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藉亡國感取勝,但內政恐更形棘手(《二○二○大選》系列之 一)
◆ 聯合報黑白集/這些裂痕如何弭平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未來四年嚴厲的經濟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未來四年嚴厲的經濟挑戰
2020-01-12 02: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第15任總統及第10屆立委選舉終於塵埃落定。蔡英文總統獲得勝選連任,民進黨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次,再度完全執政,掌握國家的發展方向。我們恭喜蔡總統和民進黨的勝選,也慰勉需要繼續努力的國民黨。人民已經做出了決定,既然將國家領導權交給了民進黨,就要信賴民進黨能帶領台灣繼續前行。
當前台灣面臨的經濟狀況,其實非常嚴峻:在外,美國保護主義興起,原來密切連結的全球高科技產業生產鏈,已被硬生生地切割為東西兩大陣營,讓身處連結地位的台灣難以調適。此外,內部成員貿易自由化,但排擠外部成員的「區域貿易協定」在全球遍地開花,也讓無力突破北京封鎖、缺乏貿易協定的台灣,無法公平和他國競爭而備嘗辛酸。
在內,台灣人口在老齡化的威脅下,呈現對老人長期照護的強烈需求,但無論是公部門或民間的供給,都因資源有限而面臨質與量皆不足的窘狀,亟待摸索出有效解決的模式。而在少子化衝擊下,要鼓勵生育就必須提供生育和養育上的足夠誘因,這對已經捉襟見肘的政府財政,可說是雪上加霜。在教育上,產業需求和學校教育之間的落差仍然巨大,企業抱怨找不到可以勝任的勞工,勞工則抱怨企業不提供適當的待遇,而且青年的失業率偏高,加上畢業時多數已背負了沉重學貸,繳交利息都有困難。政府試圖鼓勵青年創業,但多數創業面臨技術、資金、市場、競爭等問題,通常熬不過幾年就紛紛夭折、退出市場。
在產業發展上,台灣雖然有台積電、大立光等少數明星企業支撐高科技電子和光學產業,但傳統產業因缺乏區域貿易協定、出口困難,或因近年經濟成長慢、消費力薄弱而委靡不振,導致高科技電子業一枝獨秀,但其他幾乎是百業蕭條的慘狀,連帶薪資也難以上升,醞釀出仇富和世代怨懟的社會氛圍,也造成政府難以對軍公教等公務員調薪、優秀人才陸續從公部門流失,未來政策規劃品質堪憂等負面效果。產業發展不均,也造成所得分配惡化,衍生政治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衍生的負面效應日益顯著,但迄今未見政府提出能解決困境的有效對策。
接著,是台灣的能源政策正面臨嚴厲的考驗--「核四」確定不會重啟,蔡政府雖然全力衝刺綠電,但調整期間必須大量依賴火力發電,讓中部乃至其他地區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將導致火力電廠鄰近縣市抗拒,產生中央和地方愈來愈強烈的對立。而且台電公司恐怕無法長期補貼虧損,電費勢必上漲,民眾是否能夠承擔漲價後果,也是對政府的巨大考驗。
上述各項經濟挑戰要突圍,每個都艱辛無比。我們建議蔡政府要虛心檢視,看看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為他提出的政見中,有哪些是值得參考推動、能協助解決問題的方案;一方面表示全力打拚國政,只要是有價值的,不在意來自何處。例如,韓國瑜非常重視「庶民經濟」,提出來的政見應該對解決弱勢產業停滯、所得分配不均惡化,底層民眾無力營生,可能製造社會問題的狀況,獲得相當的舒緩。
另外,韓國瑜的免學貸利息計畫其實所費不多,但可減輕學生負擔、舒緩心理壓力;補助出國當交換生一年的「滿天星計畫」,雖然政府財務負擔大,但可以折衷地提供政府可以承受的名額,讓年輕學子提早見識外面的世界,以大幅提高台灣年輕菁英的未來的國際競爭力,甚至吸引更多跨國企業來台投資。
最後,為了追求蔡總統提出「團結台灣」的目標,納入部分在野黨優秀人才進入政府,消除社會對民進黨「整碗捧去」的印象,也是讓台灣重新出發的良方。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讓大家抹平撕裂、合作向前吧!
聯合報黑白集/這些裂痕如何弭平
2020-01-12 01: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選戰造成的社會裂痕如何弭平,將是蔡總統必須優先思考的議題。記者季相儒/攝影
蔡英文以壓倒性多數獲得連任,但更多的問題,是在選戰後才會顯現。尤其是選戰過程造成的種種政治及社會裂痕,未來要怎麼弭平,將是蔡總統必須列為優先思考的議題。
民進黨長期以來的選戰策略,就是操作對立情緒。從早年的省籍、統獨、本土/外來、愛台/賣台,乃至藍綠,無一例外。但過去操作的對象,多半僅限於針對競爭對手或政治人物;這次卻擴及一般民眾,讓社會裂痕從政黨對峙蔓延到世代對立,且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投票前的造勢活動,有韓粉到台大醫學院借用廁所,被學生轟出去;另有醫生宣稱,自己遇到支持韓國瑜的病人,就「開嗜睡藥給他」;而韓國瑜之女韓冰的維基百科詞條,被惡意竄改成極惡毒的文字。這都還只是選前的例子。「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難道已成過眼雲煙?
