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2023中國大陸經濟的挑戰與突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224/web/ 

◆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政治算計玩過頭,終於逼走自己
◆  聯合報黑白集/蘇教授答不了蘇部長
◆  經濟日報社論/2023中國大陸經濟的挑戰與突圍






經濟日報社論/2023中國大陸經濟的挑戰與突圍

2023-01-12 00: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喬治艾娃暗示,中國大陸2023年將拖累而非帶動全球經濟成長。(路透)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在新年伊始接受訪問時表示,作為世界引擎之一的中國,去(2022)年的經濟成長可能是40年來首次跌落或低於全球水準;不僅如此,今年全球經濟發展將比去年更困難,因為美國、中國、歐盟及日本等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活動都將同時放緩。

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10月,IMF曾下調民國一一二年(2023)全球經濟前景,原因包括:俄烏戰爭、通膨壓力和各國央行推出的高利率措施。與此同時,中國則逐步鬆綁「清零」政策,邁向「與病毒共存」的重啟之路,但新冠確診病例在短時間內激增,導致中國消費者充滿警惕,即使嚴格的封控措施已遭解除,經濟活動及勞動力市場卻未見顯著提高。

正由於近幾個月中國放鬆「清零」政策後的現象與效應,IMF開始對中國經濟成長轉為保守與負面,作出了中國經濟將出現40年來首次低於全球水平的判斷。據此,喬治艾娃釋出最新信息:1月稍晚,IMF將在瑞士舉行世界經濟論壇時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屆時,中國和全球經濟前景可能將再次下調。

IMF對中國經濟,在三個月前還預估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將加速成長4.4%,如今卻從正向轉為負向,如此巨大調整,主要依據自然與中國抗疫政策調整後對經濟活動的效應有關。但對於民國一一二年(2023)這新的一年的中國經濟,能否僅從抗疫政策及其效應這麼單一的角度作出預判,我們有所保留,並願提出以下看法。

首先,日前舉行的第四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現為中國社科院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建議中國政策當局應適當提高通膨容忍度,以助力經濟反彈。張斌進一步指出,就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粗略估算,如果要維持產出並控制產出缺口,那麼全年需要最低5.5%經濟增速;如果要實現民國一二四年(2035)目標,需要6.4%的經濟增速;如果要實現充分就業,則需要6.8%的經濟增速。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經濟工作應該朝著6%以上的經濟增速目標努力。

張斌的分析論點與建議,顯然跟IMF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觀察與研判大相逕庭,我們更傾向於認同前者而非後者,主要有三點理由:

一,誠如 IMF 所言,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中國經濟成長極可能是40年來首次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這當然與堅持「清零」政策有關。如今中國正快速鬆綁該政策,在鬆綁初期雖可能出現如 IMF 所見之因新冠確診病例激增,導致消費者充滿警惕對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但應屬短期現象,不僅如此,過去兩、三年,因「清零」政策對生產活動造成的窒息效應將因鬆綁而獲得充分解放,因此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極度低成長的基礎上,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成長出現強烈反彈是合理的判斷。

二,更重要的是成長的動力來源。在美國針對中國的強大遏制戰略下,中國提出內外雙循環戰略但其實更多地是著重於內需。然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開展,RCEP 的開始運作,中國主導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組織的擴員,特別是中國與中東國家經貿關係的強化,內需、外需聯動的形勢正在出現,這無疑將大幅扭轉近年來中國在外需上的不利局面。

三,再就內需而言,中國無論在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上都存在著巨大空間。比如貨幣政策如張斌所言,只要適度提高通膨容忍度,即有相當寬鬆餘地,此形勢比之美、歐有利太多;至於財政政策,配合「共同富裕」施政,亦將充分調動起巨大的內需潛力。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今年3月中國大陸的兩會有很大機率提出明顯擴張的財政政策,與相對積極的貨幣政策,這對中國、對地區,乃至對全球經濟無疑都將是正面的訊息。













聯合報黑白集/蘇教授答不了蘇部長

2023-01-1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財政部前部長、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表示,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政府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債務,否則等於債留子孫。(中央社)



財政部長蘇建榮上月辭官,回大學教書,驚險閃過超徵風波。這兩天他以「蘇教授」身分演講,說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應先還債才對。此話一出,被形容為「小蘇嗆大蘇」,給答應發現金的蘇揆難看,立馬有綠委則罵他「腦袋不清」。

如果蘇建榮仍然是財政部長,他還會說一樣的話,拒絕還稅於民嗎?恐怕不然。至少,蘇貞昌不會理睬其意見,仍會照發現金。「蘇教授」有說真話的權利,但「蘇部長」恐沒有堅持己見的餘地;在民粹至上的民進黨,尤其如此。蘇建榮的還債論,頂多能在課堂說給學生聽,影響不了現實大局

