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全球糧食危機與困境

◆  【專家之眼】笑罵由他:陳吉仲對黃小玉危機視若無睹
◆  【專家之眼】全球糧食危機與困境

◆  【專家之眼】華視引爆地雷 NCC跟文化部都該自請處分
◆  【專家之眼】俄烏衝突 拉開第三次世界大戰序幕
◆  【專家之眼】讓新冠病毒特別條例落日 重練才是正道






【專家之眼】全球糧食危機與困境


2022-04-27 08:25  聯合報 /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烏克蘭和俄羅斯合計出口全球葵花籽油的75%,烏克蘭還是全球玉米的主要生產國。路透



過去三年中,由於氣候變遷新冠疫情全球飢荒率持續上升,如今再加上俄烏戰爭,使得世界不少地區的糧食危機更加深重。依照聯合國糧農署FAO)的警告,由於俄軍封鎖了被稱為「世界糧倉」的黑海地區,影響了關鍵的糧食出口,其中包括:小麥、大麥、葵花籽油和小米及玉米等,種類繁多,數量龐大。

烏克蘭和俄羅斯合計出口全球葵花籽油75%佔所有食用油10%,此乃用於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兩國合計佔世界小麥和大麥出口的近1/3,而烏克蘭還是全球玉米的主要生產國

由於烏克蘭軍隊在黑海鋪設水雷,導致俄羅斯海軍阻止多達300艘的各國船隻離開,其中至少有100艘運糧船。因此,目前烏國正在努力通過西部邊境鐵路加以取代,但總量還是有限,以至於烏克蘭糧食出口的預測將下調1/4約減少一千萬噸以上。故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就向普亭喊話,要求立即放行這些被禁船隻,但又不願解除制裁。

然而,俄羅斯的港口在3月份就恢復營運並有意出口糧食,但因西方國家制裁而受阻,俄方也不得已採用盧布結算來反制,以至於歐美國家不願進口俄羅斯的糧食,而並非無糧可進,故不太可能取代烏克蘭所留下的缺口。

聯合國糧農署表示,世界糧價已於2月份衝破歷史高點,民國 111 年(2022年)漲幅已達24%。雖然全球小麥供應尚未中斷,但自俄烏戰爭前一周以來,價格已飆升55%。如果戰爭持續下去,依賴烏克蘭小麥出口的國家,可能會從7月開始短缺。過去一個月,隨著黑海的港口關閉,使得3月份世界小麥價格飆升19.7%,而玉米價格上漲19.1%,與大麥和高粱一起創下歷史新高。雖然歐洲各國都在採取因應措施,但這仍意味著肉類和奶品的上漲。

況且,據聯合國稱,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出口總量,對埃及、土耳其、孟加拉國和伊朗等國至關重要,這些國家從這兩個國進口了60%的穀物。在民國 109 年(2020年),多達25個非洲國家從俄羅斯進口價值40億美元農產品,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其中約90%是小麥,而俄羅斯就佔近1/3

目前失去從黑海獲得穀物的機會,已威脅到葉門、衣索比亞、阿富汗和敘利亞等資金短缺國家。沒有糧食安全,就不會有和平,更會增加難民,而這些難民也將都湧向歐洲,這也可視為俄國手中的一張王牌。而歐盟每年出口約3千萬噸小麥,如何立即調整買主以便應急?況且並非所有類型的穀物都是如此,比如歐盟牲畜主要飼料玉米必須依靠進口,而烏克蘭通常是其最大的供應國之一。

此外,由於自然災害導致巴西農產品欠收,使得中國近期增購美國農作物,包括20個貨櫃的美國大豆,以及相當於10條遠洋船裝載量的小麥,以達成向美國承諾的採購目標。且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依照美國農業部推算,在民國 111 年(2022年)上半,中國的玉米庫存佔全球69%、白米60%與小麥51%,這些都比過去10年分別提高了20%左右。

