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國際連結 擘劃台灣經濟未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罷韓不等於挺邁」給各政黨的啟示
◆  聯合報黑白集╱首戰之後,還有掃帚?
◆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國際連結 擘劃台灣經濟未來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國際連結 擘劃台灣經濟未來


2020-08-16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全球產業及經貿局勢丕變,這使得向來緊密依附於國際經濟體系的台灣面臨巨大挑戰。嚴格來說,過去在全球化浪潮及中國大陸崛起的基調下,台灣經濟即已面臨諸多問題—產業過度集中、升級轉型不如預期、經貿投資過度集中於中國大陸、出口條件持續惡化、投資不振、薪資成長停滯導致內需低迷等。政府政策常只是順勢而為,缺乏大破大立的政策來引導經濟結構與體質轉變。

四年前蔡政府上任時提出了5+2產業創新計畫,冀望藉發展多元產業並加速轉型升級,達到「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目標;此外,也提出新南向政策以分散經貿投資過度集中中國大陸的風險。這兩項政策的成效當然有值得檢討批評之處,但事後看來,當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全球去中國化趨勢方興未艾之際,這兩項政策至少都讓台灣取得應變先機。

蔡總統第二任期伊始,便面臨美中科技戰、金融戰及肺炎疫情日熾的巨大經濟衝擊,挑戰不可謂不大。但我們願意樂觀以待,因為依據過去經驗,台灣的經濟轉型很少來自內部驅動,反而外在局勢的改變更容易驅使台灣經濟邁向更好境界。蔡總統的第二任期提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希望一舉解決前述升級轉型慢、投資不振、薪資成長停滯等陳年問題。我們認同此一計畫的邏輯與目標,也對負責規劃相關內容的國發會寄予厚望。

國發會作為政府的小內閣,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全盤擘劃國家經建計畫。值此外在經濟局勢劇變、經濟結構勢必轉型之際,國發會的角色與任務更為重要。針對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我們支持提出以下建議。

國發會在政府組織中屬於規劃單位,人力預算皆有限,各相關計畫必須由其他政府部門執行,因此府院高層必須賦予國發會強勢領導的功能。這說來容易,事實上,國發會已不復見早年經建會小內閣的領導功能,也導致各部會間的橫向合作成效不彰。過去的5+2計畫即常見主管部會難定致使計畫延宕的情形。

其次,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的目的在於加速產業升級,而產業升級絕非僅依賴此一計畫即可成事。舉凡人才培育、創新系統、研究發展、資金支援、法規調適、市場掌握等各個面向缺一不可,因此國發會也必須協調各項目的主政部會,打造能讓各核心產業成功發展的環境。究此,由各部會首長組成的國發委員會議便格外重要,不能如過去般流於形式,必須系統性地按部就班完成各個部會協調整合。

最後,經濟的成功不能僅靠產業升級,國際連結仍將是台灣經濟的重中之重。以新南向為例,國發會龔明鑫主委日前即表示,政府推動智慧城市或智慧城鄉,國際化可更積極強化,且亞洲.矽谷 2.0 扶植新創也要強調輸出國際市場。未來以 5G 垂直應用的系統整合,如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自駕車等,都是輸出新南向考量重點。事實上,民間部門對於新南向已躍躍欲試,但面對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的短缺,國發會負責的國發基金如何更積極而有彈性地挹注新南向推展,便是值得立即規劃的課題。此外,新南向國家對於台灣智慧城市發展的成果需求殷切,實已為新南向政策找到新方向;讓原即由國發會主導的亞.矽智慧城市成果快速於新南向國家落地成為亮點,也是國發會的重要工作。

無論新南向、CPTPP 或台美自貿協定,都是台灣未來國際連結的重要項目,但這些項目過去都非由國發會主導,成效也有限。國發會作為經濟未來的擘畫者,可以認真考慮接手主導這些重要的國際連結工作,避免多頭馬車導致的效率不彰,發揮更大的功效。












聯合報黑白集╱首戰之後,還有掃帚?


2020-08-16 00:2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若票選最不討喜政治人物,馬英九應會名列前茅。從「首戰即終戰」到「兩岸關係不好常軍演」,馬語錄總是不接地氣。不過,蘇貞昌指責馬「唱和中國」,雖滿足了支持者反中需求,但蔡政府又拿出什麼來應對兵凶戰危

馬英九說錯了嗎?馬說共軍攻台戰略是「首戰即終戰」,讓美軍沒機會馳援,綠營轟馬「唱衰台灣」;但那段話來自蔡政府成立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報告,且共軍早已提出,並非新創最近美國前參謀聯席會議副主席更推測,共軍可能在明年初美國總統交接期三天內解決台灣問題,迫使美國接受事實。蔡政府總強調比馬政府重視國防,卻不願知己知彼,還把國防智庫當塑膠,難怪天價軍購也未必符合防衛需求。

兩岸關係好,雙方和平繁榮發展,台美關係欣欣向榮;兩岸關係不好,就是文攻武嚇、機艦繞島、中線挑釁、台海軍演。如今台海情勢搞成風雲緊急,馬還在苦勸蔡政府改善兩岸關係,的確有點白目。但指馬「唱和中國」,則是倒果為因;到底是誰推倒兩岸互信,是誰遊走紅線邊緣,又是誰讓台灣成為美國抗中棋子、甚至被逼上火線?

