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陳亮恭/人生七十古來稀,然後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人生七十古來稀,然後呢?






陳亮恭/人生七十古來稀,然後呢?


2022-04-11 06:53  聯合報 /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化,未來老人多,看護勞力需求上升。本報資料照片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生活常用的古文用句,常常藉以描繪今日長壽時代的成就,也是勉勵長輩不要被年齡所限制,以前的人少見能活到七十歲,今日平均餘命已突破八十歲,人生已經與古人大不相同,但,平均壽命四十歲的時代怎會突發此感嘆,讓今人有個附庸風雅的詩句可用?

「人生七十古來稀」出自杜甫的《曲江二曲》,全篇讀完心情並不輕鬆。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順,直到四十五歲方獲任命小官職,而時值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杜甫在此時代也是四處顛沛,始終無法溫飽三餐。

《曲江二曲》描繪的是過了寒冬進入春天的時節,才看到江畔些許花瓣飄落,感嘆春天要過了的時候就見到滿天紛飛的花瓣,春天真的要走了,人世間萬事萬物自有興衰,功名利祿轉眼過,還是及時行樂大醉一場就好。而第二段的「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講的是杜甫自己,上朝後每天都拿著春天的衣物去典當,換得的金錢都在江邊買酒喝光了,我四處都欠著酒債,能活到七十歲也是很少見呀。

六十四歲的白居易在《覽鏡喜老》中一反《詠老贈夢得》的消極,寫下「生若不足戀,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戀,老即生多時」詩句,如果生命本身沒什麼好在意,那又何必哀傷老年呢?若生命還有可留戀的意義,人生自然有很長時間處於老年期,也沒啥好感嘆。豁達的白居易最後寫道「當喜不當嘆,更傾酒一卮」,人若活得長壽應該要開心而非嘆息,還是再喝一杯吧。

同樣是喝杯酒,杜甫求醉的苦酒應該遠較白居易難以入口,《覽鏡喜老》中也有一句「浮生七十稀」,對照杜甫的「人生七十古來稀」,都是一句描述客觀事實的詩句,杜甫與白居易卻包含著不同的心思與感受。

在社會發展與公共衛生的進步之下,長壽是現代普遍的現象,不論是七十或是八十,人生數十年積累的感受都因人而異;每個長者都有不同的生命經驗,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十有八九,杜甫般終日典當買醉是一種人生,是他面對無力的人生時,少數還能自己控制的行為。

社會型態驟變的今日,寂寞與孤單變成普遍的現象,長者在喪失原有依賴的人際關係後,常變得難以想像的無助,過去發展出來的社會支持網絡成為此時最重要的資產,可惜的是,這項資產在老後有感時偏難以輕易獲取。更重要的是,普遍長壽的時代是肇基於許多人事物的綜合結果,心存感恩的態度面對長壽的人生十分重要,避免將許多事物視為理所當然,若然一切如舊,今日我們可能時常在感嘆人生無常,驚恐於瘟疫的駭人,少有人能進入古來稀的年齡。

「感恩」是人類文化、哲學與宗教的關注熱點,也是人生面對不斷的失落與失望時應懷抱的意念。白居易雖然偶會抱怨對於老態的失落,但也很能自我調適,轉念感謝生命不同階段角色的轉變。而孤獨、寂寞的長者也應轉念,放下負面執念,避免一味尋求一個疾病、人名、情境對其的影響,當作解釋個人無助與困境的來由。晚年的孤單與寂寞需要各種協助,更需以感恩的心情珍惜維護不易的支持網絡,總不好變成典當度日買醉的現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