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靠重罰 救不了行人地獄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靠重罰 救不了行人地獄
◆  世人為何迷戀現代版鐵達尼
◆  盼人行道不再「撞飛」
◆  先保住小學 再來談大學學費補助
◆  國造潛艦的5大風險
◆  不懂掛階事小 逢迎拍馬要不得
◆  #MeToo運動解方 深化修復式正義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靠重罰 救不了行人地獄


2023-06-24 02:02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為擺脫台灣「行人地獄」惡名,政府從採最重罰;原定同步上路的「斑馬線有行人須全停讓」公布後民怨沸騰,緊急喊停。記者林俊良/攝影


由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是由交通部修正,內政部警政署負責執行,在行政介面缺乏協調整合下,日前警政署率先透露為保障行人安全,將於六月三十日起,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車輛都須停讓,如不讓行人將重罰六千元、違規記三點並須參加道安講習。消息一出民怨沸騰,交通部長王國材立刻宣布暫緩,並稱後續將就「行人在斑馬線近端駕駛須停讓」的執法方向討論後定案。

檢視此規範朝令夕改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相關單位對於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缺乏核心思維及相互溝通協調,由於行人地獄的問題嚴重,政府期望運用強力執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改善效果,反而忽略產生問題的整體原因。導致無法因應問題規畫執行整體系統化的策略與作法,才會讓民眾質疑其專業,對於未來相關交通安全的宣導教育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建議交通部必須與相關部會與學者專家審慎研議後,再提出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的正確作法。

行人交通安全問題主要是因目前相關路權規範模糊,導致行人與車輛的動線產生過多的衝突,加上用路人不少的違規行為,進而衍生行人嚴重安全風險。建議要克服各地方政府改善交通工程經費不足以致改善進度牛步的問題,必須盡快營造更安全的交通環境。在交通工程上應全面改善人行道不足及不連貫一致的問題,及改善在人行道面臨機車及自行車爭道的安全規畫設計,還給行人安全的步行環境。

此外,全面檢討號誌化路口的保護行人時相設計,以交通安全的目標,考量路口各方向車輛與行人交通量的相關因素與設計門檻,決定是否需要增設「左右轉車行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或更嚴格的「行人專用時相」設計,盡量將人車通行的時間區隔,有效保障行人通過路口的安全。其次,全面改善所有路口行穿線退縮、大路口增設行人庇護島、無號誌化路口及路段行穿線在前端增設停及慢的標誌標線、或增設停及慢警示動態標誌等,以提醒用路人更清楚辨識遵守。如此才能更有依據的落實在各級學校的交通教育、汽機車考照通過門檻、宣導促成用路人互相尊重與禮讓的交通文化。

最後才是針對相對少數之不在意甚至故意違規的用路人進行強力執法,按照交通管理之工程、教育與執法的順序進行調整改善,才能符合大多數用路人的需求特性,形成良性循環有效改善行人安全問題。

最近因為交通安全問題日趨嚴重,政府似乎以為實施強力執法及加重罰則就可以改善問題,但這只能治標不治本,有效改善交通問題的前提是大多數民眾願意遵守交通規則及願意配合政府規畫設計的改善方法,因此願意溝通說明以了解民意並能回饋調整是重要成功的重要關鍵,期望政府不要操之過急,在缺乏相關配套措施就貿然決定實施執法,只有全面平衡性改善作法才能真正擺脫行人地獄之惡名。












世人為何迷戀現代版鐵達尼


2023-06-24 02:04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一艘潛水器在潛入海中探索「鐵達尼號」(Titanic)船骸過程中失聯,5名乘員證實罹難。 美聯社


奇蹟沒有出現。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的一艘失蹤潛水器的殘骸,證實在鐵達尼號沉船處旁四百餘公尺處被發現,研判該潛水器發生「災難性內爆」,連同潛水器製造商執行長在內的艙內五人恐瞬間罹難。該潛水器在前往探索鐵達尼號沉船點現場途中失聯,事件不僅登上新聞網站的首頁,也成了社交媒體的瘋傳內容。

但為什麼我們如此關心呢?就像我們對鐵達尼號沉沒的迷戀一樣,沒有人能將目光從瘋狂的電影故事上移開,即使它是個悲劇。從本質上講,一度失蹤、生死未卜的潛水器包含了令人上癮、引人入勝的媒體奇觀的所有基本要素,探險、即將耗盡的氧氣、鐵達尼號、深海的奧祕等等。

