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減排 拿出擴大投資企圖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減排 拿出擴大投資企圖心
◆  聯合報黑白集/當校園不再清零
◆  聯合報社論/「新台灣模式」上路,首先示範防疫雙標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減排 拿出擴大投資企圖心


2022-04-10 01:0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日前公布的淨零碳排的路徑圖,其實與民眾息息相關,首當其衝的就是高電價時代來臨,「綠色通膨」勢所難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拖延了數月,政府終於在3月底公布2050年淨零碳排的實施計畫,這原本應該在去年就公布的方案,遲至今年才推出,顯見方案制訂的不易與複雜度。然而,這份淨零方案未能讓各方滿意,反而帶來了更多疑問,學界、環團到產業界,都認為這份路徑至少缺了兩項要素:實踐路徑與企圖心,也點出了這份路徑的兩要:要擴大投入與擴大溝通。

國際減碳趨勢從2015年的巴黎協定開始就逐步攀向高峰,主要因素是地球升溫一旦達到某個階段就難以逆轉,也就是減碳有其急迫性,因而分別針對2030年與2050年提出了中長期的減排方案。

可惜的是,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上任後就退出巴黎協定,蔡政府在2016年勝選後,也未把減碳列為主要施政目標,蔡政府的能源政策主軸主要是核退、綠進與降低空汙,減排與淨零在蔡政府第一任任期是一個鮮少被提及的議題。

拜登出任美國總統後,國際風向轉變,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淨零在國際間成為更重要議題,蔡總統在去年元旦談話中花了相當篇幅談減碳,即是看到趨勢的轉變。

可惜去年一整年我國在淨零的政策上進展不多,不但無法在COP26氣候峰會舉辦前後提出減碳主張,日前公布的淨零方案內容看似豐富,但外界普遍認為實踐路徑不明確,凸顯政府在此議題的準備不足,還不如台積電等跨國企業已有明確的2050淨零目標與推動方向。

在實踐路徑上,蔡政府的淨零策略是極大化再生能源比重與降低火力發電的碳排,前者主要是靠新增12%的氫能,後者寄望碳捕捉與封存。氫能確實是國際再生能源的新趨勢,但我國投入的資源少,不像日本已布局多年,如果政府再不加強在氫能的產學研究投資,未來極可能重演過去幾年花大錢買風電的覆轍,因為核心技術都沒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只能用高價向國外購買。

其次,碳捕捉與碳封存雖已有不少商業應用,但前者仍屬小規模測試,後者則牽涉到地質環境與民情,兩者要在台灣落地實施都有其難度,投入的費用也不菲,將加劇電價成本。在企圖心一事上,我國的淨零路徑很難在2030年達到國際普遍認可的目標,在未來面對愈來愈多的碳關稅壁壘時,產業出口競爭力令人擔憂。

在上述的兩缺中凸顯政府投入不足。首先,蔡政府認為淨零預算的編列以下任政府來做較為適宜,目前不符合蔡總統所說的加速發展前瞻綠能的施政目標。

以日本為例,僅投資在氫能供應鏈的費用就高達3,000億日圓,且在三年前日本就已讓全球第一艘液化氫運輸船下水,顯示前瞻綠能不只有利於達成2030年的初步減碳目標,還是一門再生能源的好生意。看看鄰國的企圖心,蔡政府對淨零的投入速度與規模,必須加快與放大。

對產業而言,淨零路徑不應只是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應內化成為產業界的發展戰略,這需要綿密的溝通、政策擬定與推動。

舉例而言,在淨零方案中,政府訂出了2030年電動車市售占比30%,2040年新售小客車與機車全面電動化,兩者在推動上都有多個關卡必須克服,且牽涉到汽、機車與零配件的廣大產值。

然而過去數十年來,對於電動車的推廣與燃油車的落日,政府提出的政策方向已有多次改變,產業界若沒有一個中長期計畫與趨勢可以依循,就難訂出長期發展計畫。

減排與淨零是未來30年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變數,淨零方案不僅要能符合國際期待,方案本身也要具備可實踐性與可發展性,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結合產學界一同前行,才能擴大減排效果並邁向淨零目標。










聯合報黑白集/當校園不再清零


2022-04-10 01:0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目前全台已有十五縣市、近二百所學校全校停課或部分班級科系停課。記者曾吉松/攝影


指揮中心在清零與共存間擺盪,黨政官員在居家隔離和自我健康監測上搞雙標,但各級學校卻在停課標準上無所適從,家長也憂心忡忡,亟待政府盡早給個說法。

目前全台已有十五縣市、近二百所學校全校停課或部分班級科系停課,改採遠距教學;隨著疫情蔓延,停課的學校只會多不會少。

現行學校防疫是以清零為目標,規範嚴格,只要有一名師生確診,該師生相關課程均停課;若有兩名以上師生確診,該校或校區停課。雖然可以遠距教學替代,但兩年多來大家都深知遠距難以全面替代實體授課,尤其是實習實作等課程。

大專院校的另一困擾,是住宿學生一旦染疫,屆時整個宿舍清空消毒,學生要求退費的爭執又將再來一次;更麻煩的是防疫旅館已近飽和,境外生如何安排?費用誰出?難道又推給學校吸收了事?

