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製造業大博弈的勝負關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0667/web/ 

◆  聯合報社論/要讓世界知道:民進黨並不等於台灣
◆  聯合報黑白集/撕裂台灣的,竟喊反撕裂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製造業大博弈的勝負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製造業大博弈的勝負關鍵


2022-11-15 04:21  經濟日報/ 社論
中、美兩強較勁與博弈已從南海、香港、新疆,轉移到了關稅、貿易、產業與科技。路透



中、美兩強較勁與博弈已從南海、香港、新疆,轉移到了關稅、貿易、產業與科技,由於美方在各個領域似都未如預期占到上風,於是益發在產業及科技卯足了勁,迭出狠招,劍鋒所及,傷及無辜也在所不惜,就是要逼中國大陸科技產業步入絕境。

在美國前不久發布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定位為「唯一擁有意圖與實力,以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等力量來重塑國際秩序國家」,並稱未來十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十年,美國的目標是:「戰勝中國」。

如何與中國競爭?如何戰勝中國?《報告》提出了三大策略:投資、聯盟、競爭,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投資。所謂投資,就是加強在美國境內對製造業及科技產業的投資,或想方設法令美國境外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及南韓的企業回流美國,為此美國國會通過了金額龐大多達2,800億美元的「晶片及科學法案」,旨在增進美國的製造業和技術優勢。

面對中國強勢崛起,美國產生壓力甚至焦慮可以理解,但長期以來在世界上執製造業牛耳的美國,怎麼忽然間就面對從來不起眼的中國的競爭,而且是愈來愈強勁的競爭,這樣的形勢究竟是如何演變過來的,其中演變本質和邏輯是什麼,未來的趨勢又怎麼看?

上個世紀,二戰結束後初期,作為美國第二產業製造業產值占世界53%,但從上世紀198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進入了去工業化軌道,製造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服務金融業大幅上升,美國產業空心化的過程,使美國製造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持續茁壯,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在民國一○一年(2012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民國一八 年(2019年)中國製造業產值約3.8兆美元,領先全球,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美國排名第二只占中國60%,而美國加上排名第三、四的歐洲和日本仍不及中國。如無意外,中國製造業產值將邁向超過全球所有國家製造業產值的總和,即占全球50%

美國製造業之由盛而衰,與美國自上世紀1980年代開始的金融創新有著密切的關聯。根據產業理論,絕大多數國家的農業第一級產業)會因競爭力相對較弱而被工業第二級產業)超越或擠壓,從而需要政府介入對農業補貼;但接著工業的發展被第三級產業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所取代或擠壓,一如美國的例子,則更多的是跟資本主義體制資本本質有關。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除了具有逐利本性外,還同時具有強烈投機與掠奪性。在美國這個資本主義體制中,不受任何節制金融資本無限擴張,其必然的結果自然是華爾街膨脹與製造業衰落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監製發行拍攝長達三年紀錄片──《美國工廠》,以中國大陸「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到美國鐵銹地帶俄亥俄州「代頓」市建廠的真實故事為例,深刻地描繪了在資本主義金融運作製造業宿命

以美國為鑒,中國大陸近年來對金融地產泡沫及時產生警惕,並適時加以擠壓;不僅如此,還對已然形成巨大資本利益集團的房地產、金融、網絡等企業,聯結政治權力,對國家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給予預防性節制,將中國產業從一度的「脫實向虛重新矯正回實體經濟,在中共二十大之後,趨勢變得益為明顯。

近代經濟史上,一度有所謂「荷蘭病」的病例,指一國經濟中有某一產業獨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萎縮的現象,當今美國金融擠壓製造的現象,應可視為是一種另類的「荷蘭病」,只是這種美國的「荷蘭病」能不能在一個高純度資本主義體制矯正過來,恐怕只能由時間來給答案了。










聯合報黑白集/撕裂台灣的,竟喊反撕裂


2022-11-15 05:19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日前在凱道舉辦造勢晚會,總統蔡英文(中)輔選雙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右)、林佳龍(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時中在民進黨造勢大會上,指控藍營仇恨動員,呼籲「候選人有責任,不要撕裂台灣」。歷次民調,陳時中都是「仇恨值最高」;他想要把自己仇恨值最高的責任推給對手,但真相說的卻是另一番故事。

陳時中的仇恨值高,其實無關選舉;「撕裂台灣」,才是他仇恨值高的主因。疫情初起時,面對陸配子女「小明們」要來台,陳時中極力卡關,一句「選擇國籍,就要自己承擔」把撕裂演到極致。陳時中說「選舉要有人性」,這段歷史,恰成了他自己的照妖鏡。

說穿了,陳時中只是貫徹黨意。選戰旋律兜轉,又回到了「抗中保台」。同場造勢會上,蔡總統說民進黨「沒有讓台灣變成香港,沒有讓台灣變成武漢」,操作的就是「撕裂台灣」;以「保台者」自居,把對手打成「賣台者」。