無論如何蘇教授仍敢說真話不違背專業良知曲意迎合當局還是值得尊敬。不像國安局長陳明通,在台大量產碩博士惹出抄襲爭議,已有林智堅、鄭文燦兩人被撤銷學位,他卻毫無愧色。甚至,還大剌剌以「陳局長不回答陳教授的問題」,敷衍立委質詢

蔡政府官員很懂這套「分身術」,利用角色置換,不斷在「政治責任」的門裡門外閃來閃去,兩邊不沾。蔡英文搭行政專機為黨員輔選,玩的就是「蔡總統」與「蔡主席」的變身遊戲;這些年下來,政府與黨的界線,也漸漸模糊不清了。

林智堅抄襲案昨天開庭,陳明通又跳出來,說此案是「冤案」。請問,你現在是陳局長還是陳教授?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政治算計玩過頭,終於逼走自己

2023-01-1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央社



民進黨敗選後,內部檢討一直避重就輕,尤以行政院長蘇貞昌仍高踞閣揆卻不改組受到最多抨擊。主要癥結在,執政團隊近年掌控偌大權力呼風喚雨,行事驕蠻霸道;如今失去民心,卻無意負責,不符合「責任政治」的精神。輿論沸沸揚揚一個多月,昨天終於傳出蘇貞昌在府院例會中請辭的消息;接下來,就要看新團隊能否為僵滯的政局帶來新契機。

表面上看,蔡總統在敗選第一時間即「慰留」蘇貞昌,顯示有意讓他繼續留任;蔡英文在元旦談話中說出理由,是要「穩定政局」。但是,在民心思變的情況下,「穩定政局」的老調,其實已形同「諱疾忌醫」的粉飾詞,反而加深各界不滿。外界原本還在猜測,內閣改組會不會在春節前或春節後發生,旋即傳來了蘇揆請辭的消息。可能原因之一,是蘇貞昌在超徵稅款發現金「還稅於民」的操作上,只顧著自己搶鋒頭,讓蔡英文陷於被動追認的窘境。退稅如此大事,府院竟無充分協調,終於使「蔡蘇體制」的最後一道防線崩解。

蘇貞昌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和權力極限,喜歡用政治權威壓人。其次,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責任邊界,極端戀棧而面無愧色。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擔任閣揆才十六個月的賴清德即堅決請辭以示負責。這次民進黨大敗,輿論皆認為中央執政不得民心要負首責,蘇貞昌當了四年行政院長,卻不覺得自己應該請辭下台,讓民眾深覺反感。

不僅如此,蘇揆還用了不少手法,為自己留任潤色造勢。例如,行政院小編為他製作出《這男人太狠了》的宣傳片,自我歌功頌德;卻因抄襲「抖音」哏惹來一片訕笑。再如,蔡英文透過國安高層會議決定超徵稅款的運用,原本對普發現金仍有保留;蘇貞昌卻跳過府院例會,自行對外宣布每人發現金六千元。此舉,顯示他專橫依舊也缺乏府院協同步調的周詳,這也恐怕是促使蔡英文決心撤換他的最後一擊。

蔡總統選在這個時機改組內閣,原因有三:第一,賴清德十五日即將被推選為黨主席,此後,蔡英文自兼黨主席時代的「府院黨三位一體」關係必將打破;蔡總統必須先一步調整執政團隊,以防自己的權力和威望進一步遭到侵蝕。第二,既然外界對蘇內閣的不滿持續上升,甚至重創蔡英文的支持度,藉著改組內閣,總統也多少能釋放一些內外壓力。第三,趕在春節連假前敲定新執政團隊,使得府院黨各方都有時間彼此適應,調整步伐重新出發。

無論如何,內閣改組不僅必要,也是正確的決定。遺憾的只是,改組時機來得太遲,又一直被形勢推著走,已無法讓民眾再感受到民進黨的積極任事或敏於因應。尤其可議的是,民進黨敗選後,內政部長徐國勇稱病請辭,最後卻跑去主持節目當名嘴;財政部長蘇建榮請辭返校執教,卻對還稅於民一事反嗆蘇揆,這些現象都給外界不好的觀感。此外,某些不適任的閣員則繼續戀棧態度始終不改其囂張;種種內閣破碎不成形狀模樣,真的讓人失望。

情勢發展至此,其實也暴露了蔡總統社會觸角鈍化的問題,包括她的決策圈日漸縮小同質性日益升高,以及她逐漸流失自信。這些問題,希望能藉由內閣改組,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因此,接下來就要看新執政團隊的組建,是否能納入更多有能力的專業人士,跳脫「黨內分贓」的窠臼,並一洗「一言堂陋習。如此,或許能拿出讓民眾滿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