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大幅超徵 並非可喜現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人民興味索然,國民黨下一步更艱險
◆  聯合報黑白集/接下來,惡搞九合一
◆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大幅超徵 並非可喜現象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大幅超徵 並非可喜現象


2021-12-21 02:22  經濟日報 /   社論
財政部上修全年稅收超徵將達3,800億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財政部日前公布11月的稅收統計,累計今年前11月全國稅收2.71兆元,金額續創新高,比去年同期多了4,720億,年增率高達21%,也是全年預算數的111%,代表稅收不但提前達標,還大幅超徵。12月還有證交稅、營業稅、所得稅、地價稅等陸續進帳,推算全年稅收將近2.9兆,總稅收及超徵數勢必再創新高。財政部也因此上修全年稅收超徵將達3,800億元,預計明年更可能進入「稅收3兆」的新時代。

稅收大幅成長又超徵,政府難免會沾沾自喜,但背後卻有值得深思,甚至讓人引以為慮的意義,值得深入檢討。

首先是,超徵的絕大多數為國稅或中央稅,累計前11月實徵淨額,所得稅年成長26%,其中營所稅更增加了2,241億,年成長率高達48%。期交稅成長42%,證交稅增加1,231億元,年增率高達94%,創下史上最長成長周期的紀錄。營業稅增加615億元,成長率14%,全年將突破5,000億元。

但地方稅方面,只有房屋稅及牌照稅等提前達成預算數,成長率最高的契稅年增率只有10%,其他的地方稅成長率都是個位數,最主要的土地稅僅成長4%,其中土增稅稅收996億元,還是負成長;娛樂稅因受疫情衝擊年減33%,顯示地方稅至今還是難以擺脫困境。

也因此,國稅占全國稅收的比重已經升高至87%,地方稅只占13%,全部稅收才3,401億元,還不到營業稅單一稅目稅收4,926億的七成,可見稅收的垂直失衡現象持續並嚴重惡化。要改善稅收垂直失衡的問題,有必要重新檢討國稅和地方稅的劃分,甚至應增加和地方共分國稅的比率和稅目。尤其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方面有一定的努力和貢獻,還要承擔環境汙染等外部成本,中央應將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等稅目和地方政府共享,才是公平合理的財政劃分制度。

其次,政府對稅收成長引以為喜,但對人民而言卻是稅負增加的痛苦,代表國人今年的租稅負擔比去年增加了4,720億,成長21%,而且遠超過經濟成長率,凸顯台灣在疫情籠罩和K型復甦的經濟結構下,許多內需產業至今還在苦撐待變,多數受僱者的薪資沒有明顯成長,並沒有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反而政府就能輕易地分配到稅收大餅。此種國進民退的現象,有如政府稅收成長的快樂,是建立在多數民眾的痛苦之上。

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今年稅收成長率超過20%,其實有一大部分是高物價上漲率所致。由於民眾的所得(擴及消費、財產)是以名目金額衡量,在名目所得增加時,累進稅率可能讓稅負跳升至較高的課稅級距,從而造成名目稅負增加的幅度超過名目所得的成長率。在物價飛漲的時候,民眾的實質所得可能未增反減,但是實質稅負反而增加,甚至超過物價上漲率,因此有人稱之為一種「通貨膨脹稅」。

對於累進的稅制,若課稅級距、免稅額、扣除額,不能隨物價上漲而調增,物價上漲就會讓政府的稅收自然超額成長,所以30年前政府就建立了「物價指數連動法」,以減輕通貨膨脹稅的傷害。但在時效上,因為民眾在通貨膨脹時已經多繳了稅,增加了稅負,物價指數連動法仍是遲來的正義,後來的調整都是落後性的彌補。難怪有識之士認為,政府每次將物價指數連動法當作減稅利多來宣傳,有如把物價上漲當作政績,其實是占了便宜又賣乖。

各項指標都顯示,近年來稅制不公平的現象愈趨嚴重,稅制對於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又微不足道,今年稅收的大幅成長代表稅制不公的嚴重程度超過以往,因此建議財政部不但不能在財政紀律上有所鬆懈,更應當將稅制改革列為當前急務,並把稅收回饋給中產階級及弱勢民眾。












聯合報黑白集/接下來,惡搞九合一


2021-12-21 02:19  聯合報 /   黑白集
季青漫畫


公投剛結束,蔡英文便迫不及待召集黨內要角,研商縣市合併升格。目的不為國土規劃或國家發展,而是要搶明年選舉勝利。三年前公投綁大選大敗後,民進黨立刻惡搞公投;現在,要惡搞九合一。

此時討論升格,當然是精心盤算。一、四個公投全否決,民進黨士氣高漲,打鐵要趁熱;二、參照公投結果,把行政區調整到對民進黨最有利;三、人民放棄公投,民進黨只要敢想,沒有要不到的。三年前惡搞《公投法》,如今惡搞《地制法》,一以貫之。