小學則面臨另一些問題。目前小學生無法接種疫苗,雖然兒童接種利弊仍有爭議,但若染疫,除可能傳染長輩外,要嘛把孩子送去隔離,要嘛在家隔離並須家長陪伴,都會對家庭造成相當衝擊。而學校停課的照顧問題,同樣必須考慮。

如果政府防疫政策是要減災,校園當然不能繼續清零,但防疫指引和相關配套卻不能少。指揮中心擺盪雙標,地方政府寬嚴不一,學校怎麼面對焦慮的家長?












聯合報社論/「新台灣模式」上路,首先示範防疫雙標


2022-04-10 00:5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防疫、經濟並行「新台灣模式」,強調只要醫療量能能夠負擔,雖然確診數會增加也不必擔心,可以一步步穩健地來開放,過正常的生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才說台灣防疫世界第一,馬上就傳出疫情燒進總統府,蔡總統因家人確診必須居家隔離,讓蘇貞昌自我感覺良好的防疫大內宣顯得格外諷刺。又由於官邸剛舉行完「總統級防疫會議」,確定「重症清零,輕症有效管理」的「新台灣模式」,與會的副總統賴清德、蘇貞昌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等接觸者,原應自我健康監測,卻很快就解除監測。「新台灣模式」上路,首先示範防疫雙標。

病毒不會分藍綠,但蔡政府的防疫政治會分藍綠,總統防疫會議被譏為「討論選舉,不是討論疫情」,整個防疫對策充滿濃濃政治味。而「新台灣模式」到底比國外防疫高明在那裡?疾管單位其實說不清楚,也讓地方政府鬆緊不一,各行其是。尤其指揮中心避談「與病毒共存」,只強調「減災」,因為「減災」是蔡總統欽定方向,可以彰顯政府能有效管理,不用「與病毒共存」,表面理由是民眾會鬆懈心防,其實是不願承認台灣嚴控的清零政策失敗,會危及陳時中的政治前程。所以陳時中承認「清零已不可能」,就是不願鬆口「與病毒共存」。

兩年多來,陳時中牢牢掌控記者會發言權,將自己形塑為防疫幹才,逐步墊高自己的政治行情。陳時中在勤跑的政治場上,透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忙得沒空洗衣服的「秘辛」,恰恰說明陳時中的防疫光環,是踩在多少防疫人員辛勤血汗上的成果,而「基層忙防疫,長官忙跑攤」,更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寫照。

更大的問題是政治防疫雙標,不但缺乏邏輯,也會錯失有效管控的良機。從去年官方避談諾富特破口,反而公開強調萬華是破口,就已說明蔡政府防疫的政治考量,廻避綠營執政縣市長可能失政,想盡辦法要挑藍營執政縣市長的違失。當中央無法提升普篩量能,就避談普篩作為,甚至追究彰化普篩責任;等到基隆疫情上升,陳時中就發明「類普篩」模式援助基隆。但「類普篩」趕不上疫情發展速度,反倒讓民眾從搶口罩、搶疫苗進而變成搶快篩試劑。民眾要問的是,當全世界開始防疫鬆綁時,為何台灣人要過得這麼辛苦?

其實年初蔡政府考量到經濟發展與貿易需要,醞釀採行開放國門的防疫準備,但拒絕放寬國門與放鬆居隔天數最力的就是陳時中,因為一旦放鬆,必然造成確診數上升,也會波及到他參選的進程安排。陳時中期待能以「功成身退」的形象華麗轉身,為自己的政治行情加碼,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病毒不會配合陳時中的政治盤算,疫情更不會配合他的參選時程。陳時中政治考量越多,越容易在防疫政策上進退失據,反而可能成為他未來參選時引爆的地雷。

從與蔡總統開會官員不必自我健康監測的做法看來,指揮中心要求「接觸者的接觸者」必須自我健康監測三到七天,顯然是「欺負老百姓」。不過,「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陳時中可以喝紅酒唱歌沒事,柯文哲不戴口罩就要遭罰;防疫看顏色,管民不管官,怎麼也難讓人信服。

專家早就呼籲,防疫鬆綁是必然趨勢,但一定要提升疫苗覆蓋率和備妥抗病毒藥物,否則輕症難有效管理,重症也不可能清零,更別說要「共存」或「減災」了。但陳時中拖那麼久,還無法讓台灣做好準備。陳時中如果不能回到專業,務實地面對防疫新情勢,鎮日只會拿政治話術來糊弄,只怕連「減災」都做不到,將如何順利走上選舉路?這才是陳時中當前的最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