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談妥協議 台灣代價知多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小黨成不了第三勢力,原因在甘扮側翼
◆  聯合報黑白集/誰寵出了「陳蔡之亂」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談妥協議 台灣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談妥協議 台灣代價知多少?


2019-12-21 01: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與中國大陸歷經12個月的談判起伏後,似乎終於突破口水層次,出現第一份白紙黑字的協議。不過,當前美中關係脆弱且敏感,從簽署到未來落實都有不確定性。就算成功,美中協議對台灣有利有弊,不能太過興奮。
對於協議文本範圍及內容,雙方此次對外說法基本一致,反映出共識程度,應是好事。按照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摘要,中方承諾事項包含強化智財權保護、不公平強制技術移轉規範、解決美國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問題、擴大開放金融服務、匯率穩定規範、貿易擴張承諾及爭端解決機制。雖然表述略有出入,但跟中國商務部說明的章節範圍相同
再者,在各界最關切的關稅移除問題上,中方表示以美方訊息為準,而USTR則表示,美國自今年9月1日起對包括服飾鞋類等價值1,200億美元中國產商品課徵的15%關稅將減半為7.5%,更重要的是原訂12月15日針對智慧型手機筆電等最後一批中國製產品徵收的15%關稅,暫緩實施
美國有意見者批判協議內容「都是老梗」(So yesterday)。不過,本次談判在性質上原本就是5月談判破局後的復談,只是把未完成的作業寫完,老梗很自然。關稅降幅也被指出不足;目前仍有近五成的中國製品面對25%的關稅,另外二成五的中國製品關稅從15%調降至7.5%,真正能夠完全倖免的產品只占少數。
這樣的結果到底有無意義,端視解讀的視野。從在中國替美商代工手機、筆電的台灣電子五哥角度,意味著可以更從容地安排供應鏈調整,當然是不能再好的結果。對美中經濟而言,本次協議雖無法逆轉經濟下行趨勢,但或可提供部分「穩預期」的效果,對雙方、台灣乃至於亞太都有正面意義。不過,對抱持「美中之間一切能回到過去」的期盼者而言,自然要感到失望。更何況,從華為開始的科技戰,既未納入談判,對抗範圍及類型也持續蔓延擴大,因此從失望惡化失落,恐怕是長期必然結果
故且不論美中貿易戰後續發展的影響,本次協議中對消除貿易逆差方法的共識,本身就是下一波衝擊所在。按美國說法,中方承諾在未來兩年內增加美國農產品、製造商品、食品、海鮮、能源產品與服務等的進口,而且增加的金額會比民國106年(2017年)金額至少多出2,000億美元。美國總統川普又推文指出,期待中方每年會增加500億美元的農產品採購。
民國106年(2017年)時,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含農產品)與服務合計約1,900億美元。若按美方說法,中國等於要用二年時間將來自美國進口金額「翻一番」;中國過去幾年平均進口美國農產品金額為242億美元,所以500億美元之說,正是加倍的概念。
外界都質疑這個魔術數字如何達成。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要由台灣及全世界一起付出代價。民國106年(2017年)時中國自全球進口的商品及服務總額為2.26兆美元,代表著目前自美國的進口值約占中國總進口的8%,未來要擴大到16%,挑戰極大,但並非不可能。再以農產品為例,民國106年(2017年)中國總進口額為1,371億美元,未來要滿足川普的「500億美元」門檻還有多少空間。
問題來了,中國大陸需求成長幾乎不可能倍增。因而即便美國不可能滿足所有中國的進口需求,但中國「翻一番」的承諾,等同於包含台灣在內許多國家的出口,在中國市場面臨被美國取代的風險這種美中幸福、大家埋單全球負外部性問題,才是美中協議直接衝擊不但巴西、澳洲等農業大國應該要跳腳,歐盟的服務業者也會抓狂。原本還有世界貿易組織WTO)可以規範這種惡劣行為,但WTO爭端解決機制最近也被美國弄得癱瘓。至於對台灣的影響,必須儘快審慎評估出來,才是政府應有的反應。












聯合報黑白集/誰寵出了「陳蔡之亂」


2019-12-21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察委員陳師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英系監委陳師孟一意孤行,強要約詢判馬英九無罪的法官;法務部次長蔡碧仲不顧執法公信,公開表態支持民進黨立委候選人蕭美琴。這兩件事,被稱為陳蔡之亂」,象徵的是蔡政府內部的官箴亂象
陳師孟和蔡碧仲都不是首度登場演出失常的新手,他們都是官場慣犯」,這才是讓人納悶之處。這個政府,是不在乎紀律與形象了嗎,還是已經不在乎民眾的觀感,所以任由這些脫軌的政務官繼續橫行無阻?又或者,蔡總統希望藉由「陳蔡」的示範,鼓勵更多政府官員「有為者亦若是」?
一個政府的高層官員,會竟以脫軌、暴衝為能事,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的政府。然而,高官頻頻言行脫離官箴常軌和體制規範,卻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炮製,當然是受到了鼓勵與縱容陳師孟是蔡英文欽點,蔡碧仲是綠委陳明文向總統力薦;換言之,「陳蔡之亂」背後,有著總統直接或間接的護航及寵溺許宗力對陳師孟的濫權不敢發一語,只象徵性的由司法院發了一紙不痛不癢的聲明蔡清祥勸誡蔡碧仲收斂之言如此委婉,皆可看出端倪
「陳蔡之亂」其實只是代名詞,要論踐踏官箴仍備受寵護的,何止陳師孟和蔡碧仲。去年東廠事件的張天欽們,卡管事件的三教長,導致蘇啟誠死亡卻推得一乾二淨的謝長廷,斷交五國卻大言不慚的吳釗燮,教導新住民「民進黨投下去」的陳宗彥等,不勝枚舉
放任不珍惜羽毛的政務官橫行,怎麼會有負責任的政治













