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057/web/◆ 聯合報社論/七比十七:指揮中心的雙標不是普通嚴重
◆ 聯合報黑白集/名嘴的特權
◆ 經濟日報社論/外資報告爭議 金管會應有的高度
經濟日報社論/外資報告爭議 金管會應有的高度
2022-04-27 03:13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積電股價創下近期新低點,一名網友賣掉股票後,想問大家「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護國神山」台積電的一舉一動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對台股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也讓相關的資本市場話題愈來愈受到投資人關注。近月來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之一,是金管會約談有出具台積電投資報告的外資券商,瞭解外資券商的報告與買賣台積電的情況。此案源頭是有投資人向民代陳情,認為外資券商的研究報告與外資的買賣方向並不一致,金管會介入調查後,近日將報告送交立法院財委會備查。
台積電股價在今年1月17日寫下歷史天價688元後,近月來跌多漲少,以4月26日的低點546元計算,三個多月股價下跌20%,跌幅不輕,百餘萬的國內小股東自然會關心台積電股價為何跌深,外資報告因此成為箭靶,金管會也應立委要求調查外資撰寫的台積電研究報告。此事在外資圈引發不少討論,國外媒體也刊登了外資券商在台遭到調查的報導,外資圈多數不認同政府的動作。
外資券商報告與實際買賣動作方向不一致,爭議由來已久,根源在於出具報告的是 Sell-side,跟買賣股票的 Buy-side 屬不同部門,經驗尚淺的投資人看了外資報告決定買賣方向,卻常可能因此發現外資的買賣動向與外資報告不同,因此向民代檢舉。金管會調查外資在出具報告與買賣股票中間是否有弊,屬監管單位職責,但多數金融圈人士都明白,Sell-side 的報告與Buy-side 的進出並無關聯,現在不少投資人也清楚要如何解讀外資報告,而非一味跟隨外資報告進出台股。
外資對台積電的投資報告為何讓投資人又恨又愛,關鍵在台積電對台股的影響力逐日增大,不只是單一股票的問題,還影響了整體科技股表現,甚至左右了大盤的動向與期貨走勢。台積電目前是台股市值最大的公司,權重占台股的28%,相當於台股市值排名第2到第24的公司總和,可看出台積電對台股的影響力。
今年台積電股價走跌的幾個因素,包括美國升息以及全球都在增加對半導體的投資,未來幾年台積電要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多,加上科技業重複下單的疑慮在今年更顯突出,台積電股價走勢跟美國科技股的連動性高。另一方面,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下,外資賣出台積電變現重新布局全球資金配置,也是常見的操作,尤其外資持股台積電比重高達七成多,只要國際金融情勢有什麼風吹草動,台積電往往就是最容易被外資提款的標的。
台積電占台股市值偏大,雖反映台積電已是國際級的企業,但對台股而言已出現不少奇特的現象。像是台積電股價漲跌左右了台股大盤指數的表現,也讓台股指數有時可能失真,0050等 ETF 產品也因此必須拉高對台積電的持股,失去了 ETF 產品設計分散風險與多元化的用意。
美國股市過去也曾出現類似的情況,蘋果單一公司的股價漲跌對大盤指數造成關鍵性的影響。道瓊工作指數多年來持續調整成分股,為的就是要讓指數能真實反映產業與經濟榮枯。道指目前權重最大的股票約占9.64%,幾家大型指標企業的合計權重占49.3%,其餘企業占50.7%,反觀台股台積電一家權重就占28%,未來還有可能繼續拉高。雖然道指計算權重方式是採股價加權,與台股的市值加權不同,但金管會必須思考台積電在台股如此高的市值,會不會扭曲了台股大盤與相關產品的價值呈現。
台積電對台灣資本市場動見觀瞻,但金管會可以做的不只是鎖定外資報告與券商動向進行調查,可用更高的高度來看待台積電在資本市場的新局並做出更有利台灣資本市場的決策。
聯合報黑白集/名嘴的特權
2022-04-27 05:14 聯合報 / 黑白集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堅稱自己沒確診,新北聯醫回應,檢體經過2次檢驗都是陽性。圖/報系資料照
一親綠名嘴確診,卻以自我快篩皆陰為由,質疑新北聯醫「汙染」其檢體,要求複檢。公費複檢原本得依疫調需求而定,但名嘴開口,有求必應,還有醫師親自到府服務。此案引發民眾「特權採檢」的質疑,但陳時中解釋複查之必要,說「她畢竟是名嘴」。
依規定,到府採檢的條件,必須是「不良於行」或「失智」才能辦理。但這位名嘴自行找醫師好友到家採檢,北市府也不敢怠慢,便放了水。陳時中迴避違法之爭,推稱要交「法制組」研議。這已是他第四度要法制組研議該名嘴言行,網民酸說:這不是特權,什麼是特權?