馬英九講實話,蘇貞昌說大話。但共軍戰略就是「首戰即終戰」, 除蘇貞昌那句「剩一支掃帚都要拚」讓人民聽爽之外,蔡政府也應該讓人民知道做了多少備戰和避戰的努力?不能唱衰台灣,不能唱和中國,只能在首戰之後,拄著掃帚痴等美國來援?













聯合報社論╱「罷韓不等於挺邁」給各政黨的啟示


2020-08-16 00:2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陳其邁(中)昨天以67萬票贏得高雄市長補選,晚間到競選總部致詞並表達感謝。記者林澔一/攝影


陳其邁贏得高雄市長補選,結果並不讓人意外。但這場補選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投票率幾乎與六月的罷韓投票率相仿罷韓以近九十四萬票通過,但此次陳其邁卻只拿下六十七萬票高達近二十七萬票的落差,留給各政黨相當大自我省思的空間

這場選戰注定是一場不對稱戰爭。從年初總統立委選戰到罷韓成功,藍綠聲勢消長來到頂點。罷韓一役,人民見證了無所不在的「罷韓國家隊」;在補選過程中,中選會刻意壓縮補選時程,國民黨又未能超前部署,以致只能打出李眉蓁這樣「不安全的安全牌」。選戰過程中李眉蓁爆出的論文抄襲風波,更重創候選人形象。

陳其邁備戰高雄市長多年,投入選戰前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已把政務行程跑成選舉熱身,又在各種行政資源挹注下,對其形象塑造近乎造神地步;而從罷韓到補選,也正值新冠疫情的「大內宣」期間,蔡政府甚至把防疫政績、防疫論文的光環都給了陳其邁。這場市長補選,未選已知結果。

從投票結果看,陳其邁獲得七成得票率,超過陳菊在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的六成八得票率。但如果把陳菊當年的得票數九十九萬票當成高標,罷韓的九十三萬票當中標,陳其邁上次市長選戰的七十四萬票當低標,隱藏在這高得票率背後的事實是,在中央完全執政、政院長期助跑、資源全面輸送、對手實在太弱等絕對優勢下,陳其邁連上次市長選戰的票都沒能拿滿。

當然,補選不同於大選,投票率會明顯下降。但這無法解釋,同樣是投票率四成出頭,同意罷韓的選民,與票投陳其邁的選民,人數竟有如此巨大落差。顯見這近二十七萬張選票,這次有的選擇不投票,有的則投給了李眉蓁或吳益政

若略去「預期選舉結果已定」而不去投票者,可以說此一結果的意義,就是選民對藍綠都不滿。甚至吳益政得票率只有百分之四,所謂的賭爛票也未能轉移到民眾黨身上。各政黨在選民心中的評價如何,不言可喻。

首要檢討的,當然是民進黨。此次補選,可以說陳其邁和民進黨的對手不是國民黨,更不是民眾黨,而是自己。但民進黨自年初勝選以來,儘管有「防疫大內宣」加持,表現出的卻是更傲慢、更腐敗的執政態度。陳其邁走不出蔡政府與菊團隊的背影,也改寫不了民進黨「全面執政必定腐化」的劇本,選民看在眼裡,不可能無感。

補選結果證明,即使是在高雄這個傳統綠大於藍的地方,選民面對在地方經營許久的陳其邁,仍不會把「否定國民黨」轉移成「支持民進黨」。這無疑也是打了近來頻頻誇耀自己政績,甚至再度操作香港與反中議題的民進黨一個耳光。

至於國民黨,這樣的選舉結果自然很難看。李眉蓁的得票率僅略高於民國99年(二○一○年)黃昭順的兩成,二十四萬多的得票數則創下歷史新低。若再與先前罷韓的高票過關,幾乎快要宣告國民黨在高雄乃至南台灣的全面崩盤。二年後的九合一選戰要怎麼打,已是國民黨必須深思的課題。

如果說「罷韓不挺邁」是間接對民進黨的抗議,那麼從罷韓到補選結果,更可說是直接對國民黨投下否定票。國民黨面臨各種內憂外患,黨內權力競逐、路線之爭接踵而來。這場選戰給國民黨的警訊是,如果不能夠展現自己是「合格的準執政黨」,那麼不要說長期在野,連第二大黨的地位恐怕都岌岌可危。

從罷免到補選,高雄市執政權終於回到民進黨手裡。彷如南柯一夢的國民黨也許還沒還魂,民進黨內的派系卻已蠢蠢欲動。經歷過七個月的曲折,高雄市將有一個嶄新開始,就如陳其邁許諾的「兩年拚四年」,讓高雄大步向前邁進;還是回到從前,重回那個三千億負債和五千個天坑的高雄?市民都等著看。但願高雄市民七個月來三次投票的結果,能夠給所有政黨,特別是執政者足夠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