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蘭/鏡像神經元 虛擬久了會成真
◆ 施振榮/王道與微笑曲線
◆ 薛承泰/生育果然跌破了14萬!
◆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當政治風險成為企業必修課
◆ 盛治仁/西方教育重新倡議的兩門課
洪蘭/鏡像神經元 虛擬久了會成真
2023-01-13 02:26 聯合報/ 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想像可以活化跟實際動手做同樣的大腦皮質區。(示意圖) 美聯社
一個學生驚訝的拿著報紙來問我說:「老師,這是真的嗎?人若可以用紙鍵盤就學會彈鋼琴的話,那鋼琴公司豈不都要倒閉了嗎?」
原來那是一篇有關四十年代師專學生的故事。那時的小學老師是包班制,不但要教國語、算術、常識,還要教唱遊,所以必須會彈鋼琴。但台灣那時很窮,學校不但沒有鋼琴,連風琴也沒幾台,學生每人每周只能分配到一個小時的練琴時間。學校不得已,就發給學生每人一個跟鋼琴鍵盤一樣的硬紙板,叫學生眼睛看著樂譜,心裡唱著旋律,手指在紙鍵盤上練習,是個窮則變,變則通,無奈何中的辦法。
那時國家是真窮,天天要老百姓「克難」。我記得小學上音樂課,男生要先去前一個班級把風琴抬來給我們用,下課後,下一個班級的男生再來把它抬去給他們用。那時學生多,人滿為患,每一間教室的座位都是八排,八行,坐滿六十四個學生,學校空不出一間教室來做音樂教室,只好叫學生抬著風琴走班。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音樂啟蒙好像也沒有輸給現在有音樂教室的世代,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其實環境再差,只要有心,一樣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西南聯大就是一例。在當時,連教科書都沒有的環境,老師點著油燈,憑記憶刻鋼板寫講義,也一樣教出了很多傑出人才。
學生聽我這樣說,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問:「那第一個發明這個方法的人是誰?他怎麼知道這個方法有效?」
我不知道,五十年前的確不知道這個方法背後的機制,更不知道什麼叫「鏡像神經元」。但是當時的人是相信天下沒有走不通的路,物資缺乏的時候,只要了解目的和那個物件的本質,就可以找到替代品來解決問題。比如說,煮菜用蔥薑的目的是去腥,那麼沒有青蔥,洋蔥也可以替代。說實話,當時的硬紙板琴鍵的確發揮了替代作用,給了我們美學的教育。
至於它背後的神經機制,科學家一直到九十年代,有腦造影儀器後,才知道原來是鏡像神經元在作用。有個實驗是請鋼琴家躺在核磁共振中,想像他在彈貝多芬的奏嗚曲,同時掃瞄他的大腦。然後給他一個電子琴鍵,請他真正彈,結果發現大腦活化的地方一樣。也就是說,想像可以活化跟實際動手做同樣的大腦皮質區。防空演習或沙盤演練有效,就是因為它先活化了將來要用的神經迴路,等事情真正發生時,便能夠快速地把行為做出來,節省逃生的時間。
了解到大腦的這個機制後,父母一定不能讓孩子打冷血殘酷的殺戳電玩遊戲,因為孩子在玩這些遊戲時,相關的神經迴路會活化起來,神經迴路的臨界點變低後,將來便敢真正的動手殺人,而且情緒的敏感度會因反覆的被活化而變得遲鈍,使孩子對殘酷無感,對別人的流血、哀號無動於衷。日前警察破獲的柬埔寨版暴力詐騙事件正是這個機制的結果。我們千萬不可低估暴力遊戲的殺傷力,因為行為虛擬久了會成真,最後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