若果真身體不適,指揮中心如此殷勤服務,倒也讓人無話可說。但名嘴自稱勇健,指揮中心要幫忙證明什麼?何況,先前有兩歲幼兒苦等不到救護車而延誤救治,家長就是過度遵法不敢擅自送醫。相形之下,一個名嘴嚷嚷自己「採陰」,立馬有專人到家服務,醫護人員有這麼閒嗎?
再說,民眾確診與否,是由指揮中心統一判定。先前民眾質疑確診資訊,都遭衛福部告發罰款;但這回,卻任由名嘴隨興指控,無意釐清事實安定人心。尤其,新北聯醫近來採檢量極龐大,指揮中心難道是故意隔岸觀火?
拜蔡政府之賜,名嘴能扶搖變成特權階級;但對台灣而言,這未必是好事。
聯合報社論/七比十七:指揮中心的雙標不是普通嚴重
2022-04-27 05:14 聯合報 / 社論
今日本土個案破六千例,居家隔離「3+4」新制上路引起地方哀號。指揮中心下午14時說明,左起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指揮官陳時中、發言人莊人祥。記者謝承恩/攝影
為了居家隔離天數縮短為「三加四」,指揮中心決策會議爭執不休,當天記者會甚至為此兩度延遲。專家學者認為新政策有點冒險,藍營縣市長亦抱持疑慮;綠營縣市長則主張縮短,陳其邁直稱「對台灣人有信心」。令人困惑的是,指揮中心對入境檢疫仍維持「十加七」的管制,寸步不改。同樣是對付 Omicron,我國卻出現七天與十七天兩種天差地別的隔離標準,政府不覺得自己錯亂嗎?
居隔的規定原先為「十加七」,前十天居家隔離,後七天自主防疫;在居隔人數暴增後,外界建議應適度縮短。但指揮中心倏忽拍板降為「三加四」,專家認為「衝太快」,一般民眾也覺得很不安。重點在,感染 Omicron 症狀雖輕,但病毒潛伏期長於三天,就算要縮短,改為「四加三」或「五加二」都會比「三加四」妥當,可以避免錯放造成的災難性擴散。當天會議各方爭論甚多,地方首長反映,僅三天隔離,「連居隔書都來不及開」。最後,因「討論到無法思考」,指揮中心仍一意孤行,決定把後果丟給地方和民眾。
矛盾的是,四月疫情之所以大爆發,主要是指揮中心將原本「十四加七」的入境檢疫,自三月七日起縮短為「十加七」,境外移入的漏網之魚因而將病毒帶入社區。如今疫情失控,指揮中心覺得有必要縮短居隔天數,以免太多民眾被限制行動而導致社會常態運作失靈,方向是正確的。然而,僅僅三天的居隔,卻缺乏科學的合理性,因為短於病毒潛伏期;至於入境檢疫不同步調整,更是荒謬的雙標。
這點,檢視一下本土確診與境外移入的人數變化,即可一目了然。這波本土案例突破百例,發生在四月一日;當天本土案例一○四例,境外移入一三二例,本土案例僅境外移入的七八%。此後,本土案例一路飆升到五千多例,而境外移入案例卻維持在百例上下,低則七、八十,從未超過兩百。到昨天,本土案例已是境外案例的一百四十多倍。亦即,台灣目前的疫情大爆發,主要是隱匿在社區中的輕症或無症狀者所擴散,而非來自境外。
在這種情況下,指揮中心大砍居隔天數,卻對入境者居檢的限制不同步調整,根本是赤裸裸的雙標,毫不合理。政府若覺得不須再把 Omicron 當成大敵,就應該對本土和境外一視同仁;但依指揮中心的標準,兩者居隔天數整整相差十天,這樣的雙標不正說明集體決策的混亂?眼前的事實是:「三加四」的居隔太短,「十加七」的檢疫太長;就算蔡政府沒聽過「中庸之道」的哲學,至少要講究行政的合理性吧!
「三加四」的居隔規定搞得人心惶惶,專家、首長再怎麼表達不同意見,都沒有用。主要癥結在,指揮中心邀集專家首長討論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已經「拍板」。這正是台灣防疫「三頭馬車」的寫照:忽而蔡總統親身提點,忽而蘇貞昌幕後定調;如此一來,陳時中假裝在那裡召集專家首長溝通,腦袋裡還能聽進什麼專業或執行者的意見?尤其,台灣疫情的重災區是在北部,但指揮中心卻更重視輕災區高雄市長陳其邁的意見,這難道不怕執行的窒礙引發醫療救援困境?
兩年多來,台灣對入境檢疫的高度限制,民眾既要花大錢住防疫旅館,隔離期又長達廿多天,導致許多國人視返鄉為畏途,甚至因兩年未入境遭除籍,甚至影響到投票等正當公民權。如今政府降低居隔限制,卻仍用高樊籬阻擋滯外國民,到底邏輯何在?指揮中心的雙標,真不是普通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