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執政黨三連敗的經濟因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184/web/ 

◆  聯合報社論/了無生趣:一年千百億催不出消失的嬰兒
◆  聯合報黑白集/廢土堅笑看高嘉瑜
◆  經濟日報社論/執政黨三連敗的經濟因素







經濟日報社論/執政黨三連敗的經濟因素


2023-01-11 03:33  經濟日報/ 社論
從地方公職九合一選舉到台北市立法委員補選,執政黨三連敗,原因何在?本報系資料照



從地方公職九合一選舉到台北市立法委員補選,執政黨三連敗,原因何在?從政治基本面到選舉技術面,可以找到各種原因,都言之成理,但經濟因素也不可忽略,宏觀的總體經濟環境常被視為執政績效的重要指標,民眾的切身感受則直接影響投票行為。台灣的「經濟選民」雖然沒有歐美國家那麼眾多而敏感,但在經濟情勢劇烈變動的當下,對一些選民的投票行為應有一定的影響。

蔡總統輸得很不甘心,她自認為經濟政績不錯,只是各項執政數字表現與人民實際感受有落差。她在臉書上說,政府強調整體施政成果,而人民的感受才是投票的決定性因素,執政成績與人民實際感受的落差,確實是政府應該去檢討和檢視的。她為此而召開國安會議,近期並一再強調台灣「經濟轉型能源轉型順暢,過去依賴中國大陸單一市場的情況已經翻轉,又說經濟已更有韌性;更亮麗的成績是,平均國民所得突破3萬美元,可望超越日韓。如果這些經濟佳績信而有徵,人們對數據表現也感同身受,則民進黨應該大獲全勝,實際選舉結果卻恰恰相反,問題出在哪裡?

經濟數據繁多而複雜,不能只看有限的數據簡而化之解讀,如果只拿有利於執政當局展現績效的數字,而刻意排除其他不光彩的數據,尤其是攸關民眾切身感受的數據,則將謬以千里,甚至被認為不知民間疾苦。所以,經濟數據必須全面關照,而且應該從民眾的生活實際著眼,否則執政者可能自我感覺良好,拿來做大內宣,民眾的評價卻截然不同,有些選民甚至因之投下賭爛票

多數民眾近年來感受最大的衝擊是新冠疫情干擾,許多行業與從業者備受其害,通貨膨脹則大幅推升生活成本,許多民眾感覺變窮了。執政當局著眼於台灣經濟的整體表現亮麗,逆勢出現正成長,主因是拜外銷產業所賜,特別是科技、半導體產業表現突出,內需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則受創嚴重,而這些產業關乎眾多民眾的生計。

出口成長與內需市場萎縮同步發生受益者財富增長與受害者荷包縮小並同出現,總體經濟的亮麗數字與微觀層面的灰暗同時現世;青年的相對剝奪感更嚴重,原來對民進黨執政滿懷信心,如今卻是美夢幻滅,如何能再力挺?執政當局只看正面而不看背面,只頌讚光輝而漠視黑暗,所以無法接受選舉結果,反被民眾譏為冷酷無情。

執政當局大肆宣揚的美好佳績往往不堪細察,比如平均國民所得超過3萬美元,主要原因也是出口成長率高,其中關鍵因素是台幣匯率升值致使以美元計的平均國民所得大幅成長。多數民眾實際上並未感受到所得增加,反而因為實質所得趕不上物價增幅而感到所得減少。然而,當局選擇性宣揚一些傲人的數據,而不去全面探查數據的多端內涵及其背後緣由,更不去感知民眾的真實際遇,結果不但遠離真實的民意,甚至都被自己蒙蔽了。

更糟糕的是,執政當局宣揚的經濟數據經常見樹不見林,看到冰山一角而不見底下全貌,結果流於欺人且自欺。比如,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台灣真的不再「依賴單一市場」了嗎?實際上,十年來兩岸的貿易金額增加一倍,馬政府離任前一年的民國一O四年(2015年),台灣出口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度為39.4%,民國一一O年(2021年)增加到42.3%,顯示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而且,台商投資大陸保持增長的趨勢,呈現大項目多、科技含量提升的變化;在在顯示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更上一層樓。民進黨政府卻以不符實情的說法宣揚「抗中愛台」的必要與成績。

經濟數據可以唬人,也能騙人,寄望執政者客觀檢視、平衡傳播,民眾尤應擦亮眼睛,千萬不可被誤導與蒙蔽。










聯合報黑白集/廢土堅笑看高嘉瑜


2023-01-11 04:48  聯合報/ 黑白集
MLB場務組顧問庫克(Murray Cook)會勘新竹棒球場卻挖出廢棄磚頭。圖截自/高虹安臉書



吳怡農立委補選輸給王鴻薇,民進黨又忙找戰犯,砲口指向綠委高嘉瑜,批她「老是修理自己人」。諷刺的是,補選前夕新竹球場被查獲非法掩埋廢棄物,號稱「親自監工」的林智堅大放厥詞卸責,加深民進黨仇恨值。黨內無視廢土球場敗票效應合力圍毆高嘉瑜,小智肯定樂壞了。

高嘉瑜說論文門「一屍 N 命」,預言神準。且看,「抄跑堅」進化成「廢土堅」,禍害民進黨不見盡頭。她只是說實話,全黨不問是非挺一人,勢必賠上社會信任,卻被同志視作叛徒討伐。這個黨沒有說真話的自由嗎?

