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茶金》是抹黑還是洗白國民政府?
2021-11-26 11:00 聯合報 /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講師
「茶金」劇情近期遭質疑。圖/公視提供
公共電視與客委會合製的大戲《茶金》,破天荒地以海陸客語為主要語言,敷演國民政府遷台後,新竹地區客家茶商的故事。公視在宣傳時,特別強調許多演員刻苦學客語及製作單位如何用心。然而,《茶金》播出後,最受熱議的,並非它如何細膩地呈現台灣客家的茶文化,而是第一集演到新台幣的發行,被質疑背離史實。
由於製作單位完成拍攝後,公視授權編劇撰寫同名小說,搶先在播出前出版,眼尖的觀眾發現舊台幣與新台幣的「四萬塊換一塊」在小說裡是國民黨決定的,而電視劇則是由美國拍板定案,質疑沒有「忠於原著」。《茶金》粉專湧入大量留言,有人指責它抹黑國民黨,也有人說它甩鍋給美國是為了洗白國民黨,還有人憤怒地要求重拍。在輿論壓力下,公視很快致歉,並且表示會加註文字說明。
到底公視是承認抹黑了國民黨,還是洗白了國民黨?頗耐人尋味。所謂洗白國民黨,其立論基礎,係認定發行新台幣為暴政。假如對那段歷史毫無概念,純粹看戲的話,會覺得「四萬塊換一塊」帶來了滅頂之災。戲中的大茶商借了大筆錢投資茶廠,卻遇到了新台幣發行。公司內部人心惶惶,債主紛紛上門討債,好像新的貨幣政策就是毒蛇猛獸,害得企業紛紛關門倒閉。台灣銀行門前多人聚集抗議,政府則宣布不准集會遊行。觀眾很容易因此感到義憤填膺:怎麼這些官員如此惡劣,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人們常以自己的經驗與標準去看待與衡量其他事務,編劇恐怕也不例外。今天的四萬台幣不算小數目,但在嚴重通貨膨脹的光復初期,可能連一碗麵都吃不起。換句話說,劇中大老闆欠了別人幾億,應該以今天的幾萬來理解。戲裡沒有交待這些背景,便會造成男主角被苛政害得傾家蕩產的錯覺。
幣制改革前兩年,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通貨膨脹是導致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民眾的惡夢。過去曾聽老前輩說,為了買一斤米,得扛一大袋的錢,還真是鈔票數到手抽筋。以新幣取代舊幣,扼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金融秩序,也降低了動亂再次發生的機率,按理應該是項值得肯定的德政。倘若像戲裡演的,由美國人決定,反而等於把功勞拱手讓給了外人。何況當時中美關係不佳,美國政府干涉台灣內政的可能性並不高。
新台幣的發行到底有沒有造成什麼重大傷害?個人不敢置喙,但至少比放任通貨膨脹好吧?銀行存款一下子從四萬變一元,乍看之下好像財產縮水了,可是物價也大體參考比例折算。根據近日網路上多人提供的資料,幣制更動當天,台南縣醫藥公會公告的幼兒內服藥的底價,從舊台幣的八萬元調到新台幣的二元,剛好是四萬比一(0.000025);基隆市公車票價自舊台幣 6,000 元調為新台幣3毛(0.000025*6,000=0.15),算起來漲了兩倍,但可以肯定的是,民眾不必再到處辛苦背錢消費了。
假如有人恐慌,頂多是心理問題吧?要氣到聚眾示威的程度,未免誇大其實了,而且動亂才被鎮壓沒多久,誰敢鬧事?編劇在此又犯了以今釋古的毛病。
其實,《茶金》的重點是台灣客家女子勇於挑戰舊思維,發揮長才、挽救家族企業的故事。第一集的茶廠失火,就足以做為從失敗中站起來的梗,大可不必牽涉太多政治,拿金融改革做文章。既要演「四萬換一元」,就應該像戲裡拍採茶、製茶一樣用心,多做點功課,把前因後果交待清楚,不要以偏概全,誤導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