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防範銀髮族遭金融剝削 多管齊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565/web/ 

◆  經濟日報社論/防範銀髮族遭金融剝削 多管齊下
◆  聯合報黑白集/被上一個成功卡住
◆  聯合報社論/個個都在喊團結,藍營真在乎桃園勝負?







經濟日報社論/防範銀髮族遭金融剝削 多管齊下


2022-04-11 02:34  經濟日報 /   社論
年長者養老本被騙光,將造成社會龐大的負擔,金融剝削已是「21世紀之罪」。此為示意圖,非新聞事件當事人。 路透


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2018年3月已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即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2021年,台灣的超高齡人口(85歲以上)占老年人口比率10.5%,且將於2070年增長至27.4%,顯示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

根據國際金融機構推估,至2025年全球退休金缺口預計達40兆美元,且缺口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將持續擴大。至於在國內,台灣人壽統計,七成民眾認為退休後仍然需要繼續理財,更有六成民眾認為退休後必須繼續工作,可見退休族在退休金缺口壓力之下,對金融商品的理財需求與日俱增。惟銀髮族在規劃退休理財時,常遇到理專招攬詐欺、金融商品廣告不實、保險剝削等狀況,為銀髮族理財帶來極大的風險,也導致社會安養不必要的不安定性。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值得政府部門正視並提出有效對策,預防銀髮族遭受金融剝削。

金管會自2021年12月祭出五招,包括建立金融剝削資料庫、於2022年將「保護高齡者」納入公平待客評核、檢討並修正相關法規、加重高齡不當行銷的處分及推出金融顧問證照,來預防銀髮族遭金融剝削,並限制銀行不得主動對65歲以上長者電話行銷信用貸款,以及不得對高齡者推薦結構型商品。另一方面,規定信託業者不得對70歲以上非專業投資人推介特定投資標的,且保險業者對65歲以上保戶銷售投資型保單,需要全程錄音錄影。這些作為值得肯定,但仍有精進空間。

首先,目前金管會只針對特定商品要求金融機構不得對65歲以上長者主動推薦或銷售時必須全程以影音記錄。但此舉只能達到局部性降低高風險金融商品對銀髮族的銷售,若要徹底根絕販售,金管會應全面盤點銀行、證期及保險相關商品,完整羅列出不適合銀髮族投資的商品,例如正反向ETF、期貨ETF、崁入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投資型保單、期貨及選擇權合約等,造冊公告,提供銀髮族投資參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金融剝削。

再者,健全理專的薪酬制度亦是必要改革手段之一。當今理專的薪酬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投資人買賣金融商品的抽佣,許多理專無所不用其極地將金融商品銷售給投資人或勸誘投資人轉換投資標的,以增加個人的總銷售金額。不少銀髮族是社會上較富裕的一群人,也是許多不肖理專垂涎銷售的對象。建議金管會應規範銀行理專的薪酬制度,例如由「年度總銷售金額為基礎」的抽佣制,改為「年度總資產存量基礎」的抽佣制,才能將理專的薪酬誘因和投資人的長期利益做更佳的結合,並有效防止理專對高齡人口不當的金融剝削。

最後,防止銀髮族遭金融剝削,根本還是要從理財教育做起。唯有銀髮族建立正確理財觀,才可以真正免於受理專招攬詐欺、誤信金融商品不實廣告及遭受保險剝削等。另外,銀髮族有了正確的理財觀,才會有正確的風險意識,不會在退休後仍想著一夕致富、把退休老本投資至不合適的高槓桿商品,最終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金管會應要求金融周邊單位,多舉辦高齡人口理財投資講座,以強化銀髮族的正確理財觀。

總而言之,要全面預防銀髮族遭金融剝削,金管會必須多管齊下,全面盤點銀行、證期及保險相關商品,完整羅列出不適合銀髮族投資的商品,減少他們誤觸金融商品地雷的可能,並思考、健全台灣理專的薪酬制度,以有效防止理專對銀行族進行不當的金融剝削。










聯合報黑白集/被上一個成功卡住


2022-04-11 02:39  聯合報 /   黑白集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首度表態「清零不可能」,但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中央的明確指引與資源安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馬拉松比賽中,一開始就跑在隊伍前面的人,未必是最後的勝利者。進入第三年的抗疫也是如此,曾以嚴格「清零」表現優異的海峽兩岸,現在都陷入麻煩。台灣因為染疫激增,被迫一路放寬規定,乃至前後矛盾不斷。對岸更慘,兩千多萬人的上海為一例重症嚴峻封城,導致許多人食物無以為繼,民怨滔天。

台灣抗疫最大的成功,就是發明了「口罩實名制」及「口罩外交」,成功跑在隊伍前面。但一得意,就沒想到疫苗,接種只能仰賴捐贈,解封遙遙無期。中國大陸用封城和方艙醫院收拾了武漢疫情,也極自豪,但從此即陷入「封城上癮症」,不去想要如何走出漫長的防疫隧道。以上海的封控手法,民眾沒染疫就可能先餓死,要如何走下去?

