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填補高階人才缺口 兩路並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640/web/ 

◆  經濟日報社論/填補高階人才缺口 兩路並進
◆  聯合報黑白集/澤倫斯基救贖
◆  聯合報社論/不從錯誤進化,民進黨虛耗台灣多少時間







經濟日報社論/填補高階人才缺口 兩路並進


2022-04-13 03:27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灣高階人才近年不斷出走,大舉赴海外發展。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盧振昇攝影


近期媒體揭露微軟在台徵聘實習生,徵才條件優渥月薪達9萬元。該職缺主要針對台大、政大等頂大的企研所學生,實習期滿且經實習導師推薦,可參加轉正職面試。以如此優渥的徵才條件,可見外商也積極在國內競爭頂尖人才。

過去三年以來,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接連影響下,科技業擴大在台灣的布局已為趨勢。如微軟、Google、美光等國際大廠,紛紛擴大在台投資,國內科技業者亦因景氣上揚,積極增加在台布局,如台積電等半導體業者,更大幅擴增產能,加大對高階人才的進用。

在外商、科技業者大舉徵才之下,國內高階人才供給已出現明顯的缺口,各產業陸續傳出人才荒。近年來大幅成長的半導體產業首當其衝,在台積電、聯發科等領導業者以優渥之待遇積極徵才下,二線半導體業者或次領域產業相對處於人才競爭的劣勢。科技產業對人才吸引力的高低,從外商、半導體領導廠商再到一般半導體業者,能供給科技軟硬體業者的人才已漸次減少。

在科技業之外,一般傳統產業恐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景況。由於傳統產業薪資待遇的競爭力相對較低,在高階人才朝科技業移動之下,傳統產業的人才供給來源恐將更為稀缺。也因此,在國內半導體、其他科技業景氣榮景的帶動之下,台灣恐將出現普遍性的人才供需失衡問題。

先不論整體勞動市場因為少子化導致供需失衡,長期形成缺工的狀況,僅就勞動市場中的高階人才部分,在近期內已出現失衡的跡象。此一問題恐非只是景氣循環下的短期就業市場波動,政府是否在高階人才供應上做好準備,實為影響我國產業競爭力、乃至整體經濟發展的關鍵,需審慎因應。

從政府的角度而言,建議先盤點國內各領域對高階人才的需求。除了常見的國際大廠、國內科技業者外,傳統產業亦將因數位轉型而出現對相關高階人才的需求。因此,應有專責單位對各領域人才需求的數量及領域專長等,進行長期且詳細的盤點,以利進行後續人才養成的規劃。

高階人才供給,應從國內培養與國外引進兩方面同步並進。在盤點人才供需缺口後,長期需透過教育體系、在職訓練系統進行人才養成;但產業所面臨的高階人才缺口已具急迫性,教育體系恐難解決短期未來一、兩年內的人才不足問題,因此,應同時積極進行國際攬才。業者在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時,仍有部分難以滿足業者實務需求,建議政府相關單位進一步諮詢產業界意見,持續進行相關國際人才法規的鬆綁、優化。

另一方面,在引進國際人才時,也面臨台灣市場吸引力不如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的問題。不過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之下,我國就業市場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已漸有改善。

此外,因疫情衍生出的遠距工作模式,更有利於業者進行國際攬才。從產業的角度而言,業者可利用此一契機,逆向對全球人才招手。

無論是國際攬才還是國內育才,在人才競爭的議題上,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薪資待遇,而企業所提供薪資待遇的優劣,與企業的獲利能力息息相關。

具高獲利能力的企業,自然可提供較高薪資、獎酬。企業的獲利能力,又與其營運模式及其所提供的價值高度相關。在當前數位化的浪潮下,企業若能乘勢加速數位轉型,參與新興產業體系,藉機開發新營運模式,以提升獲利能力,進而增加對高階人才的吸引力。

由於高階人才的議題攸關產業長期競爭力,在國內外大廠加碼布局台灣下,我們期盼能透過政府與產業的共同努力,打造優質的人才發展環境。










聯合報黑白集/澤倫斯基救贖


2022-04-13 04:09  聯合報 /   黑白集
接下入歐問卷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左)八日在基輔當面將申請加入歐盟的問卷交給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澤倫斯基笑稱會在一周內填妥回傳。(歐新社)


俄軍撤退後,烏克蘭宣布「收復」基輔,但布查鎮發現大批屍體,澤倫斯基悲控俄軍屠殺,震撼國際。歐美加碼制裁,卻被踢爆持續偷買俄油,歐盟主席范德賴恩趕赴基輔慰問,遞給澤倫斯基一只信封,「親愛的,這是你們通往歐盟之路」。

歐盟信封裝著入盟問卷,另援烏十五億歐元,一甩恐俄罵名。對比歐盟付莫斯科三百五十億歐元油氣費,澤倫斯基的贖罪券不貴。更會算計的是英國首相強生,他帶著一億英鎊的武器清單訪基輔,和澤倫斯基共同錄製街頭短片,澤氏譽他「全球典範」,不計較他背後的俄國金主。

