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王健壯/台灣要懂得向美國說敬謝不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台灣要懂得向美國說敬謝不敏
◆  馬凱/消費券前車之鑑拋腦後
◆  方祖涵/裁判誤判,是誰的錯?
◆  嚴震生/美國新科眾議員的假、假、假
◆  楊志良/活在當下,還是展望未來?
◆  劉憶如/重振內需成長引擎的期待
◆  李清志/達文西的腦袋





王健壯/台灣要懂得向美國說敬謝不敏


2023-01-08 06:07  聯合報/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台灣親美,有歷史的必然,也有現實的不得不然;但親美親到買美國武器要伸手拿美援,親美親到讓美國官員可以到台灣政府機關工作,有必要嗎?

關心台灣國防的人,這兩年經常看到這樣的訊息:美國要在台灣建立「區域應變軍備庫」,要把台灣裝備成一隻豪豬;美國軍事代表團祕密來台,評估台灣軍力;台美成立特戰合作組,美國海豹部隊來台參與演習;台灣延長兵役,白宮與 AIT 表示歡迎;美國要求台灣發展民防能力,並且大量購買因應不對稱戰爭的小型武器。台灣雖然有「十年建軍構想」、「五年兵力整建」等國防自主計畫,但現實卻是:美國早已長臂介入台灣國防的各個領域,台灣變成美國軍事附庸距離也愈來愈近。

去年底,美國的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更決定在未來五年內,每年無償軍援以及軍事貸款台灣各廿億美元,創下台美斷交後美國對台軍援與軍貸的首例。但民進黨政府過去六年,已經花了大約兩百廿多億美元購買美國各型武器證明台灣是買武器絕不手軟軍購大國,台灣既然這麼有錢,為什麼還要接受美國的軍援與軍貸?拿人的手短,台灣未來五年拿的軍援或軍貸如何運用,豈不是更要受到美國的管控?

從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年)代開始,台灣就是接受美援的主要國家。其中經濟援助從早期的無償經援,到民國四十九年(六○年)代初期改以經貸為主,中後期則連經貸也停止完全改為投資。至於軍援,早期美國對台亦採無償軍援,但民國五十九年(七○年)代中期後,軍售逐漸取代軍援,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通過之前,台美之間一向只有軍售,並無軍援或軍貸的關係。

有人或許認為,山姆大叔既然出錢或貸款給台灣,不拿白不拿,為什麼要拒絕?而且,許多國家想拿還拿不到,人家好意,要怎麼拒絕?但台灣應該自問的是:美國對台無償軍援與軍貸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經變成歷史名詞,台灣有必要讓這個名詞復活嗎?不論是軍援或軍貸,台灣非需要不可嗎?難道民進黨政府會天真到以為利多於弊台美軍事同盟從此牢不可破?

同樣的,美國國會最近通過的「台灣學人計畫」也應作如是觀。這項計畫仿傚民國七十九年(九○年)代中期的「曼斯菲德獎助金計畫」,該項計畫至今已培養一百多位所謂的「日本通」,「台灣學人計畫」的目的當然也是要培植「台灣通」。這兩項計畫都委託民間機構執行,前者為「曼斯菲德基金會」,後者是「西太平洋獎助金計畫」;而且獎助對象都是美國政府官員計畫都長達兩年,前一年學習語言,後一年派駐當地國政府機關或國會工作。

美日關係不同於台美關係,日本可以無條件接受「曼斯菲德計畫」,台灣卻不能有樣學樣,況且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中,在「曼斯菲德計畫」中,接受獎助的美國官員第二年「將以研究員身分服務」(will serve as a fellow)於日本國會或政府機關,但「台灣學人計畫」用的文句卻是 shall work in 台灣國會與其他政府機關,「工作」與研究或見習不同,但美國官員可以在台灣政府機關「工作」嗎?「工作」的內容為何?界線在哪裡?如果美國官員可以參與台灣公務,甚至與聞公務機密,台灣還有主權可言嗎?

台美關係愈好,台灣愈要謹慎拿捏分際,對美國利益有利的事,不一定有利於台灣利益;對美國的「好意」,台灣必須要懂得說敬謝不敏,否則遲早會變成美國軍事附庸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