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李淳/謹慎面對半導體「去集中化」

◆  李淳/謹慎面對半導體「去集中化」

◆  黃齊元/民主的政治 獨裁的經濟
◆  盧希鵬/溝通的重點 在對方聽進什麼







李淳/謹慎面對半導體「去集中化」


2022-11-16 02:48  聯合報/ 李淳(中經院 WTO 及 RTA 中心副執行長)



最近半導體是否有「去台化」問題引發討論,擔心台灣地位受到挑戰。仔細觀察,「去台化」的辯論,涉及兩個定義大不相同的威脅,一是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要脫台化」,一是指生產要去集中化」;前者比較像是想像出來的假設性問題,後者是真問題卻有其合理性,需要謹慎面對。

去台化等於脫台化的觀點,常以美日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簽署的半導體協定立論基礎。日本半導體過去卅年衰敗是事實,但單純怪罪美日半導體協定及美國「脫日化」政策也過於簡化。卅餘年前美日多起經貿爭端有個重要背景,跟當前美中戰略競爭類似,就是美國認定日本一方面以各種方式扶植產業發展,他方面又鎖國阻礙美國產品進入

特別是妨礙競爭部分,日本以不見諸文字行政指導、強大的產業協會及團結日本企業鐵三角形成市場進入高牆。半導體方面,美國更具體的指控日本半導體既對美國及全世界低價傾銷又妨礙市場進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因而美日半導體協定有兩個重點,一是日本自我限制出口價格換取美國不課徵反傾銷稅」(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落日),一是擴大市場開放。與此同時,美國也開始協助台韓發展半導體。時至今日,台灣以半導體專業代工支持美國晶片競爭力,南韓則同時發展代工及品牌。

美國為自身利益推動美日半導體協定扶植台韓歷史,有值得借鏡之處,但援引作為半導體「脫台化」的威脅原因,則有張冠李戴的偏差。第一,當時美日半導體是競爭對手關係,也就是日本東芝多賣一顆晶片,美國美光就少賣一顆,彼此利益對立。相反的,台灣半導體是專業代工和美國利益完全一致,也就是台積電愈強,蘋果、AMD、高通就愈強。也就是說,按脫日化抑制對手的邏輯來推動脫台化,等於打壓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不符合美國利益。

 第二,「脫台化」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脫台後美國有取而代之的替代方案。日本當時遭受強大競爭壓力,主因在於其半導體技術並無特殊領先之處,競爭力主要來自透過效率及規模經濟達成品質及價格,面對在品質及價格更有競爭力的台、韓崛起,加上美國企業拆分推動代工模式脫日化備案,才會節節敗退。而今日台積電在生產技術上已有顯著的獨步領先之處,可預見的未來沒有「脫台化」後的替代方案,不符合美國利益。

另一個「去台化」的定義,比較像是生產地點的「去集中化」。美國認為超過九成先進邏輯晶片來自台灣有安全風險,因此需要分散產地。晶片的重要性幾乎可與石油等量齊觀,但全球產油國超過五十個,先進晶片生產國卻只有台、韓,可以理解美國的擔憂。不過生產地點去集中化必然犧牲效率及成本,需要找到平衡點。因此目前的做法,是以「安全備援」的概念,小規模的將局部產能分散至美國、日本及歐洲生產增加韌性。作為全球領導者,台灣確實應配合增加客戶信任感,不過生產核心仍在台灣;台積電未來三年對台投資計畫至少十廠起跳,是海外投資計畫的數倍,就是最佳例證

當然,不是沒有去台化威脅就等於高枕無憂。技術領先仍是一切關鍵敬業專業人才也是重點,更重要的是尋找下個台積電,才是台灣維持競爭力確保安全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