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治仁/發掘人才 是門技藝
◆ 楊渡/兩岸語言要怎麼切割?
◆ 方祖涵/從電玩重生的歷史
◆ 黃志芳/貿易戰是熱鬧,貨幣戰才是門道
盛治仁/發掘人才 是門技藝
2023-04-21 04:15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缺工問題嚴重, 飯店房務人員人力不足更時有所聞。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台中市勞工局提供
勞動和服務業疫情後普遍缺工,已成為全球性現象;ChatGPT 風行,也讓所有人都必須思考未來工作所需人才特質,AI 可以如何協助工作而不是取代人類,是當前顯學;以上這些議題核心都是人才。最近閱讀經濟學家柯文(Tyler Cowen)和矽谷創投天使投資人葛羅斯(Daniel Gross)合著的「人才:識才、選才、求才、留才的10堂課」(How to identify energizers,creatives,and winners around the world)一書,論及許多識才育才方法,與關心人資制度讀者們分享閱後心得。
首先從面試談起。我的既有經驗是面試很難做為選才有效工具,因為短時間內的接觸問答,都是經過準備和演練,且揣摩面試者想法小心回答的,這和實際工作態度有著無法預測落差;更何況團隊精神和敬業態度,及人際互動等特質,是無法透過面試確知的。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個好的面試者,也只能靠面試淘汰明顯不適任者,但對面試表現較好的應徵者也並無太大把握。
雖然此書並不能從根本解決所有問題,卻提供讀者很全面且深入的思考架構。從傳統面試和線上面試優缺點比較、提問方式及內容、如何破冰、如何引導、場地選擇、心態調整,到面試時對智力和人格特質評估等面向切入,讓我們能全面思考如何提高透過面試識才的準確度。
舉例說,作者建議若想了解應徵者的思考方式、興趣及時間安排,與其直接問休閒時的興趣或嗜好,不如問「假日或閒暇時,你的瀏覽器通常會開啟那些分頁?」這問題不但能知道對方興趣,也能瞭解閒暇時有沒有自我學習精進習慣。書中提出許多有趣的面試題目提供讀者參考,可舉一反三,發展出適合自己和公司的題組。
公司覓才時,不要只考慮應徵者當下的能力水準,而是要衡量他未來的發展軌跡。作者喜歡問的一個題目是:「鋼琴家平常會進行音階練習,那麼平常你在專業領域中會練習些什麼?」從應徵者過去職涯軌跡和這題目回答中,可協助我們判斷他未來自我提升幅度。
另外一個提醒,則是面試者也要瞭解自己公司定位。絕大多數公司都不是谷歌或蘋果,可以在人力市場任意挑選,而必須和其他同業競爭人才;面試的同時,也需要增加應徵者願意加入的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公司的人才。培育人才需要良好的環境孕育;文藝復興時期分別在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產生大批藝術家、十八世紀到廿世紀日耳曼古典音樂家們、古希臘時代思想家們,及當代矽谷創業家們,為什麼會這麼集中大量的誕生?
統計學家班克斯曾經以古希臘時代為例研究這現象,他的結論是,並非「他們喝的水和別的時代有什麼不同」,而是雅典風氣和文化自信,加上教育體制,使得人才互相學習並被善用,在競爭又合作關係中成就卓越;在適當環境土壤中孕育出人才聚落,這也是企業需要培育的人才發展環境。
一個企業識才、選才、求才、留才能力,決定其未來發展關鍵。發掘人才是科學,也是藝術,更是一門需要努力精進的技藝。
TALENT:HOW TO IDENTIFY ENERGIZERS, CREATIVES, AND WINNERS AROUND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