尤其,當前春季正值俄烏兩國的種植季節,不少農民因逃難或參戰而離開,而小麥與玉米沒有播種,但現在需要施肥自然影響秋收。面對歐洲的糧食困境,一些歐洲媒體軟硬兼施,先歸罪於中國屯糧太多導致糧價上漲,再要求中方釋出20%的戰備儲糧以便紓困。但實際觀之,當前國際糧價飛漲,主因美歐國家對俄制裁,此乃作繭自縛。再因中歐關係不睦,且釋放戰備儲糧,是因應糧食危機最後手段,故歐美國家還應放下身段,自求多福。











【專家之眼】笑罵由他:陳吉仲對黃小玉危機視若無睹


2022-04-27 08:31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相較於國際積極應對食短缺,我國視若無睹,直到四月陳吉仲主委才公開承認,今年是50年來糧食危機最嚴峻的一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起糧食價格就已大幅上漲,俄烏衝突更進一步引爆糧價與肥料等飆漲,各研究機構紛紛提出糧食危機的警告。然高度依賴進口的我國,面對此一問題卻相當淡定,恐使台灣陷入高通膨與糧食短缺問題。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每個月都會公布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FFPI),4月8日發布最新指數,民國 111 年(2022年)3月已達159.3點,較2月份上升17.9點(12.6%),已連續二個月,創1990年成立以來最高紀錄。其中穀物價格指數3月份為170.1點,比2月份上漲24.9點,年成長17.1%,也創下歷史新高水準。

烏克蘭與俄羅斯為全球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產地,戰爭爆發後,不但烏克蘭農作物難以生產,還有制裁措施干擾航運大亂,短期內供給問題難以解決。對此全球都繃緊神經,以中國大陸為例,一方面大舉在國際上搶糧提高糧食庫存;另一方面也大幅提高自身糧食產能,日前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就指出,去年大陸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83億噸,預計民國 120 年(2031年)糧食自給率將提高到88.1%

反觀我國的糧食自給率不斷下滑,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從過去的超過五成,民國 109 年(2020年)僅剩下31.75%。換言之,當前有近七成糧食需仰賴進口,糧食價格大漲與短缺,將直接衝擊我國的糧食供應。而且黃豆、小麥與玉米等主要進口雜糧,還有很大的成分係作為動物的飼料,進而對整體民生產生劇烈的影響。

相較於國際積極應對,我國卻視若無睹。直到四月中陳吉仲主委才公開承認,今年是50年來糧食危機最嚴峻的一年,預期豬肉、肉雞的價格也都會上漲。只是農委會所提出的相關對策卻讓人無語。

例如:農委會推動食農教育法》立法,推廣包含稻米在地生產的農產品。該法立意雖佳,但農糧署每年已編列8,500萬元預算,舉辦米食推廣活動,國人每年米的消費量卻屢創新低。即使立法後擴編預算,也難以改變國人飲食西化習慣。加上農委會有開創1450的網軍前例,「科學人」的萊豬廣告風波也讓人印象深刻,立法後農委會一年編列10億預算,不禁讓人懷疑究竟是要用來宣導米食還是要進行「大內宣」?

另外,農委會還提出稻米取代玉米的建議,姑且不論稻米是否能夠取代玉米,光從成本來看,就是大問題。進口飼料玉米大漲後,每公斤約為15元,而政府收購農民稻穀的價格每公斤高達26元,遠高於進口玉米價格,使用稻米取代進口玉米完全不符成本效益,只能緩解農委會公糧庫存過多的問題。更何況稻米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黃小玉。

台灣糧食最大的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後,稻米的產量仍相當大,依據農委會的《109年糧食供需年報統計,我國穀類產量超過九成集中在稻米,民國 109 年(2020年)產量為138.7公噸,數量比10年前還高,全年稻米產量約過剩30萬公噸之譜,政府每年需花費數十億元,保價收購過剩的稻米或補助農民休耕,收購後的公糧去化不易造成資源浪費。而雜糧卻嚴重不足,每年進口的黃小玉均超過上百萬噸。

面對糧食短缺與價格高漲下,政府除了提高進口雜糧的庫存外,實應輔導種稻的農民轉種我國所需的雜糧作物。惟要說服長年耕種稻米的農民轉換其他農產品,勢必會受到相當的阻力,農業轉型需要政府的決心。而當前的政務官根本不想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只要持續砸錢補貼就可安撫農民,又何必找自己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