這樣指控,憑的是什麼?這種撕裂牌,還能有多少效果?擺在眼前事實:馬英九八年執政、民國一○七年(二○一八)選舉民進黨慘敗,都沒讓台灣變成武漢或香港;而如今海峽中線被洞穿、飛彈越過台灣上空,蔡政府都無計可施。多數選民早就心知肚明:這一切都是騙術話術

誰都不該撕裂台灣,選民更應看清楚的是:誰才是撕裂國家社會的元凶。連孩子都當成仇恨操弄對象,只會把對手抹成賣台,證明民進黨才是「作賊喊捉賊」的人。












聯合報社論/要讓世界知道:民進黨並不等於台灣


2022-11-15 05:36  聯合報/ 社論
到了2022年,民進黨再次操作「抗中保台」。圖為日前總統蔡英文(右)為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左)站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選情欠佳,造勢頻頻打出「抗中保台」牌,意圖利用對岸習政權來恐嚇台灣選民。蔡總統說,如果選舉結果不好,國際間會猜想:「台灣人民是不是改變主意了」;因此台灣人要挺身護民主,「給世界正確的訊息」。她後半段話說得沒錯,台灣人要挺身護民主,而我們應傳達給世界的正確訊息就是:台灣人要和平、不要戰爭,民進黨並不代表或等於台灣!

蔡英文的抗中保台詞令,充滿錯亂的投射,也充滿對民主的扭曲。這可分兩部分來看:首先,她說,如果選舉結果不好,國際會以為台灣人改變主意。事實上,所謂「選舉結果不好」,她漏掉的主詞是「民進黨」。身為總統,蔡英文把「民進黨選不好」悄悄置換成「台灣選不好」,是偷天換日,反射出她心中「只有政黨、沒有國家」的褊狹。一個凡事偏私本黨的元首,怎麼會在乎全國人民的利益與福祉,又如何值得全民繼續支持其政黨?

其次,蔡英文說,若選舉結果不好,國際間會不會猜測「台灣人民是不是改變主意了」;這話,完全違背民主精神。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就是為了讓民眾自由表達意志而設,每次選舉結果當然不同;蔡英文說人民不能改變心意,豈不奇怪?選舉結果之所以會有不同,一則是民眾受主客觀因素影響改變了心意,二則可能是執政者的表現歪斜走樣,無法提供人民所需要的服務。台灣人民透過選舉表達意向,世界當然必須尊重;但蔡英文卻說「不行」,不能讓世界以為台灣人民改變了主意,這樣的威權心態,又比習政權好在哪裡?

諷刺的是,民進黨過去喜歡把「新民意」掛在嘴上,推崇新的選舉結果多麼尊崇與寶貴,展現的是人民的全新意象。如今,蔡總統卻力圖壓抑民意,要把大家框限在舊日民意之中。今昔對照,昔日的狂傲與今日的恐懼,不正說明民進黨正逐漸走向退化與保守,對民意的流蕩已不知如何面對,對台灣未來願景的勾勒也陷入劃地自限。

這種心態,其實已高度反映在蔡政府的布局僵化上。近幾年,民眾對蘇內閣的行政決策及執行漫不經心有諸多不滿,但蔡總統非但不調整內閣人事,更放縱蘇貞昌及其閣員以謾罵、蠻橫的方式對抗民意,因此種下更多民怨。試想,如果這次選舉結果無法反映民眾的不滿,選後再讓蘇內閣橫行兩年,台灣將墜入什麼樣的情景,誰敢想像?

這次選舉,台灣所能傳給世界的正確訊息就是:台灣民意不為霸道的政府背書,民進黨的所做所為也不代表台灣,台灣人民仍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此,才是台灣民主依然健在的證明。再進一步說,台灣這次選舉其實不需要向世界證明什麼,人民要做的是選擇自己認為合適、合理的首長與民代,為這一代和下一代籌謀前程。這些選擇,只有台灣選民自己深知其詳,知道自己的未來要交付給誰;世界的觀感,只是其次的事。

透過這次選舉,台灣人可以向世界傳達的訊息是:台灣人民選擇和平,而不是選擇戰爭;選擇民主,而不是屈從獨裁領導;選擇生存與發展,而不是選擇挑釁與自嗨;選擇當自己國家的主人,而不是選擇當別人的棋子。美國推動美台「民主價值同盟」,若真的尊重民主精神與盟友的平等,應該也會完全同意上述意向。

蔡英文刻意把「民進黨執政」和「台灣前途劃上等號,而這次台灣選民要做的,就是塗銷這個等號,讓國際社會明白人民心意改變。唯有如此,才不辜負台灣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