民進黨力推「新竹縣市合併升格」,主要是它在新竹縣、市的四大公投全被死當,顯示新竹民眾很「不聽話」。為避免新竹市執政權丟掉,必須幫林智堅量身打造再戰條件。其餘彰化、雲嘉嘉合併升格,則都看準這些地方民進黨有機可乘;至少,可拿來遮掩新竹縣市合併的私心。

這次修法暗藏的心機是,把升格條件從人口一二五萬以上「且」有特殊需要者,改成「或」字。如此一來,中央要誰合併升格,只要掰個理由,誰就可以過關。一字之差,把行政裁量權極大化。為勝選無所不用其極,民進黨總是始終如一。

不顧區域發展失衡,一心只要勝選,這就是民進黨的吃相。可悲的是,這還變成黨內派系討價還價、利益交換的籌碼。民進黨一黨獨大,它怕誰?












聯合報社論/人民興味索然,國民黨下一步更艱險


2021-12-21 02:18  聯合報 /   社論
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舉行記者會承認公投案失敗。記者潘俊宏/攝影


國民黨四大公投皆敗,「找戰犯」的怒吼再起。公投開票還沒結束,新北市長侯友宜的臉書已被灌爆,要求他退黨。黨主席朱立倫和號召戰鬥藍的趙少康都呼籲「別找戰犯」,但藍營基層的怒氣恐怕不會太快止息;國民黨必須檢討敗戰的原因和責任,也亟需團結止血。接下來,中二選區立委補選及林昶佐罷免案都是硬仗,明年地方選舉目前就得布局,沒有苟且內訌的空間。

國民黨這次挫敗,主要癥結就是一味相信「民調的民意」,以為自己站在優勢那方;卻忘了如何催出民眾,將支持的民意逐一實現為「選票的民意」。因此,只見黨中央好整以暇坐待勝利從天上掉下來,卻不積極整合應戰,也未提供民間提案一臂之力。更嚴重的,是任令地方諸侯各行其是、自立標竿,以致不斷被對手見縫插針,成為公投破口。即使有民眾黨「二好二壞」、時代力量「三好一壞」的助攻,但投票回歸藍綠基本盤後,不團結的國民黨對決團結的民進黨仍然慘敗,在野陣營同遭民進黨強力輾壓。

四大公投分屬不同領域的公共政策議題,在正常的民主政治中,原應鼓勵民眾積極表達自主意願。但民進黨的策略將之操作成「政黨對決」,喊出「四個不同意」,缺乏民主素養;但國民黨隨即以「四個同意」應戰,陷入戰略陷阱。最後,連反萊豬、護藻礁這樣的議題都無法過關,可見民眾對藍綠對峙已完全興味索然。試想,如果國民黨戰略對準「投票率」,集中主攻萊豬議題、副攻其他議題,讓民眾感到公投與自己切身相關,不僅能拉高投票率,某些公投案能過關也說不定。

這次公投,民進黨贏得固不光彩,國民黨卻輸得淒慘。原因是,一場藍綠對決的硬仗下來,國民黨會發現自己的「基本盤」不過爾爾,厭煩藍綠惡鬥的中間選民都選擇袖手旁觀。這個現象,是國民黨必須深切體認的殘酷現實。亦即,如果國民黨不在組織動員上加強與社會的聯結,積極向外拓展觸角;如果不在大戰略上修正自己的定位,卻只想靠著「美好從前」的記憶來召喚民眾認同,乃至奪回執政權,恐怕都是徒勞。

再看黨內團結的問題。侯友宜、盧秀燕、林姿妙等地方首長都因選區的特別考量或連任需要,而難以表態;對此,黨中央應該可以理解,讓他們保持局部的自主。然而,這並不能成為他們故意唱反調,乃至潑公投冷水的藉口。事實上,如果戰略考量周全的話,黨中央可以安排他們在不同議題上發言,化解支持者的疑慮,而不是放任他們冷漠以對,讓外界猜疑。從這點看,主席朱立倫的領導及整合因應,明顯火候不足,失卻了大局觀點。因此,他事後呼籲大家不要找「戰犯」,是避重就輕,無法讓人心服。且看,蔡總統次日立刻挾著勝利,點燃「直轄市升格」的戰火;而敗陣的國民黨,難道不需要聽取各方意見務實檢討一番?

國民黨可以繼續批評這場公投是不公平的競爭,蔡政府如何濫用行政資源,用人民的錢洗人民的腦,並指責蔡英文帶頭散布假訊息,但都無法改變自己的敗局。面對一個踐踏民意、沒收民權的當權者,國民黨不要指望蔡政府會虛心收斂;相反的,民進黨只會因反對黨的荏弱而愈發予取予求,肆無忌憚。國民黨如果不徹底檢討、團結奮進,民進黨一個「藍綠對決」策略加上一句「抗中保台」的口號,就可以讓人民腦部麻痺,從而使國民黨癱瘓。更艱險的下一步,國民黨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