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名家觀點】吳大任/2023年台灣經濟風險

◆  【名家觀點】吳大任/2023年台灣經濟風險
◆  【名家觀點】手術式顛覆,台灣公民意識準備好了?
◆  【名家觀點】推動FinTech 先解決三痛點
◆  【名家觀點】期待落實居住正義





【名家觀點】吳大任/2023年台灣經濟風險

2023/01/12 02:46:52
經濟日報  吳大任(作者是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



台灣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央行警戒點2%,開始步入通膨壓力區。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事起,造成國際能源市場與糧食市場供給短缺嚴重,引發國際商品價格大漲。美國 CPI 年增率由2月 7.91% 升至3月 8.56%,台灣亦由2月 2.33%升至3月 3.27%,並逐月上升至6月高點 3.59%。

面對嚴峻通膨情勢,美國聯準會在去年3月宣布升息1碼,啟動全球升息循環。隨後一連串升息決策,累積升幅高達17碼,將聯邦利率升到 4.25%至 4.5%區間。台灣央行則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3月跟進美國升息1碼,此後,累積升息幅度為 2.5 碼

高度通膨使得美國一般家庭維持基本生活水準的必要性支出增加,聯準會大幅升息更使得有貸款家庭利息支出大增。觀察美國消費與儲蓄資料可見,民國一一年(2021年)4月美國民眾在疫苗施打、 經濟解封之際,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高達30.05%,當時儲蓄率為12.8%。 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即因通膨與升息,迫使家庭必要性支出不斷增加,儲蓄率持續下滑,10月已降至 2.3%,顯示當前美國一般家庭支出水準已接近家庭所得。如果家庭支出繼續被迫增加,家庭經濟將轉成入不敷出狀態,消費能力勢必進一步下降,衝擊各種消費產品銷售,特別是進口自台灣或大陸的手機、筆電或腳踏車等家庭非必要消費產品。 

觀察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可發現,自去年7月起已陷入緊縮。出口部份,台灣自去年9月降到 375億美元,10月小幅回升,11月再降到361億美元,年減幅逾13%。外銷訂單亦自去年9月開始逐月衰退11月爲 501億美元,年減23.45%,旺季不旺。 

造成台灣出口不振的影響因素除美國消費轉弱外,歐洲及大陸經濟情況也有相當程度影響。大陸去年初的清零政策,迫使各種零組件與產品生產停頓,影響全球供應鏈運作。另外,面對全球終端需求快速下降,去年10 月大陸出口金額由9月3,228億美元降到 2,984億美元,年增率則亦由正轉負。 

大陸去年12月逐漸鬆綁清零政策,部份經濟活動開始回溫,但在確診與死亡人數攀升與全球消費急凍的情況下,內需消費、投資及外需出口表現仍有疑慮。目前大陸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占比近四成。台灣去年11月外銷訂單金額大幅衰退,接單地區則以大陸衰退幅度最大,高達37.3%。由此可見,大陸經濟情況對台灣出口影響甚大,必須密切關注。

歐洲則因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及食物價格大漲,成為全球通膨最嚴重地區 。歐洲各國家庭經濟迅速惡化,消費與進口需求必然大幅下降,也使得台灣11月自歐洲接單金額衰退26%,僅次於大陸訂單衰退幅度。

美國、歐洲、中國大陸等大型經濟體在全球通影與升息循環的影響下,今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消費不振現象,如果升息循環繼續進行,全球消費需求還會進一步緊縮,嚴重衝擊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台灣出口。相關企業在訂單減少、營收下降的情況下,可能被迫實施無薪假或裁員樽節成本。更有甚者,央行持續升息不斷加重企業借貸成本負擔,增加企業經營壓力與債務違約風險。只要部份供應鏈廠商發生財務危機 ,將連帶影響供應鏈其他廠商,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值此景氣寒冬時期,企業亟需更嚴格控管現金流與投資計畫,靜待美國通膨顯著下降或失業率大幅上升,迫使聯準會調整貨幣政策方向,帶動全球央行降息,屆時全球經濟才能逐漸復甦,台灣出口才有機會恢復成長。



學經歷:1992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

專長:產業組織及賽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