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把握投資潮 催動經濟轉骨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526/web/

◆  經濟日報社論/把握投資潮 催動經濟轉骨
◆  聯合報黑白集/忍讓淚水對口水?
◆  聯合報社論/政府一再釋放矛盾訊息,將治絲益棼






經濟日報社論/把握投資潮 催動經濟轉骨


2020-02-05 23:4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8年(2019年)對全球經濟而言,不是個好年,除了美國經濟維持一枝獨秀外,各國經濟都在低檔盤旋,東亞的中日韓星各國更受到貿易戰影響,出口受到衝擊,經濟成長表現不佳;台灣所幸投資爆發,經濟成長仍有2.73%的不錯水準。展望民國109年(2020年),全球經濟仍難有起色,貿易戰、科技戰未歇,復有武漢肺炎攪局,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警告有重演經濟大蕭條的可能。深受國際景氣影響的台灣能否再創亮麗經濟成績,值得我們關注。

大選後,產學各界的談話幾乎都看好台灣今年經濟表現,在國際局勢不佳的環境下卻能有如此共識,其實其來有自。去年年中時,包含彭博、星展銀行等機構皆看壞台灣,認為台灣會是美中貿易戰最大受害者,不意在下半年,台灣卻經聯合國認證是貿易戰最大的受惠者。會有這麼大的轉變當然是因為台商回台投資潮的貢獻。

台灣過去經濟成長主要依賴出口驅動,內需的消費與投資低迷已久,也使得經濟成長始終難以盡如人意。投資表現不佳尤其是關鍵因素。近十年來,台灣的投資率長期維持在20%左右的低檔,遠遜於南韓30%左右的水準。然而,回台投資潮已使台灣的投資率提升至23%,只要投資得以逐步落實,此一水準可望持續提高,直接挹注經濟成長動能。更重要的是,投資除了直接貢獻經濟成長外,在政府的把關政策下,新增投資多屬於高創新、高獲利、高附加價值的高階製造業。這種質的提升事實上已逐漸影響產業結構,逐漸往高階化邁進。也無怪乎蔡總統會提出打造台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的政策主張。

產業高階化對出口也將逐漸帶來質變。過去台灣的出口低階微利、以量取勝,耗用大量資源、犧牲勞動條件與環境品質,縱使出口總額屢創新高,貿易條件卻不斷惡化。產業高階化可望反轉過去量多價低的出口模式,透過智慧應用與系統化整合,創造質精價高、可提供高薪就業的新出口模式,對實質人均所得的提高有助益。

除了投資、出口,其實民國109年(2020年)後台灣經濟結構轉變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消費。由於實質薪資停滯造成的購買力低落,台灣的消費占GDP的比重由60%不斷降低,長年不足以支應經濟成長,出口因此相對重要。這在詭譎多變、長期看壞的國際經濟局勢中極為不利,民國97年(2008)全球金融海嘯對台灣造成的衝擊遠較他國為烈即為殷鑑。當日韓中各國近年都日益重視內需消費時,台灣更不能忽視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消費。所幸台灣實質薪資已有稍稍提升,加上政府政策重視,消費得以維持一定水準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今年,我們看到更多有利於提振內需消費動能的契機。除了政府的長照與危老都更陸續落實可望有點火效果外,金融業的年終獎金與加薪幅度都創近年新高,對一般市場薪資也將產生帶動效果;高階投資增加帶來的人才競逐也可望帶動薪資上漲;股市持續暢旺活絡帶動了購買力提升等,都有望提高消費動能。此外,政府為了呼應大選結果顯示年輕世代對未來的重視,也必會更重視薪資的提升與更多社會安全網的建構,這些也都有助於消費動能的提高,成為國際經濟局勢不確定下的有效屏障。

若說台灣經濟看好是幸運之神眷顧,其實並不為過。去年投資爆發,其實是過去台商過度集中投資大陸的結果;今後消費動能爆發且可能影響久遠,其實是過去台灣低薪低消費現象過於嚴重所致。這些背景其他國家都沒有,台灣卻正好成為經濟成長利基。要說先蹲後跳、後發先至也好,要說幸運之神眷顧也好,這一波台灣經濟結構轉型的契機,值得好好把握。












聯合報黑白集/忍讓淚水對口水?


2020-02-05 23:4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首批武漢台胞搭機返鄉,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左)哽咽落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武漢返國台胞中有一人驗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衛福部陳時中宣布消息時,忍不住落淚,可見他壓力之大。未料,次日預定返台的第二波台胞接運工作隨即喊卡,台胞在對岸接獲的訊息是:「台灣不讓你回去。」為此,居間聯縏的台商徐正文也不禁哽咽,呼籲兩岸政府此刻少一點口水

觀察來龍去脈,接運生變的主因有三:其一,政府對接運台商行動難以著力,卻又不甘國民黨或台商居間聯繫搶功;其二,那名確診台商不在原先協商名單上卻被送上飛機,蔡政府借題發揮質疑對岸暗作手腳;其三,對岸台辦借力使力,杯葛第二波接運行動。