賴清德全台傾聽基層,開除高嘉瑜的建議不絕於耳,讓人想起扁朝「十一寇」事件。當年十一寇批扁家貪瀆地下電台煽動拒投;如今執政團隊從根爛起,全黨還不讓同志出聲反省。原來,蔡英文接棒陳水扁,達成完全執政完全貪腐最後一哩

林智堅面對敗選土石流,仍和涉弊包商同聲鬼扯;而高嘉瑜基於職權檢討超徵稅款是行政失靈,竟遭黨內家暴,只能委屈嘆道「吾日三省吾身」。賴清德不敢嚴正以對林智堅囂張面對基層鍘高嘉瑜聲浪只能柔聲喊團結,這與蔡英文道德侏儒何異?

王世堅說,渾水摸魚、想幹壞事的人都呼籲黨團結;不分是非包成一堆,不叫團結,是和稀泥。賴清德別學小英裝作聽不到。












聯合報社論/了無生趣:一年千百億催不出消失的嬰兒


2023-01-11 04:47  聯合報/ 社論
各縣市紛紛祭出一次性生育津貼/獎勵政策,但提高轄內生育率成效卻十分有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新生兒消失的速度已是失速列車,政府雖不斷發放各種津貼、補助,號稱「國家一起養」,仍攔不住跌勢去年達到台灣光復以來的最低谷新生兒數只得十三.八萬人。年輕人「不想生」,有人推給新冠疫情阻擋外籍婚姻的「生力軍」入境,或歸咎傳統「虎年」禁忌造成的低生子意願。但這些只是次要因素,解釋不了政府一年花掉一千六百億元打造友善生育環境,為何國人仍了無「」趣?

回頭看看台灣的新生兒是如何消失的。民國五十年代經濟起飛,人民勇於「增產」報國,新生兒曾創一年四十二萬的高峰。民國八十年代,每年新生兒還有卅萬人,此後每下愈況。民國九十七年是歷史轉捩點嬰兒出生數首度跌破廿萬人九十九年遇上虎年出生數降至十六.六萬人但兩年後龍年再現出生潮,回升至廿三.五萬人,竟比虎年大增七萬人。台灣自命科技島,生育卻擺脫不了生肖傳說,令人難解。

少子女化」魔咒糾纏台灣近廿年,各級學校都招生不足,執政者卻始終無法對症下藥。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當時總統馬英九曾喊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可能動搖「國本」,各種催生補助開始出爐。蔡英文執政後也加碼育兒津貼,並喊出「○到六歲國家一起養」;如今,蔡總統任期已至尾聲,但仍只能看著「國本」繼續動搖。

歐美不少國家都有過少子化問題透過多元政策搶救皆有起色。台灣的少子化危機,則是診斷失準又拿錯藥方。我國每年偌大的催生經費有四百億元用於發津貼」,包括托育補助、育兒津貼,及補助私托業者的「準公共化」幼兒園,都是發錢政策發好發滿易放難收。事實上,各國經驗都證實發現金政策無助催生。中研院的人口白皮書早就建言:公共托育、家務平等分工,讓女人不再獨自擔負育兒重擔,包括「友善職場」的彈性工時、足夠的照顧假,讓女性能兼顧職涯與母職,才是更根本之計。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麼女性選擇「不婚」或「生育罷工」,都是經濟理性下的選擇。人生的發展,哪是區區幾千元補助所能收買?

陳時中在衛福部長任內,曾大動作成立「少子女化辦公室」,請出前部長林奏延坐鎮。去年底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才被揭出該辦公室只「舉行三次會議」,盤點內部資源。那三次會議,官員赫然發現,少子女化議題事涉勞動、教育、經濟、文化等面向,須仰賴行政院整合。於是,該辦公室便回歸行政院的「完善生養方案」,默默成了盲腸。由此可見,這個「國安問題已淪為一次次開會官僚作業從未積極解決問題

最新政界競相亂開的催生藥方,是「凍卵補助」。去年選舉,有廿八名首長及議員候選人提出這充滿「科技感」的政見,最後有十七人當選。例如,新竹市長高虹安提出卅歲以上女性可享有單次凍卵兩萬元的補助,參選新北市長的林佳龍則提出三萬元補助的政見。問題是,我國《人工生殖法》規定,要解凍卵子受精,必須是「異性夫妻且任一方罹患不孕症」。亦即,女性凍了卵,卻找不到丈夫,或同性配偶想生養小孩,都不得動用自己的冷凍卵子。據台大醫院統計,台灣凍卵使用率只有八%,遠低於美國的四十%。可想而知,「凍卵補助」的錢將進入業者口袋,卻無太多催生效果。

要讓少子化列車減速,政策不是求「有做」,而是要求「有效」。再亂撒幣催生無方,難道只能等龍年搶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