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央行匯兌損失的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465/web/

◆  聯合報社論/藻礁上的政治:那些被摀住的嘴巴
◆  聯合報黑白集/女王都打,小英不打嗎?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央行匯兌損失的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央行匯兌損失的風險


2021-03-05 00:2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央行。 路透社


最近與中央銀行有關的兩件事引發社會關注。一是央行今年預算盈餘上繳股息由慣例的 1,800 億元減為 1,650 億元,另一是央行每天力守新台幣28.3元兌換1美元的收盤匯率。央行外匯投資盈餘上繳,與經營績效及國家財政收入有關,新台幣匯率水準則影響出口競爭力與國內物價水準。目前央行外匯存底 5,415 餘億美元,收益主要來自政府債券利息,並以美債為最大宗,但美國聯準會(Fed)去年因應新冠疫情量化寬鬆,大幅壓低利率,逼得央行無法維持過去繳庫水準

至於新台幣升值問題則並非短期現象。自民國 105 言(2016年)1月起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便從33.8元持續升值,兩年漲幅近14%才回檔;民國 108 年(2019年)8月又開啟一波升值走勢,從31.4元直搗至近日的28.3元。不過,目前新台幣匯率還是央行在匯市尾盤刻意壓抑的結果;國際市場上新台幣價位早已突破28元。累計過去五年,新台幣升值幅度超過15%,僅去年就升值逾5%。

新台幣還會繼續升值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民國 74 年(1985年)11月新台幣升破40元兌換1美元後,曾一路升到民國 81 年(1992年)7月的24.5元,爾後直到民國 86 年(1997年)10月新台幣才再回落至30元,新台幣維持強勢期間竟長達12年。如今以台灣經濟成長勁道來看,新台幣有可能會經歷類似前次漲勢,不易就此打住。

如果新台幣長期處於升值狀態,我們就需要特別關心其對央行健全經營的影響。國內電子業搭上全球產業轉型浪潮,帶領台灣經濟成長,連帶導引新台幣升值乃順理成章。央行維持「動態穩定的匯率操作,只能讓新台幣匯率波動平順化,卻無力改變匯率走向,後果則十分明顯,即新台幣大幅升值造成央行外匯資產鉅額的匯兌評價損失

民國 106 言(2017年)我國外匯存底約4,500億美元,新台幣升值使得評價損失超過1.15兆元。當年央行是靠高額的兌換差價損失準備勉強度過,結果還是留下3,052億元的遞延損失。去年我國外匯存底邁入 5,000 億美元水準,初估新台幣升值造成央行資產匯兌損失超過 7,000 億元。但與前次不同的是,央行已無兌換差價準備可供充抵,因此未來很可能被迫留下長期才能打平的遞延損失。

央行外匯資產的匯兌損失需要擔心嗎?只要新台幣未來大幅貶值,損失自然就會被沖銷,匯兌損失不過是央行帳上數字。的確,依《中央銀行法》規定,央行的資產、負債匯兌利損不得列入年度損益,應以兌換準備帳戶進行歸入或抵沖的調節。立法者顯然是設想新台幣能維持某一必然回歸的長期水準。可是,今天面對全球新經濟結構,未來長期匯率水準恐非早期的40比1,亦非近期的31比1;若無法確定新台幣未來的衡平匯率,就不宜假設它短期內會回到設想價位。

事實上,央行慣例不對外揭露匯兌損失資訊,正是凸顯不想讓社會擔心央行財務的健全性。央行雖有外匯資產利息收入,卻也可能承受資產價值兌換更大的損失,而每年上繳國庫的股息並不是真正的淨收入。基於穩健管理原則,央行需要充實兌換準備,以避免高額遞延匯兌利損影響制訂貨幣政策時的理性判斷。

我國不是國際先進大國,社會對央行的信心需要靠健全的資產負債表來支持。《中央銀行法》雖未規定央行外匯投資收入要提存一定比率的準備,但央行仍宜依照風險管理原則提足準備,以避免波動過大的遞延利損。探究央行未積極處理問題的癥結,應在政府多年來將其視為國庫的「金雞母」;主計單位要求央行繳交高額「股息」,卻忽略其面對詭譎多變金融情勢,必須要有的安全邊際。我們誠摯建請行政院能讓央行以風險管理為出發點,明確訂定外匯存底收益的分配規則,積極強化央行應對匯率波動的耐受力。













聯合報黑白集/女王都打,小英不打嗎?


2021-03-05 01:5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94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二世(右)和99歲丈夫菲利普親王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美聯社資料照片)


千呼萬喚始出來,英國牛津 AZ 疫苗終於到貨。蘇貞昌證明他是條漢子,宣示如國人對疫苗有疑慮,他將率先施打。這個但書純屬多餘,蘇貞昌原本就該打頭陣示範,保證掌聲如雷、人氣爆棚。

這就是身先士卒的精義。試想若在戰場,將領躲在後頭,只叫兵卒衝鋒陷陣,前方能不丟盔棄甲?現在全球採用的疫苗就那幾款,風險未定,打疫苗可不是爭特權,官員若還推辭不就,那不叫美德,而是卸責!