聯合報社論/小黨成不了第三勢力,原因在甘扮側翼


2019-12-20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時代力量始終難以擺脫「小綠」標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賴清德等人最近接連喊出不要投小黨的口號,包括內政部次長陳宗彥都公然違反行政中立,告訴新住民票投小黨是浪費」。執政黨提出這樣的訴求,不僅缺乏器度,也是有損民主精神之舉但民進黨敢如此打壓小黨,除了企圖繼續獨霸立法院之外,也是看準多數小黨缺乏獨立性格,甘願扮演其附庸及側翼,才會如此囂張
此次立委選舉,共十九個政黨提出不分區名單,候選人數多達二一七人,雙雙破了紀錄。但最後,能有多少政黨跨過得票門檻分配到席次,恐怕屈指可數。追根究柢,小黨難以在藍綠兩大政黨之外站穩「第三勢力」的位置除了門檻的限制,小黨欠缺主體性恐怕才是最主要原因這次,就要看民眾黨能否突破魔咒
以上次大選為例,共有十八個政黨提出不分區立委人選,最後除藍綠兩黨外,僅時代力量和親民黨跨過五%的門檻取得席次。事實上,藍綠兩黨相加僅獲七成許的選票,亦即不選藍綠的選民將近三成但選票分散後,無法凝聚成有意義的第三勢力。以時代力量為例,當年趁著太陽花學運後勢而起,取得了五席立委;但進入國會後,卻一味扮演民進黨側翼的「小綠」,凡事跟著「大哥」的腳步走,變得毫無自主性。甚至,在黃國昌試圖發揮監督力量揭發國安私菸後,反而導致林昶佐、洪慈庸兩立委不滿而退黨如此角色模糊,時代力量的特色便喪失了
在日前舉辦的政黨不分區立委辯論上,這樣的荒謬場景仍處處可見。例如,時代力量的代表仍把焦點對準國民黨猛烈攻擊,甚至把近四年發生的弊案推稱是國民黨時代種下的因。這種不監督執政黨、卻監督在野黨的演出,完全是角色錯亂所致。再如,「綠黨」的代表在會上不提環保,卻大談主權問題,甚至將之與少子化掛鉤。如此脫軌的演出,究竟如何凸顯「綠黨」本色?這樣旗幟鮮明的「小綠」,又如何吸引選民支持?
最可議的是,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和綠黨共組綠社盟共同提名的社民黨,這次直接被民進黨收編,其創黨主席范雲被排入民進黨不分區第三名一個政黨的主體性淪喪至此,再談什麼監督或政黨區隔功能,都是空話。社民黨的名義,只是被當成「側翼」話筒,用來幫民進黨美化論述罷了。
在民進黨完全執政的三年多,許多施政集專斷、反民主、反法治於一身;但其側翼的小綠們多半默然不語,甚至公然幫它圍事。時力揭弊「私菸案」,固然值得稱許;但黃國昌近來猛攻韓國瑜岳家的砂石場,國有財產署並配合開挖,無非在幫民進黨打擊對手罷了,在現場其實一無所獲時代力量的退潮,與它的投機性格不無關係這種表現,當然不足成為第三勢力代言人
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說出「票投小黨是浪費」、「應集中投給民進黨」的談話,固然違背行政中立並引人反感但證諸眾小綠競扮側翼的跟班行為,不也印證陳宗彥所言不虛倒是喜樂島聯盟最近批評政府的來去總統府住一晚活動,花公帑行銷總統,是把國家當蔡家」,還算有監督火力
上屆有三成選民選擇把政黨票投給藍綠以外的政黨,顯示民眾對於「第三勢力」有所期待,希望有人制衡兩大黨。這次選舉,至少應該推翻民進黨「完全執政、完全濫權」的現況,那麼,政黨票的選擇就變得愈發重要。今年新出馬的民眾黨,未來能否站穩「獨立政黨」的腳步,即備受關注。
小黨若要扮演關鍵少數的力量,一須先確立政黨的主體性,不要淪為大黨的側翼二要強力監督執政者,不可差別性監督」。如此,小黨才真正有能力在藍綠之外,成為民眾的第三個選擇