這艘潛水器十八日在距離加拿大紐芬蘭海岸約六四四公里的北大西洋下潛,準備前往探索近四千公尺海底的鐵達尼號沉船地點,下潛時間原訂兩小時,但在一小時四十五分左右時與海面失聯。各國搜救團隊雖曾經有偵測到疑似拍打船艙的聲音,但最終還是以悲劇收場,令人惋惜。

故事讀起來就像電影情節,氧氣時間不斷減少,富有的乘客為一生難忘的旅行支付了數十萬美元的費用,隨著時間的流逝,希望逐漸渺茫,最後證實了噩夢成真。

大家喜歡看冒險的電影,也對冒險家以及他們在生活中會冒的風險很感興趣,但感興趣並不總是意味著「我會去試」,對於那些不喜歡冒險的人來說,這次事件剛好證明他們不應該做任何危險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鐵達尼號不幸航行意外的故事,原來不沉之船的神話、撞上冰山、救生艇太少,再加上電影的畫龍點睛,一百多年來,它一直是令世界著迷的故事。

當災難發生在你身上時,「你會怎麼做?」人們想知道倖存下來的感覺,以及在船沉沒的情況下如何決定誰可以登上救生艇?現在有了社交媒體,導致結果雖然是場悲劇,仍有可能引發一場「流行文化」,會激發新聞和社交媒體的大量評論,甚至是後續的紀錄片、虛構和非虛構的電影與電視節目,還有公眾對這種冒險行為的崇拜和撻伐。

情緒會傳染,在確定是否獲救之前,希望是一種強大而淒美的情感。我們喜歡人們以某種奇蹟戰勝困難的故事,任何能喚起如此強烈情緒的故事,都可能會促使我們繼續關心,它讓我們有機會在安全距離之外感受這些情緒。

恐懼比任何事情都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我們可以想像潛水器上五個人在氧氣即將耗盡時的恐懼,很慶幸我們不在裡面。結局雖然是悲,未來恐怕還是不缺乏這類的瘋狂冒險家,只能祈禱下一次是個快樂的結局。











盼人行道不再「撞飛」


2023-06-24 02:02  聯合報/ 顧力仁/大學教師(台北市)
路權團體認為,主管機關在缺乏配套下,用試水溫的方式推出政策,民意反彈又急轉彎,不僅有失政府威信,更造成警民衝突,駕駛與行人對立。圖為行人行走斑馬線的畫面。本報資料照


交通部突然髮夾彎,將再檢討人行道行人路權以及車輛通行的關係,這豈止是朝令夕改,令人驚愕,套句柏楊說的,這是「醬缸文化」,從中看到行政高層以及幕僚的昏矇。

長久以來,經常發生行人在綠燈過馬路時被車子重撞,甚至當場死亡的不幸事件,國外媒體將台灣描繪成「行人地獄」,其實對於居住在台北超過六十多年的我,和許多國人一樣了然於心,國外的批評一語中的,也早已麻痺在心。

台北還有人行道、紅綠燈以及部分騎樓,保障基本路權,出了台北市,「行車號誌僅供參考」早已經是個冷笑話。

電視螢幕正在播放一位中年男士在行進人行道間被計程車「撞飛」,這何止是怵目驚心。我自己、攜同家人,推著娃娃車裡的孫子過馬路,都讓我神經緊繃,不時要注意前、後、左(或右方)的來車,而國內汽車以及摩托騎士的爭前恐後,有增無減。

這種市井小民過馬路的心驚膽跳,很難得到開車族(或摩托車族)的同理感受,前者要的是平安,而後者重視的是時間和速度,孰者為重?

我也看過行人一面過馬路,一面看手機;我自己騎腳踏車時,紅燈必停,綠燈才行,為的是若違規被撞是咎由自取,而我寧可用謹慎和時間換取寶貴的安全,不論開車族或行人,都當為自己及家人珍重。

政府愛取經,國外如何看待這種事?想必專案以及報告連篇累牘,我親眼在日本看到人行道和停車線之間足有距離十公尺,提供高層及幕僚一個出國取經的好理由。

髮夾彎勢在必行,見怪已經不怪,無奈之餘,是徹底的灰心。不論高層如何變動,希望你我走在人行道上不再「芒刺在背」,不再被「撞飛」,台灣也不再被扣上「行人地獄」的汙名。













先保住小學 再來談大學學費補助


2023-06-24 01:58  聯合報/ 詹明勇/退休教師(台南市)
彰化縣大城鄉三年內三所小學接連停辦,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偕同潭墘村村民召開記者會,高呼「廢校不是終極手段!廢校的下一步是滅村」。記者許維寧/攝影


日前媒體大篇幅報導彰化縣大城鄉四年內廢掉三所小學,令教育界憂心忡忡。這兩天某總統參選人宣布未來將要無差別補助私立大學學費每人每年兩萬五千元,教育界還是憂心忡忡。

小學生沒有投票權,政府完全不顧國民教育的受教權強迫廢校,要小朋友舟車勞頓到更遠的學校就讀;大學生有投票權,總統參選人卻在政策未經立法程序檢討的情境下大撒錢。更可議的是在宣布利多的當下,還用輕浮的口氣問台下年輕人「同不同意?」這種事情可以嗎?行政院知不知情?教育部在今年度或下一個會計年度的施政目標有這個項目嗎?面對每年多出一五○億的經費,立法院事前知不知道?

