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如何看待印太經濟架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764/web/ 

◆  聯合報社論/全民與病毒共存,校園先變病毒培養皿?
◆  聯合報黑白集/指揮官換人了嗎?
◆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如何看待印太經濟架構?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如何看待印太經濟架構?


2022-05-23 00: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結束訪韓行程前往日本,準備在東京啟動「印太經濟架構」,讓美國擴大參與印太地區經濟。歐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20日展開首度東亞行程,除了堅定日韓盟邦關係,舉行四方安全對話的領袖峰會外,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在降低中國大陸政經影響力的印太戰略指導原則下,拜登總統去年10月便倡議此一內容不甚清晰的經濟架構,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政策的延伸,並修補因未加入 CPTPP 而在亞太經貿領域失落的領導角色。

IPEF 是由美國主導爭取亞太盟邦認同,建立四大經貿支柱,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生產體系,並希望藉此能與中國大陸供應鏈抗衡。這四大支柱包括公平而有彈性的貿易、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基礎建設、乾淨能源與減碳,以及整合租稅與反貪腐。

拜登總統過去半年不遺餘力爭取亞太各國參與 IPEF,但亞太地區幅員遼闊,各國政經發展程度不一,目前雖已獲得美國傳統盟邦的高度認同,但仍有東協國家持觀望態度。這些國家疑慮參與 IPEF 所得到的利益能否與付出代價匹配,以及其與剛剛生效的 RCEP 如何互動。

台灣除參加 WTO 與 APEC 外,與國際大型經貿活動的連結不深。這次美國倡議 IPEF 的機會難得,自當積極表態參與。政府的努力也獲得美國參、眾兩院國會議員支持,去函白宮力挺台灣加入 IPEF。然而美方希望順利推動,為避免節外生枝,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已表態,IPEF 剛推出之際不會納入台灣。

雖然 IPEF 具體內容有待觀察,然就設計構想而言,國人不宜以傳統貿易協定看待。美國白宮國安顧問曾表示,拜登政府要推動「中產階級外交政策」,「必須處理中國對美國就業與勞工貿易霸凌」。美國貿易代表也認為,美國人民現在關切海外代工剝奪他們的就業機會。最近貿易代表更說「美國主張的經濟往來是以美國價值為基礎」,而市場准入與關稅顯然都不被列在談判優先事項。

IPEF 是美國主張的新形態經貿架構,但是經濟運作基本原理仍然不能違背。自由貿易背後是基於比較利益下的產業分工,各國因專長而能擴大生產,但是也必須面對被汰除產業與勞動力的適性調整,而若調整失敗則會造成僵固性失業問題。美國提出的 IPEF 想法則是依據美國主張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未來貿易談判內容可能就會由美國觀點來決定勞工就業條件、環境與氣候規範、生產監管治理標準、產業競爭政策設計與貿易便捷化措施,其他參與國家置喙空間恐怕並不大。

傳統貿易協定談判慢工出細活,但這不符拜登政府追求績效模式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報告指出,IPEF 將會是行政主導國會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如果缺乏國會立法確認過程,美國政府不可能在 IPEF 中釋出過多優惠措施。顯然面對美國年底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拜登總統推動 IPEF 的力度與速度必會加快,以避免後續政治效應對架構內容的影響。

台灣積極加入 IPEF 是必然的抉擇,但 IPEF 不是自由貿易協定,我們不應期待會有特殊關稅待遇。比較正確的看法是,我們可以配合 IPEF 設定標準,調整經濟生產體系以符合先進國家的標準,也讓台美成為更緊密的經貿夥伴關係。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台灣長期以降低成本的生產競爭模式必須做適度調整,需要更加重視生產勞動條件與友善環境。

大家十分清楚 IPEF 是美國整合亞太區域競爭力,遏阻中國大陸經濟擴張的貿易手段。台灣目前透過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所形成的供應鏈模式,有可能會與未來的 IPEF 供應鏈分庭抗禮。未來我們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參與 IPEF,產業界都會有必要的調整適應期。我們因此面臨兩大之間該如何為小的艱鉅任務,而這也正是考驗社會理性與智慧抉擇的關鍵時刻。











聯合報黑白集/指揮官換人了嗎?


