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原來綠色是發財的顏色
◆ 聯合報社論/猛邀國外建築師,政府推本土文化的錯亂
◆ 經濟日報社論/關注大陸「十四五」經濟主旋律
經濟日報社論/關注大陸「十四五」經濟主旋律
2020-08-08 03: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決定,將在今年10月舉行19屆五中全會,研究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民國124年(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會議也為下半年經濟工作定調,提出中國經濟要轉向內循環為主體的方向。
研究下一個五年規劃是五中全會的常規議程,「十四五」規劃是指民國110-114年(2021年至2025年)的中國國民經濟計畫。與往屆五中全會不同的是,此次同時聚焦中期規劃,研究關於制定「民國124年(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由此可以看到中共執政當局的用意,是讓「十四五」規劃更好地銜接民國124年(2035年)的中期目標。
據了解,中共將在今年底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在民國110年(2021年)建黨100周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明年開始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後者又劃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民國109-124年(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是從民國124-139年(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受訪時分析,「國124年(2035)遠景目標」將細化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很可能制定較具體的衡量指標。政治局會議也肯定中國經濟上半年的表現,同時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會議並釋放會更加注重宏觀政策執行效果,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無論對中國經濟或全球經濟而言,民國109年(2020年)實在太不尋常。一場世紀性的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延燒,同時,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美中兩強,雙方關係急遽惡化;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各國民國109年(2020年)預估經濟成長率,都出現歷史性的重挫。
中共執政當局如何觀察形勢、調整布局、設定目標及研擬方略,自然值得高度關注。
首先,中共按照原計劃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目的在穩定各方預期,也釋放了中國不希望也不認為國際格局發生了或將發生重大改變的信號。
其次,首次提出了「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理念與策略,這是因為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及美中衝突急遽升高的雙重衝擊下,別說全球化已氣息奄奄,一國之內省與省、州與州之間,整個世界國與國之間,無論供應鏈及需求鏈均已嚴重斷裂。
此等態勢如果持續長久,個別企業也好,各國經濟也好,都將面對窒息壓力。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注意到一個幾乎其他國家都不具備的優勢,即一個巨大的「自體循環力」,這可以讓中國面對外部全球化即使已支離破碎的情況下,仍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有效運行。
中國的自體循環力主要建立在三大優越條件上。第一個條件是經濟規模,這是指人口與國內生產毛額(GDP),兩者愈大,內需市場愈大,需求面對外依賴度即愈低;中國人口全球第一,GDP全球第二,還有一個快速壯大及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中產階級。第二個條件是產業體系,主要指產業門類齊全,這也是一個對外依賴度低、不求人的概念。第三個條件則是戰略資源,中國除了石油自供不足,糧食及礦產自給率甚高。
以上條件齊備如中國者,絕無僅有。因此中國提出「加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發展戰略相信會成為「十四五」的主旋律。
第三,還要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愈來愈中長期化,即是看得遠,卻又強調短、中、長期的協調。長久以來,宏調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常收效於一時卻在中長期出現嚴重後遺症。
所以,現在要強調「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的設計與調節,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中國經濟若能在全球經濟前景高度不確定的形勢下首先穩住,對中國、對亞洲及對全球都是好事。期待中國的內循環終能夠帶動全球的大循環。
聯合報黑白集/原來綠色是發財的顏色
