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迎向不確定未來的無悔策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261/web/ 

◆  聯合報社論/在遠見中壯大的台積電,不容因短視而削弱
◆  聯合報黑白集/黨變大了,寇卻少了
◆  經濟日報社論/迎向不確定未來的無悔策略






經濟日報社論/迎向不確定未來的無悔策略


2022-12-06 00: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經濟景氣不明、通膨壓力仍在、俄烏戰事持續、中國大陸清零影響供應鏈、美中對峙及兩岸情勢嚴峻等等不利因素下,2023年的產業前景似乎沒有樂觀的理由。 (聯合報系資料庫)



又到了歲末回顧與前瞻的時刻,但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景氣不明、通膨壓力仍在、俄烏戰事持續、中國大陸清零影響供應鏈、美中對峙及兩岸情勢嚴峻等等不利因素的籠罩下,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產業前景似乎沒有樂觀的理由。

OECD 11月下旬公布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經濟預測,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今年的3.1%,減緩至2.2%;國際貨幣基金(IMF)在10月時的預測則是2.7%。而國際金融協會(IIF)在11月底發表的報告更為悲觀,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1.2%,原因在於俄烏戰事延燒,可能演變成一場打不完的戰爭,拖累全球經濟。

一家人力銀行也發表企業問卷調查結果,82%的企業認為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景氣有中度或高度衰退的機會,而企業心態所以保守,最擔心的未來因素前三項,包括通貨膨脹、烏俄戰爭持續,以及各國央行加速升息貨幣緊縮;而庫存增加、需求降溫,中共二十大重申絕不放棄對台動武也擠進前十大擔憂項目。

面對這可能即將來臨的景氣寒冬與變數,許多廠商已開始以減少資本支出、降低庫存、保留現金水位,甚至無薪假、減薪等方式來因應。而也有思考如何尋求新的事業範疇或者改變商業模式來積極應變。究竟如何進行風險控管,並進行系統性策略思考,以突破困境,相信是大家現在最關心的課題。

平心而論,經營企業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與風險對抗過程,所謂高風險,高利潤,沒有風險哪來超額利潤。因此如何思考降低、轉移,甚至避免或隔絕企業可能的營運風險,是企業領導人每天必作的功課。但在此一前景渾沌的時點,應如何看待未來可能的風險,的確需要更深刻的思索,無悔策略No Regret)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架構。

所謂無悔,是指不論在何種情境下,決策者對其所採取的企業經營戰略都不會後悔。就實務上而言,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其意義並不是真的不會後悔,而是最小化後悔Minimize regret)。一般而言,過去我們經營企業講究的是以小博大,亦即以最少的資源與投資,獲得最大的成果與效益。因此我們試圖尋找關鍵成功因素,追求企業最大的成長可能,並希望能夠進一步確保推動的成果。

無悔策略的思維重點是「讓企業活得久比短暫活得好更重要;不求絕對成功,但求免於悔恨」。因此無悔策略提醒領導者應分析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致敗因素,降低失敗可能造成的衝擊,亦即找出最壞的情境,避免走到那裡,也由於未雨綢繆,也可避免因為沒有選擇而被迫行動。

簡單而言,此刻企業應投入一定資源作情境模擬,這包括關鍵風險議題為何?並進行風險的分類、評量與盤點,尤其是未來可能情境的描繪與推演更是重要,此一分析應將最壞的情境納入,才不會掛一漏萬。其次是對策的發展,這包括致敗因子分析,找出影響企業的所有可能驅動因素以及其中會讓企業崩潰的關鍵,設定觀測指標進行掃瞄,一旦指標訊號超過警戒線,就應立即採取必要的行動。最後是方案的執行,這包括指標監控與分析系統建置,教育、溝通與情境演練,這才算是完善風險管理安全防範機制

舉例而言,兩岸關係一直是產業界最關心的議題,也是各界認為影響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變數,若不幸發生最嚴重的情境,企業是否已做好應該做的準備,什麼樣的訊號,就要啟動相關的計畫,恐怕也需要模擬一番。就像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台海危機時,李登輝總統表示已做好18套劇本

從某個程度來說,存在本身就是意義活著就有希望,企業必須根據所處的總體環境產業環境,以及自身企業的特質作進一步的分析,將可能影響企業生存的最壞情境找出,並進行應對策略與方案的研擬,採取必要的措施,才不會在最壞情境來臨時坐以待斃。











聯合報黑白集/黨變大了,寇卻少了


2022-12-06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法委員高嘉瑜。記者葉信菉/攝影



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慘敗,黨內除高嘉瑜、林淑芬和何志偉等立委提出檢討,僅北市議員王世堅、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開砲,檢討聲稀稀落落,均非大咖。黨內主流聲音仍在為敗選找藉口

