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氫能 擬定可行實踐路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580/web/ 

◆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還會說「反對下架民進黨」嗎?
◆  聯合報黑白集/這張支票期限又在騙人
◆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氫能 擬定可行實踐路徑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氫能 擬定可行實踐路徑


2023-08-22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核定「淨零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將氫能納入推動項目之一。圖為西班牙氫能(彭博資訊)


我國在去年3月公布2050淨零路徑藍圖,其中最大亮點是要在2050年將氫能占比從0提升到9%到12%,這代表氫能是我國達成零碳目標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目前政府對氫能規畫出現「三不」:投資不足、企圖心不夠和目標不明確,簡言之就是缺乏可行的實踐路徑,相較於日、韓與歐洲多國正加大力度發展氫能,我國在氫能領域作為後發者,政府必須展現更積極的企圖心,才能促使民間跟進。 

日本在2017年公布氫能發展戰略,時隔六年,在今年稍早更新實施要項,該戰略的兩大目標是增加氫能供給與擴大氫能使用,前者目前已有相當進展,後者則仍有許多雜音。在增加氫能供給上,日本去年成功驗證世上首艘商用運氫船,採用類似液化天然氣的運輸方式,從澳洲將氫氣運回神戶。日本接下來將打造更大型運氫船,將可大幅減少海運成本,未來各國接收氫能的關鍵將是興建氫氣接收站。

在氫氣運送上,日本展現了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行性,但在氫能使用上,各國仍面臨不小的考驗與雜音,這主要是體現在氫能車的普及上。日本、德國與南韓是汽車製造大國,這是發展氫能的主要推力,但氫能車的銷量近年明顯不如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認為氫能車的效率不如目前的電動車。去年全球氫能車銷量約5萬輛,但電動車銷量已破1,000萬,兩者有相當大的差距,氫能車的普及化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回過頭來看台灣,我國在氫能的發展上仍處於一個非常初始的階段,主要的應用是在發電上;透過混氫燃燒的方式降低傳統燃煤電廠的碳排量,這是目前政府規畫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主要手段,代表政府當前發展氫能的主要考量是減碳,並不像日、韓、德等國除了想要利用氫能減碳,更想提早卡位氫能商機。

台灣產業是否要擴大押寶氫能,還有待產、學界做更深入的研究,但單論「以氫減碳」的目標上,政府目前投入的資源並不夠。以日本為例,日本未來15年政府與民間預計要投資新台幣近3.3兆元在氫能上,但我國在未來兩年預計投入氫能的費用還不到新台幣50億元,兩相比較就可看出我國在氫能發展上的投資與企圖心不足。

我國目前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光供給產業界就已不夠,要用來大規模生產「綠氫」的可能性不高。若我國要擴大發展氫能,進口氫氣勢在必行,但目前國內光是要推動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就遇到龐大的阻力,興建氫能接收站的難度只會更高,政府必須現在就將興建氫能接收站列為中長期基礎能源建設目標,參考類似神戶港的經驗,研究在高雄、麥寮、台北、和平等港口興建氫氣接收站的可行性。若缺少足夠的氫氣供給,不但發電用氫能難以大規模推展,要進一步落實到民間的氫能使用,更是困難重重。

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政府必須確認我國發展氫能的主要目標,除了減碳外,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跟我現有產業結合的商機。過去七年,我國投入鉅額資金發展海上風力等再生能源,但主要商機多數都被國外廠商所掌握,國產化的目標上也不如預期。如今,氫能被視為下一階段零碳能源的要角,我國產業能否成功卡位,要看政府是否提出更具企圖心的氫能發展藍圖,以及能否讓該藍圖一步步落實。

在全球加速邁向淨零碳排時,氫能已是各國不可或缺的零碳能源。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將在後年到期,下一階段我國的能源發展必然將涵蓋氫能。不論是從最保守的發電用氫能,到積極推動發展本土氫能產業,當前政府的氫能計畫都難以達標,必須擬定更明確的實踐路徑才行。











聯合報黑白集/這張支票期限又在騙人


2023-08-2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20日在凱道舉行「還路於民大遊行」,副總統賴清德(前排左三)和黨員一同參與遊行。記者林伯東/攝影


八二○「還我路權大遊行」,賴清德率民進黨公職參加,並提出「二○三○死亡降低五十%、二○四○零死亡」目標。聽起來豪氣干雲,實則又是一張「不必兌現的支票」;就算民眾要認真追究,屆時也找不到人問責。

如果賴清德明年當選總統,做滿四年,也只二○二八年,距離二○三○還差兩年。就算他成功連任,也只做到二○三二年,距離二○四○還差八年。開這種支票,與其說民進黨有把握永續執政,不如說它巧妙精算,屆時不論做不做得到,反正都不必負責。

二○一七年賴清德擔任閣揆時,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開始翻升,到去年底已突破三千人。賴清德擔任市長時,台南市的每十萬人死亡率亦曾拔得頭籌。賴清德如有妙方,在擔任市長、院長時就該提出了。

這張政治芭樂票,應是師法「二○二五非核家園」。當年蔡英文喊非核家園,人們也信以為真;但非核家園美景未至,兩成綠能的目標已提前跳票下修。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火力發電,以及讓人憂愁的缺電危機。蔡英文明年卸任,非核家園的支票後年跳票,民眾要找誰追討?