沒錯,兩岸都被自己的「上一個成功」卡住了:台灣是口罩模範生,大陸是封城示範國。但疫情走到今天,還在用前一階段的思維抗疫,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現在要追求的是「脫疫」,而不只是「防疫」。

兩年多來,兩岸極力追求「清零」,眼裡除了「零」,沒有別的數字。最近陳時中鬆口說「清零已不可能」,這是政府追蹤足跡的速度已遠遠追不上病毒,只好放棄。但對岸還沒想通這點,以為憑著萬能政府的執行力,不惜壓垮經濟也要清零,難道不怕掐死自己?











聯合報社論/個個都在喊團結,藍營真在乎桃園勝負?


2022-04-11 02:42  聯合報 /  社論
自行宣布參選桃園市長的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左)槓上黨主席朱立倫(右),兩人電話溝通失敗,還傳出「魚死網破」嗆聲羅生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年底選舉,藍綠在桃園都有輸不得的壓力;但原有機會在此役奪回執政權的國民黨,近日卻為提名問題鬧得滿城風雨。儘管黨中央及地方政治人物都宣示「團結為重」、「勝選是唯一考量」,但表現出來的卻是「各有盤算」,對外未開戰就先對內開殺。也難怪,外界對藍軍在桃園的選情日感悲觀。

羅智強強行投入桃園市長選戰,是吹皺一池春水的最大變數。持平而論,羅智強仍是台北市議員,未設籍桃園;對黨而言,桃園也不是非靠「空降奇兵」才能勝選的地區,他強行參選的正當性當然會受到地方質疑。尤其,羅智強先前另傳出有意在北市、高雄參選,游移之間,突然跳進桃園選局,要期待地方對他「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顯然是不可能的事。

換個角度看,參選是黨員的權利,只要依規則競爭,黨中央應該理性看待。黨中央如認為地方有更強人選,就應加速整合,排解可能障礙推出強將,如此才對桃園選民具有說服力。如果無法整合出地方強將,卻讓人覺得黨中央偏心和稀泥,或可能和地方勢力妥協推出勝算欠佳的人選,當然會讓支持者忿忿不平。尤其,主席朱立倫欲以「電話勸說」方式逼退羅智強,揚言「不會辦初選民調」,甚至公開表示地方「不歡迎」他。如此剛愎行事,也難怪羅智強的支持者無法服氣,更別說其他政黨樂於見縫插針了。

地方自治的精神重在地方人民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羅智強要換跑道到桃園,並非不可,但理應先謀求地方支持,而非以菁英之姿空降強取。當年林佳龍就在台中蹲點十年,苦心經營,才能當選市長。但羅智強卻以「圍強計畫」指控中央,墊高自己聲量,又片面揭露「勸退電話」資訊,營造「被迫害」形象。如此操作,將使他與國民黨和地方之間劃下鴻溝。

桃園市議長邱奕勝身兼國民黨桃園市黨部主委,固握有強大人脈;但身為主委,就應保持中立推出最佳人選,使自己成為國民黨勝選的「桶箍」。邱奕勝卻拋棄中立,力挺立委呂玉玲出馬,甚至以退黨為要脅。如若呂玉玲勝算很高也就罷了,但根據各家民調,呂玉玲皆敬陪末座。如此一來,邱奕勝不僅無法團結在地力量,反成為分裂與不安的因子,這是他失職。

至於立委魯明哲,是民調支持度最高、可能終結這場在地/空降之爭的人物,他卻一再稱「無參選意願」,欠缺擔當勇氣。立委萬美玲實力也不弱,同樣因顧忌派系因素,而裹足不前。說穿了,都是眼見戰局已被攪亂,只能屈從於地方派系,從而產生「不想蹚渾水」的懼戰心態。試想,如果有實力的地方人物都能當仁不讓,豈會讓一個台北市議員就把選情搞得天翻地覆?

羅智強和邱奕勝皆稱「尊重黨中央」,其他地方人物也呼籲「團結」,國民黨中央則反覆強調「勝選是唯一考量」。這些宣示,對照各人的實際表現,其實都言不由衷。論團結,應該是「一個都不能少」;如今,卻只見「以我為中心」的團結,是個人英雄主義。追求勝選,需運用所有可能方式找出最強候選人;如今,黨卻設下各種條件,對提名方式毫無討論餘地。如此硬碰硬,選情如何樂觀?

朱立倫必須開誠布公,努力化解各種阻障,除協助桃園推出最強棒,並促成各山頭放下心結密切合作。唯有如此,將大分裂扭轉成大團結,才可能迎來觸底反彈的契機。若情況持續惡化,桃園恐將成為國民黨年底選戰的照妖鏡,一敗塗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