憲法第一六○條之一「六歲至十二歲之學齡兒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納學費。其貧苦者,由政府供給書籍。」第一六三條「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在在都指出國民教育的基本權利。但現今卻在小校、少班的規範下要求廢校,要小朋友翻山越嶺到異地求學,教育主管單位全然漠視憲法規範的受教權,更是殘忍的踐踏偏鄉民眾基本權利。早年教改時常說「不放棄任何一人」,現在卻是把偏鄉小孩一概抹去,真是令人心疼。

補助是件好事,人人喜歡。但事有輕重緩急,連一間小學都保不住的教育政策,還大談頂尖大學、全世界百大排名未免也太可笑。國民教育是培養國民基本素養的黃金時段,花點小錢讓小朋友有個美好時光,花點心思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有個幸福的成長過程,這是國民很卑微的期待。












國造潛艦的5大風險


2023-06-24 01:53  聯合報/ 梁功凱/退役海軍中將、曾任海軍武獲室執行長(台北市)
海軍左營軍區潛艦碼頭,圖為海軍256戰隊劍龍級潛艦的二號艦海虎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十年前,筆者在反潛作戰組,曾納編「神鷹專案」(海軍S70C反潛直升機採購案)赴美選機。當時海軍另有「六龍專案」計畫換裝部份陽字型艦聲納系統;筆者向德國克魯伯公司代表提出:「是否可以當時實測之層次深度水溫資料,結合系統『距離預估模式』,在容許的誤差範圍內,訂定聲納性能驗收規範?」此提議最終未被接受。

德方的理由是:台灣缺少「水下武器系統測試場」,且周邊來往商漁船頻繁,環境噪音複雜,難以掌握。時隔四十年,我們仍然缺少一座大尺度的「水下武器系統測試場」。

潛艦與反潛作戰是對立共生的關係。反潛作戰的關鍵在先期發現目標,遂行制壓反制,多採主動積極作為。潛艦則隱藏潛伏,避免暴露,並伺機奇襲,則多為被動方式。如偵蒐時,運用艦首聲納及側列聲納(如果有的話),以相位陣列,被動交叉的方式,獲得目標位置。因此,聲納系統的「接受靈敏度及精準度」將是系統性能的關鍵指標。

水下壓力隨著潛航深度的變化而增加,船體結構對於水下安全的標準極為嚴苛,並且隨時精準計算控制正負浮力,維持三D動態平衡。二十年前筆者任職「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時,針對台灣大學某教授提出的「潛艦國造建議書」,「海發中心」參考英國皇家海軍潛艦建造相關文獻,提出一份數十頁的研析報告,列舉出諸多技術難點。

由於缺乏經驗,首艘國造潛艦具有相當的實驗性質,必然面對諸多問題。目前的「下水」、「觸水」、以及「政治下水」等爭議,僅為冰山一角。依筆者之見,本案當前面對五大風險:一、成本風險;二、時程風險;三、技術/品管風險;四、系統整合風險;五、合約管理(履約)/政治風險。

這些風險如不能誠實面對,謹慎處理,恐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因為,真正的考驗還沒有開始。











不懂掛階事小 逢迎拍馬要不得


2023-06-24 01:51  聯合報/ 張健常/軍退(台南市)
蔡總統為三軍六校院聯合畢業典禮畢業生代表授階,卻將少尉肩章方向掛錯,畫面隨即流傳上網。圖/取自退伍軍人網路社群


自古以來冠服制度即是階級與地位的象徵,如有更替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烏紗帽掉了」則常被形容官位不保。三軍六校聯合畢業典禮是國軍年度重要慶典,剛掛階的新科少尉揮拳擊落上將大盤帽,馬上成了新聞花絮,從軍校生驚恐的表情看顯然並非故意,劉校長從容鎮定展現高度自抑的情緒管理。

倒是幹了快八年「三軍統帥」的蔡總統竟把少尉官階掛錯就令人匪夷所思,事後國防大學卻表示,「畢業生代表階級標識,採用磁吸底板,因辨識不易,將調整配掛方式,以杜類情。」就顯得畫蛇添足,明年軍校畢典總統已換人了,誰相信還會有「類情」?

