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祖涵/不屬於大人的兒童棒球
◆ 施振榮/王道價值系統觀:翻轉「士農工商」的傳統思維
◆ 林中斌/美商向中 華府難反
◆ 嚴震生/非洲希望不再被美國視為茅坑
◆ 李清志/登陸龜山島
方祖涵/不屬於大人的兒童棒球
2020-12-04 03:48 聯合報 /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兒童社區球隊發展對棒球運動來說,有極其正面之意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因為疫情在台灣待了比較長時間,發現家裡有小孩打棒球的朋友變多了。「周末帶孩子到社區棒球隊練球」,已經與「正在練習跑馬拉松」一樣,成為新時代流行語,著實反映大家對兒童教育及自我健康想法正在改變。
相較於傳統體育班教育,兒童社區球隊發展對棒球運動來說,有極其正面之意義。小朋友不再被迫犧牲學業,而是利用課餘周末時間練球,在智育跟體育獲得平衡成長機會,這是國民教育重大進步。不少社區球隊甚至仿傚美國學生聯盟,對學童課業訂定標準,倘若不符規定就無法練習與比賽,更是美事一樁。
然而,當社區球隊風氣持續擴大,美國兒童運動遭遇的問題,也開始在台灣浮現。
主要當然是因為家長太認真了。
世界少棒聯盟今年初有篇文章列出兒童棒壘球十大謬誤,包括過早專注於單一運動、把孩子當成人訓練、過度著重成果、讓孩子打「職業版本」比賽等等,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存在於台灣社區球隊裡。當教練或家長為了贏球不惜壓縮部分球員上場時間,或是過度積極情蒐與運用球場策略時,少棒就變成大人遊戲,不再屬於孩子了。
「兒童棒壘球應該是孩子人生歷練,不是你人生的延伸。太多家長把運動與歡愉從孩子手上偷走,僅是想要借位他們完成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少棒聯盟文章裡這樣說。除此以外,不少台灣家長習慣把追求卓越當作唯一目標,凡事都要從起跑點贏到終點線,也是問題來源。麻煩是爬完一山還有一山,只在乎眼前勝利,只是註定失敗終於來臨時的失望。
太過認真除了帶給孩子不必要心裡壓力,對身體發展亦有危險。從六○年代開始,美國骨科學界就發現許多「少棒肘」病例:由於少年選手生長板尚未閉合,太多重覆投擲動作會讓他們肘關節承受壓力超過周邊組織負荷,進而產生疼痛與損傷。如果受傷部位造成骨頭組織缺損就需要手術,也可能造成未來永久影響。這種傷勢十分普遍,連史努比漫畫作者都讓愛打棒球的查理.布朗得了少棒肘。
根據羅耀拉大學一份研究報告,兒童從事單一運動,跟參與多項運動比較起來,受傷機率高出七成以上。
所以,請家長們放手,讓孩子享受運動吧。去年威廉波特少棒賽前,小熊隊看板球星瑞佐就跟小選手們說「不管怎樣,都要讓自己快樂」,兒童棒球不是成人的比賽,更不該是家長的夢想。
十一月底我到新莊球場看了一場比賽,那是台灣幼兒棒球聯盟舉辦的「挑戰者盃身障兒童公益棒球賽」。這些勇敢孩子在全場觀眾加油聲裡揮棒進壘,儘管他們跑不快,儘管比賽沒有分數,能夠在職業球場享受棒球喜悅,對孩子跟家長來說,就已經是寶貴回憶了。
那種快樂,才是兒童棒球應該的純粹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