基輔受難聖光除洗白強生的「派對門」,也「救贖」獨裁政權。波蘭原是拜登口中的「極權主義政權」,其總理率先挺進基輔,澤氏讚他「真朋友」;波國收容難民並替美國轉運武器,拜登改封他「抗俄好兄弟」。土耳其親俄強人艾爾段奔走調停,烏俄在土國展開談判,華府隨即重啟美土對話,附帶F16交易。

布查事件後,西方爭相送烏國軍備整補,盟主拜登卻人氣直落。拜登應悔怯入基輔,若早和澤倫斯基一握,也不致全美加油站到處貼反拜貼紙,抗議油價暴漲。

澤倫斯基「澤」被西方政客,這些人為延長戰出謀劃策,贖得人道美名。然而,在廢墟裡倒數烏東大戰的烏克蘭人,真能被軍火與外交算計救贖?













聯合報社論/不從錯誤進化,民進黨虛耗台灣多少時間


2022-04-13 04:13  聯合報 /   社論
華航B-18775貨機塗裝照,字母「C」已漆成正常版。圖/讀者提供


兩年前在閣揆蘇貞昌一怒下,民進黨隻手在立院推動「華航正名公決案」,要提高台灣「辨識度」。為此,華航配合更改貨機上的Cargo塗裝,在「C」字內部包覆了台灣輪廓的圖像。但兩年過去,華航新進貨機的塗裝又悄悄改回原本設計,台灣圖樣又消失不見。蘇貞昌被問到此事,答稱「飛機要飛得出去,才有被看見的機會」;他忘了自己是始作俑者。

民進黨是「名稱學」的強迫症患者。它強迫地膜拜台灣之名,強迫性憎惡中國,以致連「中華民國」都感到討厭。唯偶爾神智清明時,它又把「中華民國」和「台灣」連起來使用,覺得好像也還不錯。而華航則是「懷璧其罪」,只因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有個「中國」,民進黨即必欲去之而後快。殊不知,大陸的「中國國際航空」叫Air China,航空代碼是CA,而華航的航空代碼是CI,國際旅客均清楚其間區別,何況華航在航空界的資歷遠比國航悠久。然而,有些坐井觀天者卻認為華航的辨識度不足。

兩年前,華航扮演載運口罩贈送其他國家的任務,因貨架掛著China Airlines布條,讓蘇貞昌為此勃然大怒,認為外界可能誤認物資是中國捐贈,還說台灣吃多了這類「悶虧」,當即要求華航改名。他發難後,綠營便推動「華航正名」運動,進而上演了華航更改塗裝的戲碼。當時,專家即警告,任意更改塗裝可能讓這些飛機「飛不出去」。不幸言中,去年那架貨機要飛香港就受阻,更遑論飛往大陸,最後這些貨機只能飛美國航線。

十幾年來,華航改名議題鬧過多回。每一次話題出來,都為民族自尊沸沸揚揚;最後卻都因代價太大,甚至可能失去航權,只能作罷。扁政府時代,即曾想將華航改名「台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但商標變更會產生鉅額成本,航權若重新談判,結果亦未必比現行合約更有利,最後均不了了之。

民進黨幾度要求華航改名未果,原因就在華航已是口碑和辨識度都很高的公司;要它改名,無異把自己的形象資產打掉重練,是愚昧之舉。尤其,中國大陸近年的影響力愈來愈大,若台灣赤裸裸為了對抗中國而改名,可能遭到的圍剿將極強大。華航若改名「台灣航空」,不僅飛不進中港澳等地,連如今可以降落的許多城市都可能失去航點。這些事實,廿年來一再經反覆評估討論,民進黨卻無法從嘗試錯誤中學習,無法提升自己的認知和策略,而一直在原地打轉撞壁。如此,不是在浪費台灣的時光和發展機會嗎?

蔡政府時代經歷過一次特殊的改名之議,是二○一八年大陸民航局要求國際各大航空公司把台灣機場名稱改為「中國台灣」;綠委王定宇便倡議華航改名作為對抗。事實上,大陸會作此無理要求,主要在對付蔡政府的「反中」;此時王定宇拿華航出氣,解決得了問題嗎?綠委鄭運鵬近日說,華航飛不進大陸就不要飛啊,反正台灣也不缺這個市場。他口氣很大,但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高達四三%,我們真能「戒斷」這個市場嗎?

這次,蘇貞昌總算了解「飛出去」比「名稱」重要,但兩年時光已經浪費。事實是,廿年過去,綠營仍對改名遊戲樂此不疲。比這更嚴重的是,每天台灣發生的跳電斷電事件不斷,但蔡政府仍然假裝看不見自己能源政策的百孔千瘡;每天工安災難頻傳,官員仍然只會拿包工來當代罪羔羊;政策不斷跳票,政府只會撒錢封口。一個不想解決問題、又不知學習進化的政黨,要怎麼服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