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朱宗慶/每一次再演都是一次再創作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每一次再演都是一次再創作
◆  薛承泰/新冠肺炎何時了 病毒知多少?
◆  王正方/恐怖的「附帶損傷」
◆  方祖涵/柯瑞,史上最偉大的射手
◆  蘇蘅/公投過後 民主苦境才開始
◆  楊渡/在蔣介石手掌心旋轉的轉型正義








朱宗慶/每一次再演都是一次再創作


2021-12-25 01:07  聯合報 /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歷經逾11年時光掏洗,「木蘭」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獨特且成熟的代表作品。圖/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我時常覺得,作為一位藝術工作者雖時有甘苦,卻非常幸福!得以透過自身的專業作為媒介,在創作中展現自我、辯證思想、反映社會、與他人溝通。創作與分享,因而成為從事藝術工作的初衷與動力,如何形構演出題材、內容,如何突破、創新,更是藝術工作者心心念念的本份。

從事打擊樂工作,是我初衷與熱情的所在,更是我一輩子的志業。打擊樂有著接近人類本能的特質,打從擁有心跳的那一刻,鼓動的聲響便與生俱來。放眼生活周遭,凡能藉由握、拿、捏、敲、打、觸、 碰、搖、轉、推等方式發出聲響的器材,皆能成為打擊樂器,更能搭配肢體動作,表達人類的情緒。據此,得以透過豐富的擊樂音色與樂器,發展出各類型的演出,探索打擊樂的無限可能。

最近,樂團的經典作品擊樂劇場「木蘭」即將迎來第四度演出,許多朋友向我問道,過去已曾欣賞過,這次有什麼不同?我的回答是:「每一次的再演都是一次再創作。」這是基於打擊樂多元且具包容性的特質,也是我對跨界作品、擊樂劇場製作所下的註解。

從製作的概念來看,擊樂劇場不單只是「擊樂」與「劇場」的融合,而是一個從發散到聚焦的過程,在相異中找出相同之處,在無限的邊際裡,找到擊樂所能發揮的最大值。運用得宜,不只是一加一,而是互相加乘,創造各種撞擊與可能。

以「木蘭」的創作歷程為例,二○一○年初試啼聲,源於結合京劇與擊樂的起心動念;二○一三年第二版推出,進一步將京劇與擊樂中的「音樂、身段、唱腔、肢體」深度融於團員的演出之中,奠定整部作品的具體架構。

歷經逾十一年的淘洗,「木蘭」即將再度搬演,我們持續思考的是,何以更進一步的精煉?其中,音樂語彙無疑是首要注重的核心,相應調整作品的敘事方式與樂器的編排,於此同時,視覺呈現也因應時流再次翻新,在多媒體與服裝設計上與擊樂有更相稱得宜的展現,並扣合回藝術工作者對創作的初衷,持續探討:如何藉由這部作品反映社會、引起共鳴。

同樣的,每一檔跨界作品與擊樂劇場的再次演出,都相襯著我們對製作的追求、對社會的回應,整個精修、淬煉的過程,都是一次「再創作」,讓過去的經驗美再更美、細膩而更細膩;有時雖看似只是微幅調整,但卻實為牽涉核心的再思。而擊樂劇場「木蘭」之所以能成為樂團的經典之作,也正因為歷經千錘百鍊,各種框架以外的突破與嘗試,以及製作團隊及團員不斷學習、磨合、內化與昇華,方能一次次累積,也一步步進化。

打擊樂有著無限可能,對於樂團而言,從無限的可能中找尋更多的可能,是永無止盡的道路。開拓新聲、突破創新、精益求精,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從零開始,從挑戰起步;每上一次舞台,就是一次作戰,期盼每一次累積,能順勢轉化為團隊再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