疫情當頭,大陸確診病例已逼近兩萬五千人,兩岸政府卻還有空耍這樣奇怪的小心機;這看在兩岸人民眼裡,除了可笑,應該還會有一股莫名的悲憤吧!當民眾都窮於隔離自保,當醫護人員都在忙著搶救病患,而政府官員卻在那裡耍官威、爭顏面、鬧情緒,這能贏得什麼尊重

陸方未依原先協議,將名單以外的台胞插隊送上飛機,當然應被質疑。反過來看,我方接運台胞返國,不就是為了使他們在自己國家獲得更佳照料嗎?現在,只因兩百多人之中出現一例感染,政府就要藉故責怪對岸篩檢不力或栽贓嫁禍;這類舉動,豈非如同孩童一樣幼稚嗎?

當兩岸政府在口角之際,別忘了還有千千萬萬為封城所困、為疫情恐慌的百姓,請勿讓他們以淚水面對政府的爭吵口水。














聯合報社論/政府一再釋放矛盾訊息,將治絲益棼


2020-02-05 23:3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防疫出現不少亂象,圖為民眾排隊買口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武漢接運返國台胞驗出一個感染病例,使台灣確診病例增為十一人;這個數字,比起其他國家並不算差。然而,台灣今天要開始實施的「實名制」口罩發放,說明兩周來台灣的「口罩之亂」無法收拾。不僅如此,教育部陸續宣布的各級學校延後開學,從而引發家長的「防疫假」爭議,也餘波盪漾。這些皆顯示政府決策思慮欠周,反而干擾了社會的正常運作,結果是治絲益棼。

面對嚴峻的疫情,政府的決策或把關未必能面面俱到,這其實不難理解,也能諒解。問題在,政府一味想要展現「大有為」的作風,卻因考慮不周全而向民眾釋放出錯誤或矛盾的訊息,反而引發民眾恐慌或不理性行為,而致難以收拾。持續了兩周的口罩之亂,正是如此。

行政院長蘇貞昌春節前宣布口罩禁止出口,又稱國內的四千多萬個口罩存量足夠使用,這釋放的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訊息。前者意味情勢嚴峻,後者卻又如一顆安慰劑;其結果,就是引發囤積及搶購。及至後來,無論是政府宣布要「徵用」口罩,或採統一定價,因為市場機制已遭破壞,搶購潮只是不斷助長社會恐慌心理。最後,當政府走向每人「七天兩片」的實名制配給時,也證實蘇揆當初保證「口罩夠用」,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政府在處理口罩議題上,犯了四個錯誤:第一,誇大了戴口罩防疫的必要性;第二,虛構了台灣生產口罩的能力;第三,高估了政府調度及管控口罩的能力;第四,未能區別第一線醫護、服務人員和一般民眾戴口罩時點的必要性。正因如此,政府一邊忙著應付民眾搶購口罩的要求,一邊卻發現手上的口罩已不足以充份供應給若干醫護機構。亦即,口罩的使用和配置,陷入本末倒置的地步,不需要的人用掉了太多口罩。

同樣的,各級學校是否需要因應疫情延後開學,也受到了爭議。檢視教育部的決策過程,也明顯是官員的「大一統」思維作祟,政府之手非要干預並統一各校開學期程,結果引發更多後遺症。事實上,教育部之所以拍板高中職以下學校延至廿五日開學,主要是前一天成大、中山、逢甲等大學宣布延後一至兩周開學;教育部擔心各校「各自為政」,次日便緊急開會宣布高中職以下學校延後開學。

這顯然不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原因是,幾所大學稍早宣布延後開學,是因為顧慮校內陸生趕不及來台,因而自行調整開學期程。但高中職以下學校,基本上沒有陸生的問題,應該無需延後。然而,教育部拍板延期兩周開學,反而加深了民眾對疫情的恐慌。更嚴重的是,此一臨時決策使得許多家長措手不及,立刻衍生出企業和機關是否給家長「防疫假及防疫假是否給薪的問題。這點,恐怕是蘇內閣在決策時未曾思考的因素。在中小學決定延後開學後,教育部又匆匆決定大學也延至廿五日開學,但仍有部分大學決定延至三月開學。這說明,「統一」開學是沒必要的。

教育部延後開學的決定,也釋放了一個矛盾的訊息:學校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群聚感染源」。如此大動干戈的決策,和國內僅有十一例確診病例的少量疫情顯不相稱,和政府要求民眾少戴口罩的呼籲亦背道而馳。教育部的盲動,除了提高民眾對疫情的憂心,也鼓勵了搶購口罩的行為,實屬不智。試想,香港和澳門之所以宣布延後開學,是因為這兩地和大陸陸路聯通緊密,所以風險更大。但兩岸之間有一海之隔,只要海關把關嚴謹,我們何須打亂自己社會的日常作息?

疫情當前,有強制隔制、徵配口罩之需,全民都應體會艱難共同以赴。重要的是,政府決策不能隨興揮灑或閉門造車,必須廣徵專業意見,才不會一再釋放錯誤訊息,反而亂上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