把政治支票開到卸任之後,並非民進黨獨有。近來侯友宜、柯文哲提出的能源政策,也是如此。但交通事故、行人死亡是血淋淋的事實,若無法保證任內改善,選來何用?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還會說「反對下架民進黨」嗎?


2023-08-2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民眾黨主席、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促成藍白合作,國民黨曾喊出「下架民進黨」,組成「非綠聯盟」的構想。這項呼籲,在四月間遭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公開反對,斥為「政治口號」。如今柯文哲在民進黨全面狙擊下,民調被侯友宜超越,民眾黨唯一市長高虹安則因助理費案遭司法追殺。事態的發展,狠狠打了當初對民進黨存有幻想的柯文哲一耳光。

柯文哲反對「下架民進黨」,並拒與國民黨合作,主要是著眼於民眾黨發展及其個人總統之路的算計。柯文哲當時顯然認為自己若要勝選,只靠「泛藍選民倒戈」不夠,還須獲得部分綠營及中間選民的支持,因此必須與國民黨保持距離。以民眾黨的政治實力,就算柯文哲贏得大選,他也必須與其他政黨合作才可能順利執政。

如果柯文哲在大選落敗,要維持自己和民眾黨的政治影響力,唯一條件是國會「三黨不過半」,而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因此,柯文哲當時才會把藍綠兩黨都視為「潛在合作對象」,不願與民進黨為敵。但從政治現實看,柯文哲這套盤算,根本是虛妄的幻想。

民進黨在完全執政及資源一把抓的情況下,早已變成一頭憲政大怪獸。在野陣營若無法合作,民進黨無論在總統或立委選戰,都將享有絕對優勢。以二○○○年陳水扁的勝選為例,儘管只是「朝小野大」,民進黨仍堅持要「贏者全拿」,哪願意跟其他黨分享政權。柯文哲想扮演「關鍵少數」,除了太過天真,也把民進黨想得太善良。

民進黨眼看柯文哲民調逐漸追上賴清德,便發動鋪天蓋地的攻擊,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從強攻柯文哲對服貿立場的轉變,再抹黑柯文哲仇女、厭女,乃至近日的「假錄音檔批賴事件」,綠營結合側翼的攻勢越來越猛,選舉奧步盡出。高虹安被起訴,更是民進黨執政權力的「威力展示」,給民眾黨當頭一棒。起訴時間點正好交疊著賴品妤的「雲豹小公主」風波,令人不得不懷疑,這真的是單純的司法案件嗎?

高虹安是否涉及貪瀆,未來仍有待司法釐清。但綜觀台北地檢署在起訴書和新聞稿的陳述,已超乎司法追訴手段,頗有「政治追殺」意味。例如,公布高虹安的存款金額,說她存款上千萬卻未挹注辦公室運作,顯是道德綁架,而非法律問題。又如,公布永齡基金會資助高虹安有關之網路公司,其實也與助理費無關,竟被當成起訴的「罪狀」,有如選舉政治文宣。

果然,高虹安被起訴後,針對柯文哲和民眾黨的質疑便排山倒海而來。接下來的司法判決,若選在選前的關鍵時機點,又將是對民眾黨的迎頭痛擊。這些手段,恐怕都是柯文哲始料未及。即使在選後才判決,民眾黨也可能失去唯一一席縣市長。民進黨運用司法當政治武器,可謂爐火純青,柯文哲還妄想和它共組聯合政府?

七月間,柯文哲參加「居住正義、司法正義」大遊行時,曾高呼「司法是國家最後一道防線,不能成為政治工具」;言猶在耳,主辦遊行的黃國昌、館長就分別遭到司法追殺,高虹安也淪為「司法政治工具化」的受害者。面對民進黨追逐權力不擇手段的做法,柯文哲還把它當成「潛在合作對象」,說「反對下架民進黨」,真的是不知人間險惡!

柯文哲對藍白合作、非綠聯盟心存疑慮,這是一回事。但他更應從價值的大是大非出發,不要只從政治利益幻想如何左右逢源。如果在野陣營無法團結抗綠,就只能坐視民進黨繼續執政,繼續坐視它濫用權力踐踏正義、霸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