這款牛津疫苗聲名先盛後衰。撇開保護力不談,高比例的發燒等副作用,在德國成了滯銷品,預約民眾放鴿子搞失蹤,法國、奧地利醫護人員抗議,韓國還出現死亡個案。如今國內醫護人員還在遲疑,如果政治人物畏畏葸葸,誰還敢打疫苗?

這就可以看出政治領袖的風範與作用。伊莉莎白二世已九十四歲,與夫婿菲利普親王帶頭施打,英國民眾反而只信賴牛津疫苗。拜登更氣魄,還沒就職總統,就打了兩劑輝瑞。反而是自詡彼得大帝的普亭,竟以太老為由不打自家疫苗,自毀英名。

國歌裡那句為民前鋒」,其實就是廟堂人物的天職。陳時中就因態度曖昧,被狂酸只想讓「別人先死」;蘇貞昌如能挽袖一搏,不僅掙個顏面,還能把普亭比下去,接班後勢更加看好。話說女王都打了,蔡英文不打嗎?














聯合報社論/藻礁上的政治:那些被摀住的嘴巴


2021-03-05 03: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退休小學教師潘忠政不屈不撓奮戰護藻礁。本報資料照片


護藻礁公投連署在最後關頭衝出亮眼成績,活動領銜人潘忠政是關鍵人物。如果不是這位籍籍無名的退休小學教師一路堅持,護藻礁能否撐到完成公投連署,將是個大疑問。原因是,當社運人士不斷入朝為官,那些有頭有臉的環保人士早已被政府收編。在中油興建「三接」的環評過程,政府不斷以各種方式打壓、敷衍環團;最後剩下潘忠政等一批「小蝦米」不屈不撓奮戰,才走到今天。

為了擋下這次護藻礁公投連署,府院黨用盡各種施壓手段,包括動員網軍側翼全力抹黑攻擊,招招惡毒。第一招,先扭曲護藻礁公投的動機,把「護藻礁」與「擁核」畫上等號,說阻礙中油建接收站目的就是為了「重啟核四」。第二招,汙名化發動及參與公投的主體,把發起人貶抑為「韓粉」或「中共同路人」,並把民眾環境意識的覺醒,形容為被邪惡勢力利用的工具。第三招,渲染「三接」延宕的後果,將造成北部大缺電,更威脅台中火力電廠必須因此多燒煤。

這項護藻礁運動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只有一些民間社團、學界和青年學生默默支持。直到二月下旬,經濟部推出不實哏圖廣受批評,連署才瞬間升溫。更戲劇性的一幕,是多個獨派本土社團在最後一刻現身支持護藻礁,跨出政治同溫層。一項民間自發的環保公投,竟被民進黨設下這麼多的政治路障阻撓,令人難以想像蔡政府到底在怕什麼?

從府院黨動員阻擋這次公投連署的手法看,民進黨不僅失去了追求進步價值的理念,更露出濫權威嚇的本質。試想,連署不過是公民投票的初步門檻,蔡政府便如此傾力打壓;那麼,接下來的公投審核、辯論及投票,還將祭出多少奧步?

民進黨近年被稱為「雙標黨」,原因就在它「說一套、做一套越來越肆無忌憚。其中一大因素,是仗著龐大的網軍側翼製造「假輿論」聲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矛盾言行被揭穿或受到批評。另一有恃無恐的因素,則是靠著近年積極收編社運、環團、婦運及學運成員,從內部癱瘓民間團體的動員能力,將社會異議的聲量壓到最低。

最明顯的例子,以反國光石化崛起的農陣領袖陳吉仲進入農委會為官後,整個農業部門就被摸頭消音。幾年來,包括農地工廠就地合法、強徵水利會、農田停灌、萊豬進口、鳳梨禁令等事件,農民完全無法發出聲音,政府多數時候「發錢封口」了事。再如,兩年前因蔡政府「深澳換三接」憤而辭職的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面對農地工廠就地合法議題,曾站出來批評「民進黨比國民黨還敢」;但這次面對藻礁連署,他卻猶豫不前,理由是害怕擁核陣營「漁翁得利」。被蔡政府收編又遭背叛後,他仍懷抱著奇特的忠誠。

另一個例子,是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曾文生是工運先鋒曾茂興之子,也曾活躍於勞陣,從陳菊的高雄市府到蔡政府都備受重用,去年還傳出他可能接中油董事長。在護藻礁事件中,曾文生代表官方參與協調卻一味敷衍,包括去年六月他陪蔡總統與環團會面答應召開「類聽證會」,最後卻變成「溝通大會」,他因此遭環團痛批是「漫天說謊」。出身社運,而打壓社運,這又是一種典型

藻礁上的政治,是民進黨說一套、做一套社運出身的政務官把昔日同志玩於股掌之上,執政者策動網軍以烏賊戰術抹黑環保運動。但是,那些摀不住的嘴巴,總會繼續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