2022-05-23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下令在松山機場設置大型快篩站,引發柯文哲不滿。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總統下令在松山機場設置大型快篩站,引發柯文哲不滿,開罵:「不要瞎指揮!」柯文哲說,應該增加現有快篩站的量,而不是去新增設快篩點;中央一道命令下來,打亂地方作戰計畫,「這沒道理」。

柯文哲開嗆中央胡亂指揮,一般民眾看到總統下令,還以為指揮官換人了呢。蔡英文近來常常插手指揮防疫,包括在中常會為快篩之亂震怒,親自召開跨部會防疫會議,發表防疫三原則」等。蘇貞昌也不時爭發言權,他搶先發布居隔「3+4」,遭專家批評「凌駕公衛專業」。府院顯然都看出陳時中的指揮失方寸,但他們越權插手結果,卻是亂上添亂

老實說,陳時中不堪大任,去年疫苗之亂已暴露無遺。但蔡政府不斷為他造神硬要推他征戰北桃,才使防疫之亂無了期。這波大疫壓頂,陳時中的決策思維完全落在雙北之後,明明不懂一線戰況,卻要憑中央權力強壓地方;但到了最後,仍得跟進採行。例如,雙北吶喊了十多天的「篩陽即確診」,陳時中把它切成七段慢慢推終於趨近。這樣還算是在「指揮」嗎?

指揮官不行,就該換指揮官,不該由總統或行政院長以「太上指揮官身分去越俎代庖,那只會破壞責任政治分工精神。事實上,近年該換的閣揆、部長,不都用這種「上級影武」的方式在打混?











聯合報社論/全民與病毒共存,校園先變病毒培養皿?


2022-05-23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提出的綜合免疫論點,引發社會議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中常會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專案報告何美鄉提出自然感染加打疫苗可獲得綜合免疫力」。無獨有偶,成大醫院副院長林志勝也在衛教影片解釋疫情指揮中心的策略:大部分人打過三劑疫苗,「這個時候放給大家去感染一次」,產生免疫力,比打疫苗更有效可以維持得更久。

兩人的說法都引起討論。雖然何美鄉強調並未鼓勵感染,而是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成大也調整影片重新上架,並說明新冠流感化,要戒慎不要恐懼;但在疫情攀升,防疫鬆綁之際,兩人的觀點卻似很好地解釋了指揮中心以「○加七居隔新制提早強迫全民與病毒共存策略思維與時機選擇

校園防疫,最能反映蔡政府防疫策略錯亂防疫思維矛盾根據○加七新制確診同住家人打滿三劑疫苗、快篩陰性,即可免隔離;解禁範圍不包括還沒打第三劑的國高中生,因此中小學生不受影響;而且教職員仍依校園防疫規定,七天不得到校。但校園防疫規定卻充滿邏輯錯亂、政策矛盾、脫離現實、缺乏同理和推諉甩鍋等問題。

廿一日止,全國學生染疫近十三萬人,持續有二千多所學校全校或部分班級暫停實體課。確診最多的是國小,大學居次,幼兒園第三。教育部早已同意大學可遠距教學到期末,國小和幼兒園卻只能對確診同學班級暫停實體課三天。至於合計確診數也超過大學的國高中,更發明了九宮格匡列法,只有確診個案座位旁九宮格同學停止到校三天,其他同學繼續進教室。

這是什麼錯亂的神邏輯!教育部同意大學停止實體課的主因,是確診數暴增宿舍量能不足避免再度出現確診生住廚房、搭帳篷等校園居隔亂象;而不讓中小學全面遠距教學理由則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避免影響學生學習。目標不在防疫的校園防疫政策,既矛盾又混亂。

尤其九宮格措施完全脫離現實。教育部以為學生都是固定在座位上不會移動、不能互動的木頭人,完全不合常理,只製造老師的教學困擾和行政負擔,並增加學生的染疫風險和家長的無謂憂心。因此,九宮格新制一出,教育部就被罵翻,臉書遭洗版,台中率先表明不予理會,雙北僅供參考,桃園隨後跟進,學生團體連署要求檢討,家長紛紛自主應變幫孩子請防疫假。

校園馬上陷入停課與復課反覆循環。半數同學請假,老師很難兼顧線上實體混成教學,學生也很難適應線上實體密集轉換。學校被當成衛生所,老師也當起一九二二,除教學外,還要疫調、通報、發居隔通知、領快篩試劑轉發家長,壓力爆表。

校長團體、教師團體與家長團體都呼籲全面遠距教學,但教育部強調「沒有規畫」,甚至和指揮中心踢起皮球;教育部說配合指揮中心評估,指揮中心則說教育部有方向來討論。在各方壓力下,教育部長潘文忠才鬆口授權地方政府「因校制宜」,如今已有十餘縣市宣布本周改採線上教學。

指揮中心對快篩、藥物與醫療量能都怠而不備,反而「這個時候放給大家去感染一次」;那些長者、幼兒、高風險者多麼無辜,那些中重症和死亡者何其冤枉。而潘文忠走不出九宮格迷宮,就以為九宮格也可以困住病毒;教育部不願扛責,就放給學生去學校增加感染風險。不少家庭染疫,不是家長傳給孩子,而是孩子從學校帶回病毒,且陷阿公阿嬤於風險中。當指揮中心宣示與病毒共存,教育部就不惜讓校園變成病毒培養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