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介正/美國對中政策回不去了?
◆ 方祖涵/暫停轉動的世界
◆ 楊渡/澎湖與台灣命運之謎
◆ 劉維公/口罩社會症候群
◆ 陳立恆/發狂的地球,利益相關的全球未來
◆ 楊志良/新冠肺炎的最糟情境
◆ 薛承泰/天擇的再現
黃介正/美國對中政策回不去了?
2020-03-06 23:42 聯合報 / 黃介正(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3月3日「超級星期二」,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一位華裔選民來到市政廳,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參加投票。 (中新社)
三月三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超級星期二」,前副總統拜登反敗為勝,一舉超越領先的桑德斯,迫使女悍將華倫退選,億萬富翁彭博、及最年輕同志市長布塔朱吉轉向支持,初步整合黨內建制派勢力,令人拍案驚奇,吸引全球觀察家的目光。
未來的三周,還有十三個州要初選,將決定七十七歲的拜登,或七十八歲的桑德斯兩位「阿公」,究竟誰代表民主黨,與七十三歲爭取連任的「阿公」川普競逐下任總統。七十歲後展現的奮鬥人生,應能鼓舞很多退休人士吧!
在「超級星期二」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趨於明朗的三月,應是準備開始對美國大選結果與未來美國對中政策方向評估的恰當時機。關鍵問題是,在當前戰略環境下,民主黨是否可找出有別於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
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伊始,從廿餘位競爭者,漸次縮減為兩位最強對手,在無數場政策辯論中,絕大部分鎖定在內政與經濟問題,鮮少觸及外交政策。候選人即使面對中國相關政策議題,在電視辯論答詢時限內,只能挑選單一議題簡要表達,很難窺得完整政策思維。
眾所周知,美國對華政策經歷過去十餘年來反思與探索,逐步轉向與再平衡,終於在川普與習近平兩位強勢領導人交會時期,美國正式將雙邊關係調整成為具有些許「反共非反中」政策意味,並透過民國106年(二○一七年)的《國家安全戰略》,正式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
從大幅增加大陸輸美產品關稅開始,美國對中採取了壓抑、對抗、斷鏈、脫鉤的一系列措施,跨越經貿、科技、金融、軍事、教育、外交等領域,國會兩黨議員更是加碼各種立法、決議案、公聽會推波助瀾,全方位反中勢不可當。
歐巴馬時期擔任副總統的拜登,當時是指定與習近平交往的對口,拜登家人與中國的生意往來,過去對中友善的發言立場,均有紀錄在案。以極左民主社會主義政策傾向競選的桑德斯,無論是否真有讚揚過毛澤東,或日前力挺台灣對抗中國侵略的發言,畢竟硬是被川普戴上共產黨的帽子。
打科技貿易戰比狠比不過川普,反中又反不過共和黨鷹派,在防範中國大陸挑戰美國霸權的集體意識下,民主黨「反中」無頭條,「友中」無票房,如何在政策難區隔,論述不動人的情況下,找到一條美國對中政策新思路,著實不易。
美國知識界中,較多傾向支持民主黨,眾人皆知。許多華府名列前茅的智庫專家學者,對於川普就任以來,自我感覺良好的乖張言行,令人豎眉的用人與決策風格,以及退出國際協議,責難同盟國家,棄守領袖地位,何止咬牙搥胸;再看到民主黨既無望風披靡之共主,又乏撥亂反正之良策,更缺「強美友中」之空間,常有江郎之嘆。
無論十一月大選結果如何,美國對中政策是否真的回不去了?海峽兩岸都要睜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