「掉軍帽」動見觀瞻,也可一笑置之。七十七年雙十國慶閱兵大典時,指揮官陳廷寵中將在揮舞軍刀的時候直接把頭上軍帽給耍了下來,當下心情必然沮喪驚恐。但大閱官李總統卻安慰說:「沒有關係,因為他是中將,帽子掉了,換一個上將的帽子下去。」後來果然升上陸軍總司令,可見長官容忍部屬的無心之過很重要,下屬逢迎拍馬的行為卻要不得。

如放大視野高度來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軍校為何入學門檻一年一年降,招生卻日益困難,畢業人數更逐年降低?當年洪仲丘案引發白衫軍運動,軍人成了過街老鼠,「有事軍人幹,出事幹軍人」成了台灣怪象,軍官當奶媽伺候少爺兵成為軍旅奇譚,下了部隊要疲於應付戰備警況,當了大官還要進大院站著備詢。國家兩岸政策關係不明肇致「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能戴到上將軍帽,肯定是積業修德、一路過關斬將外加祖墳冒青煙了。














#MeToo運動解方 深化修復式正義


2023-06-24 01:47  聯合報/ 李錦松/地院前主任調查保護官、大學兼任講師
隨著社群媒體中愈來愈多的「#MeToo」性騷擾案件曝光,被害人分享的創痛經驗可能也會激起人們心中的不適與難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MeToo運動風起雲湧,席捲台灣已然燎原,從黨政、企業、演藝圈、教育以至司法界,幾無一處淨土。彼此訴訟攻訐有之、自殘有之、遁逃人際網絡有之,如今社會氛圍千瘡百孔,應非大家所樂見,亦恐非#MeToo被害人之原意,衡之問題困境及解決之道,或可從巨視、微視兩面觀之。

從巨視觀點,#MeToo不是個案,而是凸顯社會整體困境,嚴重程度除了性騷擾,更有多件涉嫌性侵害。其實我國性平法治,始於八十六年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接續所謂的性平三法,主管機關包括衛福部、勞動部、教育部、內政部四大部會,主要內容要求積極宣導與防治措施,性別平等教育法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更有責任通報制度及中小學定期課程教學設計。性別法律粲然大備,卻成就遍地烽火,正說明徒法不足於自行,政府應痛定思痛落實法律規範,提供足夠的資源協助。

從微視觀點,常言道:凡走過就留下痕跡,大多數性平被害人都沒辦法走過傷痛,#MeToo是個線索,挑起他們長年的抑鬱糾結,創傷宛若昨日歷歷在目,被害人鼓起勇氣,要的不是兩敗俱傷,他們期待傷痛可以被聽見、被看見,可以除去生命陰霾、獲得療癒。修復式正義是可行方法,可惜大部分對之十分陌生,行為人運用傳統阻抗與掩飾的方式,遂錯失良機。

例如在諸事件中,否認者有之、承認者有之。否認者如係被誣陷,自應全力捍衛清白,性平三法都有行政救濟程序,但部分人士卻以訴訟為手段。事實上性騷擾並不該當性侵害構成要件,且除了性騷擾防治法第廿五條有刑罰規範外,其他都是行政處理,而且因年久證據湮滅、或已逾追訴期間,事件不起訴多有可能,其不能代表已洗刷行為人清白,卻讓被害人二度創傷。

縱然行為人承認犯錯並道歉,卻也經常淡化處之,理由更是荒腔走板,例如喝酒斷片了、語言、行為被誤解、只是為了表現幽默,或當時年少輕狂。所以我們要責備酒、不解風情、不懂幽默、還是年輕高漲的性荷爾蒙?這些都缺乏誠懇的道歉,恐難撫平被害人心理創傷。

修復式正義不是解免行為人責任,而在於滿足被害人需求,所以補償正義與矯治正義蘊含其中,好的修復歷程,行為人應對自己本身的錯誤誠懇道歉、清楚陳述被害人因其所受傷害、主動承擔責任、補償被害人所受損害,並堅定保證不再有危害被害人之行為,然後才可能期待請求被害者原諒。

性別傷害是遮掩闇黑社會的布幕,從正向觀點,#MeToo運動拉開黑幕,讓陽光灑向社會的每個角落。危機就是轉機,建議主管機關,此時是積極介入最好的時機,關係是傷也是藥,透過修復促進歷程,讓行為人有機會與被害人、家庭、社會修復,還要與自己修復。修復式正義不只是修補原來環境,而是創建更優質的環境,讓加害人、被害人都能復歸,浸潤在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