;遇雞蛋過多,就協助雞農淘汰老母雞。

當時在產銷均衡尚可維持下,每遇寒暑假雞蛋消費量減少,即商請蛋商將蛋變成液態蛋冷凍使用;遇市場缺蛋,即協助加工業者及蛋商進口泰國液態蛋滿足市場需求,讓殼蛋在市面上流通,將蛋的供需維持在平穩狀態,並未有「蛋蛋危機」。農委會同仁專業、敬業、認真、負責又合群的優異表現,至今筆者內心仍心存感念。

此次缺蛋危機拖延一年餘,放棄蛋雞產業永續發展,改以大量進口解決,造成今日「雞蛋變炸彈」的局面。

其一,中央畜產會並未被賦予政府採購的功能,體制內的貿易審議委員會旨在審核進口廠商是否符合資格。

其二,食品安全的中央主管機關是衛福部中央畜產會竟表示對法令規定不清楚,且要進口業者改產地標示,係公然違法。

其三,選擇資本微薄的一人公司授權進口,請問該公司是否有業務員能與巴西出口商溝通?有無相關市場通路、冷鏈、卡車?如有貿易糾紛,該公司能否處理?

其四,既是光明正大進口,為何拒公開進口資訊?包括中央畜產會貿易審議委員會之會議記錄、進口資料、倉庫存放、供應計畫等,傲慢拒絕地方政府查詢,為何不敢見天日?

其五,巴西蛋究竟是何養雞場?蛋品有無重金屬及抗生素殘留?生產日期是否誠實登記?事先有否提供予貿易審議委員會

其六,浪費公帑大量進口巴西蛋來做堆肥,浪費民脂民膏,如何解釋?

筆者的迷惑,也是目前消費者的存疑,農業部何不光明正大講清楚?筆者無意指責,只是以一位農業界退休的老兵,提出內心的感受罷了。















被低估的國造潛艦成本風險


2023-09-28 02:47  聯合報/ 梁功凱/海軍退役中將(台北市)
海獅(791)與海豹(792)潛艦,是全球僅存的兩艘茄比級骨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筆者曾投書提醒國造潛艦有五大風險:一、成本風險。二、時程風險。三、技術(品管)風險。四、系統整合風險。五、合約管理(履約)/政治風險。

日前媒體報導,潛艦國造計畫召集人黃曙光接受媒體訪問稱,期望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能完成三艘國造潛艦,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可達四艘。然而國防部堅持首艘國造潛艦須通過作戰測試評估後,始編列後續預算

成本風險」簡單說就是「性價比」,也就是性能與價格的比較。「性價比」愈高,風險愈低。相對而言,性能愈高愈好,價格(成本)則愈低愈好。

一般對價格(成本)的認知就是「獲得成本」,也就是直接採購時所付出。一旦改為國造,成本急遽飆升,加上台船及中科院投入的「沉沒成本」,估計已超過國際現貨市場相關價格的三到五倍(此價格部分可請軍備局商情處蒐集提供)。

依據海軍的經驗,潛艦的使用壽期將長達四十年,所以成本考量必須涵蓋整個「壽期成本」,即「獲得成本」加上四十年壽期的「維持成本」。這部分往往被忽略低估,卻早已被有心人給盯上。

面對未來,海軍需訂定「國造潛艦維修政策」,建立「計劃保養制度PMS)」,依操作維護(○級)、中期維修(I級)及廠級大修(D級),建立相關能量,如廠房設施、機具設備、工具儀表、技術訓練及零配件庫儲等。除了必要關鍵項目必須交台船、中科院或原廠技協外,一切仍需依靠海軍自已。畢竟海軍的「作業維持費」養不起台船和中科院。

本案的核心問題在「性能」。曾經有人質疑本案缺少「絕氣推進系統AIP)」及其他先進系統裝備,得到的回應是「先求有再求好」。以首艘國造潛艦構型的裝備性能,恐不足以面對未來四十年敵情威脅,也就無法形成「有效戰力」;除非在性能上有所突破,滿足作戰需求。

潛艦國造」期望透過技術轉移,建立自我造艦的能力。但是真正的「國防自主」需要「軟硬兼顧」,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設計研發能量。否則只是勞民傷財,只有少數人獲利,對國軍的建軍不但無益,且將造成不可挽救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