2020-08-08 00:1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這兩個月來,民進黨政府標案爭議一樁接著一樁爆,親綠公關公司獲利倍增,親綠媒體得標率超高。外界搞不清為何他們總能無往不利,一攤開評委名單,才發現這些由民進黨前黨工、前官員換個民間身分變身組成的「偽外評委」,幾乎包辦了所有政府大小標案的評審,難怪有廠商一到現場看到評審台上坐著「綠友友們」,就知道自己又是來陪榜的。
工程會提供的評委名單明明有四千人,但各單位好像都講好的一樣,竟勾選了同一批人,不停穿梭在政府大小標案審查會場。這些被歸納出無役不與的六位民進黨御用評委團,近四年來就擔任了七四四件標案評委,其中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李厚慶最驚人,居然高達近三百件。不禁讓人好奇,文總工作內容究竟為何,位居要津的副祕「接案量」如此驚人,儼然是時間管理大師。
政府標案自古有之,但於今猶烈,尤其是政府機關美化形象,為政策申辯的標案如雨後春筍。問題之一,是這類的標案,金額是否符合公務預算的比例原則;問題之二,在於決標程序是否透明公開,是否符合程序正義。現在看來,許多標案都有巧門。更可議的是,許多機關都找到同一批「評委」,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眼光精準嗎?是高層授意嗎?外人實在看不明白。
只能說,民進黨政府的「巧合」特別多,評委巧合地都是同一批人,親友團也巧合地都接到案子。這下大家終於明白:原來綠色是發財的顏色,升官發財必走綠金巧門。
蔡政府找民進黨前黨工擔任政府標案評審委員,引發社會譁然。圖/聯合報提供
聯合報社論/猛邀國外建築師,政府推本土文化的錯亂
2020-08-08 00:0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中巨蛋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與台灣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勝出,靈感是大甲藺草編織衍生「天空迴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中巨蛋體育館競圖日前公布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案獲選,該案隨後卻遭指與隈研吾在澳洲達令港甫落成的市民中心猶如同款,引爆建築界長年對國際競圖機制不當的不滿,更深層的則是對政府不重視本土建築文化的憤怒。
台灣國際競圖從二千年後開始蓬勃,歷年成果固然為台灣創造不少景點,也對國內競圖評審公開化等有幫助。但正如曾任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的建築師陳柏森所親見,國際競圖原意是希望帶動台灣建築師創作力,但後來在執行面出現不少問題,最普遍的就是國外建築師不熟悉台灣歷史、地理,就把既有想法塞進來。
建築界舉證歷歷: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的台中國家歌劇院,源於他在比利時根特市文化廣場國際競圖落敗的設計案;日本建築師坂茂的台南美術館,源於他剛輸掉的香港M+美術館國際競圖。儘管兩館並非為台灣量身定作,名家手筆仍有相當品質,再加上建築競圖必備的「說故事」能力,仍贏得競圖。然而或許也正因並非量身打造,兩館在各自專業所需的音效、展場設計,都招致不少批評。
部分國際建築師熱中的實驗性,及其建築難度與施作高價,也讓這些建築興建十分坎坷。國家歌劇院號稱全球首創「美聲涵洞」(Sound Cave)概念,主建築由五十八面曲牆組成,曾被稱為「全球最難蓋的房子」,工程流標五次,預算增加一倍餘;淡江大橋一開始設定八十五億預算,偏偏相中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札哈.哈蒂「全球最大單塔斜張橋」設計,流標七次,預算增至一百廿五億後才動工;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使用特殊高價玻璃,得跨海向西班牙訂做,營造廠不堪虧損倒閉。
這回台中巨蛋競圖,基於「別拿路邊攤價格做米其林建築」的前車之鑑,雖對預算與落成可能較嚴謹把關,但獲選作品是否夠原創卻有爭議。連對岸建築界聞之也心領神會稱是同一概念快速複製的「建築快時尚」,因為隈研吾也給過江蘇周庄、浙江千島湖類似設計,並稱立面源於「千島湖竹編」,就像這回稱台中巨蛋立面纏繞構想源於「大甲藺草編」。
當他國建築界對部分大師早已提高警覺,台灣卻還樂此不疲,難怪建築界憤怒至此。尤其,國際競圖機制往往埋著國內建築師與國外相比的兩大不平等條約。
國內建築師做台灣重大公共工程的設計費,依不同類型約在內政部營建署規定工程造價的百分之四到五,這與歐美設計費普遍為工程造價百分之十以上差異甚大,建築界早就長年爭取。然而各級政府只有在舉辦國際競圖時,為吸引國外建築師,才將設計費率提高二、三倍至百分之十三起跳,讓不少建築師怒道「把台灣建築師當什麼」。
更可議的是,近年各級政府為省國際標設計費,又冒出「變相國際標」。這種競圖不見得對全球開放,而是鼓勵國內建築師事務所找國外建築師設計,若獲選,設計費就可從原一般造價費的百分之四到五,略增到百分之六點二,評分總分還可加分。這讓堅持建築界也應有「國家隊」的建築師,痛批簡直把國內建築師當「文化買辦、仲介」。
國際競圖亂象不斷,各界該回到原點,探問台灣究竟在何種狀況下需要國際競圖,又能為台灣深耕何種功能?在廣招國際大師之前,政府難道不該先看向自己土地、修改不平等條約,為台灣建築師翻鬆早該有的文化沃土,讓他們茁壯?
在各文化產業普獲國家資源挹注,也戮力發展本土性時,政府更該正視為何建築業猶如文化孤兒?許多國家的建築歸文化部管,台灣相關法規卻都放在工程會、營建署下,不具文化思考;當台灣將本地建築都視為可量化的工匠業,再去國外廣邀大師建案,這恐怕是在談本土文化時最嚴重的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