對立的情緒滲透到各個層面,家人因此反目,朋友成為仇讎,以「智力測驗」貶低對方支持者更成常態。投票前兩天,蔡總統在造勢大會上喊出:「不管輸贏,都要擁抱韓國瑜」。話說得很大氣,但大家仍記得,四年前蔡總統當選時說過:「我當總統一天,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道歉」。而今又如何?
民進黨上下一定為贏得繼續執政而喜不自勝,但要小心,別讓這種喜悅變成新的霸凌氣焰。蔡總統不妨再想想她說過的「三謙卑」,想想如何把自己打造成「最大公約數」,別讓「世代對立」變成仇恨。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藉亡國感取勝,但內政恐更形棘手
2020-01-12 01: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中)連任成功,繼續完全執政。記者余承翰/攝影
大選揭曉,蔡英文一掃前年九合一的慘敗,贏得另一個四年的執政江山,民進黨也囊括國會過半的絕對優勢,得以繼續完全執政。民進黨過去三年多的執政弄得民怨四起卻仍能保住政權,主要是操弄「亡國感」的「抗中保台」策略奏效,贏得了多數年輕選民的力挺,有效抵銷了其他世代民眾對蔡政府的不滿。當選舉的激情過後,蔡英文必須珍惜這樣的民意託付,謹慎彌縫社會裂痕,在下一個四年把台灣帶向更健康的發展方向。
台灣的選舉形勢,屢屢在「主權牌」與「經濟牌」之間往復擺盪,每隔數年便改變方向往另一端傾斜。前年的九合一選舉,是藍營的「經濟牌」發威,一夕橫掃了十五縣市。但僅事隔十四個月,鐘擺立即又盪回了「主權牌」的主場。之所以變化如此急遽,關鍵因素是去年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如此突兀的舉動,為民進黨提供了反中及反藍的強大砲火;其後香港反送中的動盪,又增添了民進黨「亡國感」的炒作火力。遺憾的是,藍營始終未能根據形勢變化調整腳步,仍反覆重彈九二共識的基調,缺乏更積極的論述,反留給民進黨不斷「抹紅」的空間。
蔡英文這次把選舉主軸拉高到「主權保衛戰」,利用「亡國感」充分浸潤了台灣年輕世代,而香港抗爭者的年輕化更增加了本地青年的同儕感,因而召喚出年輕族群的踴躍投票。然而,對曾經身歷或聽聞冷戰對峙的中壯以上世代而言,把台灣的地位比擬為香港,顯然不具說服力;對這些肩負養家活口的世代而言,經濟的好壞、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政治是否遭到侵蝕,才是更重要的事。這次選舉過程中,社會上明顯出現了「世代衝突」現象,不少家庭發生代際間的對立,即因抗中態度不同所致。這些裂痕,未來將有待社會共同修補。
弔詭的是,當民進黨指控中共「介選」,批其暗助在野黨時;事實上,中共每一次出手都是在為民進黨提供彈藥,幫綠營助選。北京當局如果無法理解兩岸間這種微妙的三角拉扯,並謹慎行事,它只會離台灣的民心與現實越來越遠,就和它處理香港問題一樣如出一轍。
許多人好奇的是:這次民進黨的勝選,比起它民國107年(二○一八)在九合一的大敗,執政情況幾乎沒有變化,為何兩次選舉結果會如此南轅北轍?合理的解釋是,民國107年(二○一八)的選舉是地方選舉,選民對於自己切身的問題比較關注;但這次是中央政府的大選,焦點就被拉到更抽象的主權議題。事實上,民進黨雖靠著「主權牌」贏得選舉,但在野黨所提出的種種國政質疑,包括經濟停滯、民主倒退、環境汙染、東廠橫行、肥貓分贓等,無一不是真實而具體地存在。當選戰塵埃落定後,蔡英文仍得回到現實面對問題,逐一設法解決;畢竟,這些才是真正關係人民福祉的大事,也是國家領導人不容推卸的責任。
這次韓國瑜雖然敗選,但得票較四年前的朱立倫增加了一百七十萬票,且召喚出不少原本非屬藍營的支持者,將國民黨重新接回地氣,仍功不可沒。問題在,國民黨從初選提名到不分區提名不僅缺乏全盤謀略,甚至不斷出現郭台銘暴進暴出、吳敦義的私心盤算、菁英階層反韓、地方首長推託不前等內部干擾,留下惡劣的印象。這些失分,都遠比韓國瑜被抹黑為「草包」,要嚴重百倍。吳敦義為敗選請辭,遠不足以補償其領導失能之過;國民黨如果不加速使中生代接班,前途堪憂。
蔡政府過去三年半其實造成許多民怨,施政缺失也非常多,這次竟然還能大勝,主要是選舉策略奏效。但民進黨切勿錯誤解讀民意,以為民心易於操弄,而變本加厲。畢竟,亡國感容易販售,卻難以開花結果。民進黨唯有認真面對內政,才是為政之根本。
(《二○二○大選》系列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