這令人想起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扁家弊案爆發,民進黨林濁水、洪奇昌等十一人因對陳水扁提出批判,被其他同志打成「十一寇」,後又增為「十三寇」。這十三人,有黨內大老,有派系要角,更不乏阿扁子弟兵。兩相比較,黨內的正氣早已隨風而逝

阿扁時代是朝小野大,民進黨實力遠不如今天之一黨獨大。但黨變大了,敢於批判的「」卻變少了。究其原因,多數批評者已被逐出綠營,剩下的就留在蔡政府吃香喝辣成為共犯結構。大家都已西裝革履,怎捨得再大放厥詞

再則,蔡英文黨政大權在握,縱使辭去黨主席,仍找自己人代理主席,不願交出權力。正因黨內情勢詭譎,而蔡英文仍政權在握,也就沒人敢攖其鋒,只能觀望。畢竟這仗打完,立委提名在即,誰也難保初選是否又會被「沒收」。

不變的是,無論是十一寇、十三寇或五小寇,誰批評了黨,不是黨反省,反使自己淪為側翼攻擊目標當年側翼是地下電台如今側翼,則是網軍。當年的「」,只能在收編和放逐間二選一,恐也是「寇漸凋零」的原因吧。











聯合報社論/在遠見中壯大的台積電,不容因短視而削弱


2022-12-06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今天將舉行首批裝機典禮。路透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今天將舉行首批裝機典禮,美國總統拜登及蘋果執行長庫克皆將出席。該廠投資額達一二○億美元,台積電近期有上千工程師攜家帶眷前往,引發國人對護國神山「去台化」的憂慮。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稱,台積電赴美投資沒有人才、技術流失的問題;如此簡化的說法,說服力很低。連綠委陳明文都說,中下游業者因擔心台海安全未來擴廠將移往海外

台積電是全球半導體業龍頭,市值占台股比重廿八%,被譽為護國神山,其重要性毋庸多言。近幾年,台積電屢在美中科技戰中被蔡政府推上火線,並與日、德洽談設廠,甚至在兩岸緊張中被喻為戰爭必爭之焦點。這些發展,在在令人不安:蔡政府對經濟缺乏長期發展策略,卻不斷將台積電當成外交及戰略籌碼,又無心滿足它必要水電和人力等需求,這豈非在刨台灣經濟的根?

一般人只見台積電的光鮮成就,卻不知它創設與茁壯的艱難。許多人以為,台積電是台灣政治民主化社會現代化象徵,是自由經濟下民營企業的傑出代表;但事實並非如此,台積電是一家不折不扣由公部門籌畫成立的企業。其源頭,可追溯至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年)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邀請 RCA 微波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人在「小欣欣豆漿店早餐會,正式拍板台灣要從「加工出口區」的勞力密集模式轉進成科學園區」的技術密集模式,並選定積體電路與電子工業為發展目標,播下了第一顆種子。

台灣在日據結束時仍是依賴出口米糖殖民經濟,其後得以成功走上工業化,主要是政府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穩定經濟秩序,並推動前瞻性的產業政策奏功。例如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年)代扶植棉紡工業,民國四十九年(六○年)代實施外匯改革並發展出口導向政策;至民國四十九年(六○年)代後期,民生輕工業及出口業已蓬勃發展,重化工業也已啟動,完成初級工業化。

於是,先後任經濟部長李國鼎孫運璿開始思考台灣下一個新興產業。在小欣欣豆漿店早餐會的前一年,孫運璿已先成立工研院,開始推動科技產業的發展,並開始對外延攬人才。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已做到美國德州儀器副總裁的張忠謀來台接任工研院長,李國鼎同時交付他規畫設立一家積體電路公司的任務;兩年後,因而有了台積電的誕生。

台積電雖是政府推動的企業,但為了避免新公司受到國營事業的過多束縛,決定官股占比低於一半,政府日後對其經營也未有太多干預。一手擘畫的張忠謀認為,當時台灣的優勢在於「製造」,因而提出「晶圓代工」構想;此一模式為台積電奠定了致勝基礎,日後更帶動全球包括台灣的 IC 設計公司的興起。台積電的成功,領導者張忠謀居功厥偉,但他自謙只是專業經理人;他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原因在此。

台積電成立時,只是工研院電子所底下的一個衍生公司,但當時政府已擘畫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長程發展長達十多年。簡言之,眼光遠大且胸懷無私的政務官員積極打造台灣的發展環境,不少留美專家學人基於民族感情提供關鍵協助,再加上決策及執行的準確,我們才能享受台積電今天的果實。從民國三十九-五十九年(一九五○到一九七○年),台灣高教共培育出三萬多名工程師,為我國科技發展備足了人力資源。

半導體業成為台灣經濟支柱,台積電成為護國神山,都是前人在遠見中一步步經營的成果。若問今天的政府為廿年後的台灣做了什麼籌謀,蔡政府將何詞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